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演变及发展趋向分析?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大武汉战略》课题组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国家战略东移的格局尚不明显,武汉作为计划经济
体制的老工业基地“余威”尚存,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仍居于前列。但由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与
沿海地区拉开差距。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呈现以下特点:
(一)武汉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居第二梯队城市前列,但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增长率也居第二梯队城市后
列。
(二)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增长率排名均居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城市相比却差距较大。
(三)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其老工业基地的身分比较相符。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个时期,武汉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又不及沿海中心城市。可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来分析:1981年~
1985年中,武汉的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城市,居第14位,消费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广州、青岛、西安、上海等
城市,位居第7,这是造成武汉这几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另外9个城市、位居第10的主要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全国实施沿海战略,位于
内地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显著拉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
济地位呈现为以下特点:
(一)在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武汉在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放慢了,武汉的位次
继续下降。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自身而言虽然是不断增强的,但其增长速度在整个80年代不断下降,其财政
能力与排在前几位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沿江城市中居于中游,在中西部地区居首位。
(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化水平与中西部以外的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
特别是在5个沿江城市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层次是较低的。
(四)80年代后半期与前半期相比,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有所提高。
三、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武汉在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但由于武汉的开放总体上落后于沿
海开放城市的格局已经形成,加上本期国家战略重点继续东移,武汉这一时期的经济实力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依然很
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有以下特点:
(一)90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其经济总量水平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一改80年
代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上升的态势,而且与排在前列的城市的差距有所缩小。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应有的提高。
(三)与GDP的大幅度增长相伴随的是,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在这期间武汉市第一产
业发展很快,而产业结构提升速度很慢,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是趋于不断减弱的,无论是利用外资的能力,还是进出口,武汉市
都没有其他城市发展的快。
(五)武汉的企业有自己一定的优势,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中等水平,但武汉有实力的重点大型企业严重缺乏。
从1994年~1999年19个副省级城市的投资、消费及出口增长情况看,武汉市的投资增长率居第6位,消费增长率
居第3位,均处在较前列。就武汉市自身而言,本期的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分别比1985年~1988年间提高了9.7
个和5.2个百分点,这是导致武汉市本期的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上期的重要原因。比较90年代武汉市的投资增长率、
消费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可以看出,武汉市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投资和消费,当然投资的作用更大一些。
20世纪80~90年代武汉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21世纪初期武汉市经济发展趋向分析
20多年来,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原因在于一些新兴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武汉,同时,武
汉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和工业化水平相对下降,开放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均处于弱势地位。在沿江城市中(上海除外),
武汉的经济总量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工业化水平一直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其开放竞争力处于
中等水平。武汉在中西部城市中的经济总量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是下降
的。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工业化水平在整个中西部地区也呈现出相对下降的趋势,开放竞争力与重庆几乎不相上
下,而利用外资的能力居于首位。纵观武汉市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武汉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武汉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布局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武汉市的非农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不仅
影响了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使武汉工业化水平日趋下降。其原因在于武汉的老工业企业转型慢,高新技术产业
少。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较弱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武汉市对外经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来拉动。这反映了武汉的产业缺乏
足够的国际竞争力,武汉的对外贸易对经济没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是武汉市未能充分把握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而充分吸引外资,外资对武汉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远远
小于一些新兴城市。这反映了武汉的开放环境与其他城市相比缺少优势。
四是武汉缺乏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武汉有实力的重点大型企业过少,特别是知名大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致使武
汉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力量,竞争力不强。
进入新世纪后,武汉市进一步加大了各项改革的力度并已初见成效。为了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武汉市做出了多种战
略部署。
一是投资的较快增长、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出口状况的不断改善将会有力地拉动武汉市在21世纪初的经济增长。
进入21世纪以后,武汉市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数十个省、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已经
上马或初步完工。如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出口加工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阳逻武汉新港、武汉国
际会展中心、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武汉绕城公路和市内铁路、“武汉外滩”等。2001年武汉市的基本建设项目773个,
其中新开工项目477个。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
继20世纪90年代年均20.33%的消费增长率之后,21世纪的头几年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武汉居民的消费欲
望有增无减。特别是武汉商业业态的不断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武汉居民旺盛的消费欲望转变为现实
消费。为了满足居民不断增强的消费需求,2001年武汉市新建了26个大中型综合超市,新增注册44个商品交易市场。
房地产业产销两旺的格局更是大大带动了武汉消费的增长。
进入新世纪,武汉市继续实施“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在对国际市场和本地产品的比较优势做出
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同时,深化外贸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形成贸易出口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格
局。这必将增强本地企业的外向度,提高本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增长。
二是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竞争力将在国际化分工中迅速增强,武汉市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华中制造业中心。
21世纪初,武汉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将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
将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由于国际化分工呈现深入我国腹地的趋势,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金融和科技中心的武汉在中西部具有较大的优势,
而且武汉市政府及时提出把武汉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现代制造业中心的战略规划,这将促进武汉市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各种
经济成分的齐头并进。事实上,武汉市一批产业规模和竞争能力居全国前列、经营国际化的大企业、大集团正在发展壮
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也逐步浮出水面。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产业、造纸印刷
包装产业、电器机械及器材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正在成为“武汉新工业的旗帜”。市政府明确
提出,通过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规模化经营的‘武汉制造’品牌产品,塑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
争力的名牌企业”。
三是武汉经济圈的发展将使武汉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调动、聚集资源,专业化分工将进一步深化,武汉市将在与周边
城市的良性互动中日益强大起来。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武汉经济圈建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的
实施对于武汉产业结构的提升、资源的供给、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武汉经济实力的增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济圈
的意义首先在于,经济圈内不同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的深化会促进经济圈整体效率的提高,增强经济圈内企业或城市相
对经济圈外的企业或城市的竞争力。经济圈内的城市通过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梯度发展可以改变原有的产业布局大而
全、小而全和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的现象,作为经济圈龙头的武汉市可以通过向周边城市输出传统产业来促进自身现有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