3.引导武钢、神龙等大型企业剥离自营物流功能,形成以钢铁及大宗原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配送等特定客户为主的
物流企业。
三、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和相关措施
(一)加快制定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1.制定重点物流企业税收奖励政策。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仓储、物资、外贸为主营的物流企业或单位,自开业
之日起,一年内实行以财政奖励的形式等额返还所得税;对以交通运输业为主营的物流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
一年等额返还所得税,第二年减半返还所得税;对以技术服务业为主营的物流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
二年实行以财政奖励的形式等额返还所得税;对新办以物流软件生产为主营的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实
行以财政奖励的形式等额返还所得税,第3年~5年减半返还企业所得税;对年税收超过1 000万元的物流企业,还可
给予一次性的奖励。
2.制定物流配送的“绿色通道”政策。应放宽物流配送车辆在市内的通行限制,建立“绿色通道”制度。经市物流
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统一标识的配送车辆,提供在中环线以内道路通行的便利条件。清理和取消对从事物流配送车辆收
取不符合规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和摊派,降低养路费征收标准。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速度。海关对出口
货物业务现场实行24小时通关,其他现场出口应实行24小时值班或预约报关制度。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企业,经政府
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推荐,海关予以优先设立海关监管点、堆场和监管仓库。
3.制定重点物流企业用电政策。优先保证重点物流企业电力供应,不轻易拉闸断电。凡属现代物流企业的,其用电
电价享受大工业的电价优惠。同时,适当减免电力增容费。
4.制定重点物流企业用地优惠政策。对符合全市总体规划的物流项目,在规划、审批、地价上特事特办。重点物流
企业可以享受高科技项目地价的优惠政策。对于鼓励类、允许类的现代物流业项目,根据投资总量、投资强度和上缴税
金的多少,按不同档次的地价标准使用土地,并可适当减免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对于利用工商企业现有的库场、企业
铁路专用线改扩建为仓储、配送、集散、分拨、中转等用途的,可以优先审批。
5.制定重点物流企业的财政贴息政策。以上一个财政年度全市企业实际上缴所得税额为基数,对新增部分按一定的
比例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其支持的范围,由市物流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商财政
部门确定。对重点扶持的项目,其投资总额中的企业自筹资金比例可适当降低,市级财政可对项目给予适当贴息。
6.实施支持物流企业发展的立项和投资政策。市计委在年度政府投资计划中设立物流业重点投资项目,并安排专项
资金用于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对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
先进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可列入政府科技三项经费和技术项目计划,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二)制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1.明确全市物流业发展的行业管理机构并明确责任。成立武汉市(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现代物流业
的宏观规划、行业管理、政策运行等工作由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在市计委设办公室,由有关单位抽派得力人员,形
成工作专班,负责日常工作,主要工作范围可参考如下几点。
①按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要求,制定物流发展综合政策,引导、扶持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
②研究、完善武汉市(地区)现代物流业投资导向目录、项目布局重点促进物流业的招商引资。
③协调解决物流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交通、税收等方面的问题,督促落实物流发展的相关规划。
2.成立全市物流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我们建议,尽快成立全市物流协会。全市物流协会是一个行业自律组织,通过
制定行业管理规范,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开展行业宣传、咨询、调研、培训等工作;行业协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行
业监管和服务,为政府提供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要尽快建设我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
化条件。
4.加强物流法规建设。研究和制订规范的物流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改进对物流相关领域的管理方式,对不适
应物流业发展的各类规定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规范有序、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宽
松的市场环境。
5.制定物流技术标准。加快相关的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建设。跟踪有关国际标准,按照已有国家标准,建立以物流信
息分类编码和信息技术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保证物流信息平台在高效、统一、有序的环境下正常
运行。
6.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由市统计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科学的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优化物流业统计制度和方
法,建立健全现代物流业信息收集、宏观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
7.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才资源的开发。加强大专院校物流相关专业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给
予资金及设备的支持,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物
流人才。鼓励企业与物流咨询机构、科研院校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与技术融合,充分发挥社会各种资源优势,实现物
流系统的产学研联动。?
摘自《武汉学刊》2003年第3期?
武汉商业连锁经营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本文课题组
一、武汉商业连锁经营的发展概况
(一)规模扩张迅速,业态齐全,超市成为主力。
(二)销售增长较快,成为社会商品零售新亮点。
(三)实力逐渐增强,一批本地连锁企业稳步成长。
(四)打破区域界限,网点开始向周边城市扩展。
(五)竞争激烈,格局呈现多元化。
二、武汉商业连锁经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内资连锁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区域影响力。根据国际通行提法,连锁经营的门店平均达到14个才能盈
利。武汉现有本地连锁企业39家,总门店数438个,平均不到12个,基本上处在盈亏分界点上。网点最多的中百集团
只有150多家门店,与拥有几千家门店的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相比差距甚远,与国内一些企业比也有很大距离。目前,武
汉连锁企业“走出去”仅限于省内周边城市, 与武汉商业销售额居全国第六的城市地位并不相称。
(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外商零售巨头相比,武汉本地的商业连锁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一
是多数企业未形成完善规范的经营管理体系;二是专业化、社会化物流配送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社会化第三方物流配
送发展迟缓;三是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四是缺乏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三)网点布局不尽合理,业态发展尚不平衡。连锁门店主要集中在市内繁华中心区,网点呈密集饱和之势,而新
建社区和大专院校周边的商业网点发展滞后;在业态方面,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发展较快,专卖店、专业店和24小
时服务的便利店等发展较慢;在网点布局与业态区域功能结合选点定位上,往往不注意错位经营,照搬繁华商业区商家
“扎堆”经验,造成重复建设和“杀价”竞争的循环怪圈。
(四)政府管理尚未到位,市场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对连锁经营认识不深,政策研究不透;二是职能转变不够,宏
观调控乏力;三是现行管理体制不顺。
三、武汉商业连锁经营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连锁企业规范化建设,提高企业组织化水平。首先,要实现组织体系规范化、结构整合和运作制度化。
商业连锁经营除企业总部与成员店铺须健全制度、明确责权利外,还要有配送中心与之相配套。
(二)加强连锁企业科学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经营管理水平。要依托电子商务开拓新局面,同时应积极推广应用条
形码管理系统、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系统)、商业信息网络等,提高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技术
含量。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提高经营管理创新能力。要结合企业发展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要加强企业培训
和激励制度建设;此外,应注重知识管理,鼓励创新。
(四)优化网点布局,促进业态结构合理化和多样化。连锁经营网点发展要重视合理布局。目前,仓储式商场、大
型超市等大卖场在中心城区应慎重发展,在二环和三环线周边地域可适度发展;重点发展面积在500平方米~3 000平
方米以内的中小型连锁经营网点,在居民区要发展便利店,避免网点重复建设和同业恶性竞争。本地连锁经营企业应加
快拓展服务范围。
(五)转换政府职能,优化市场环境。1.切实转变政府及商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即从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
管理为主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从管理部门商业向管理全社会商业转变;同时,加强规划管理、市场监管
和行政指导。2.尽快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特别是日前颁布的《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和措施。3.积
极发展连锁经营中介组织,鼓励企业自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