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武汉市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增强武汉企业竞争力。其次,经济圈内的城市可以
通过良性循环实现共赢。武汉市通过加强与周边8市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将有力地促进周边8市的发展。得到辐射和带
动的周边城市又是武汉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服务圈”,它们反过来会促进武汉市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形成中心
城市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的良性循环,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必将越来越强大。?
摘自《学习与实践》2003年第5期?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武汉市人民政府课题组
一、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现状:比较优势与劣势
(一)经济总量占据全省一半以上,但综合实力还不够强。
2002年,武汉城市经济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面积(61 347平方公里),集聚了全省50.4%的总人口(3 040.79万人)、
59.9%的国内生产总值(2 979.97亿元)、53.1%的地方财政收入(129.24亿元)、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0.3亿元)、
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 358.4亿元),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综合实力较强,在全省
具有重要地位。与沿海地区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经济圈经济总量规模差距较大,整体实力还不强。
(二)产业基础较好,但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
武汉城市经济圈农业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一些领域的优势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但与沿
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农业比重过高,工业比重过低,工业对农业带动作用不大。二是轻、重工业比例失
调,产业链短。三是传统产业、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经济结构调整滞后。
(三)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但网络体系尚不健全。
内河运输系统、铁路系统、公路系统以及航空港、信息港网络系统等构成了武汉城市经济圈交通通信走廊,随着全
国交通网、信息网的建成和完善,武汉城市经济圈交通通信体系将初步形成。但也还存在部分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完善
等突出问题。
(四)经济的内在联系不断增强,但市场壁垒和障碍仍然未完全消除。
近年来,各城市在发展战略上加强了与武汉特大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加强了与武汉以交通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
联系,武汉的商业连锁已进入各城市,重点优势企业的联合、人才交流等也有进展。但圈内各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
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户籍制度等形式的地方保护,市场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结构和分布不合理,
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优势不能互补,集聚和扩散效应不明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市场
监管机制。
(五)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政策规范、资源整合尚显不足。
近年来,各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软硬环境不断改善;在产业布局上,建设了一批产业密集园区,以园区化集
聚为特征的发展格局开始形成,为产业布局的优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产业重点的战略协调、空间开发的梯度对接
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六)生态和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够。
武汉城市经济圈内生态和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资源在各类城市圈中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但目前武汉及周边城
市在生态、自然、旅游资源等方面缺乏统一协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人水关系、人地关系、人林关系比较紧张,资
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从短期看,武汉城市经济圈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五点:一是武汉市的“大市场”优势;二是武汉市的产业
“龙头”优势;三是武汉周边城市人力、土地等资源优势;四是交通优势;五是内部错位发展的优势。武汉“首位”度
高,这既是制约武汉及周边城市发展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以武汉为“龙头”、实现圈内错位竞争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定位:思路与目标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构建产业链、价值链为主线,以
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实现双赢,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采取“市场主
导,政府推动”的模式推进城市经济圈建设。以利益为纽带,就是要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利益分
享机制实现共赢互惠。以构建产业链、价值链为主线,就是要改善和扩大供给,以区域内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
通过产业分工和资源整合,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扩大需求,依托各类市场,拓展产品及服务市场,实行利益
共享、价值均沾。以企业为主体,就是要培植大企业、大集团,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主导作用。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从现在开始,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以一个高于全省、同时又符合实际的发展
速度,初步把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中国中部上接成渝、下联长三角的“核心层”,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信
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而向长江中游经济圈方向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对应于沿海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
三角、环渤海)的我国重要经济增长区之一。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分“三步走”。第一步:重点建设基础设施网;着力提升武汉城市功能,建设和完善“武汉大
市场”的服务体系,构建区域共同市场框架;壮大武汉市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初步打造九大产业链;
构建区域共同市场框架,编制协同发展规划,以武汉与周边城市合办开发区等形式,优选和实施一批合作开发项目,初
步形成经济共同体工作机制。第二步:依托重大项目,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网,形成一体化的共同市场和初具
规模的产业链,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市场运作机制。形成以武汉为“龙头”,周边为配套;武汉为“前店”,周边为
“后厂”;武汉为“研发”和技术密集型,周边为“运用”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格局。第三步:强化武汉市的极化和武
汉城市经济圈的核化功能,拓展城市经济圈的聚集辐射范围,在湖北和中部地区率先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
代化,规划和推进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圈,形成对应于沿海三大经济圈的重要经济增长区。
三、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工作: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空间一体化。
1.完善公路网。加快武汉公路主枢纽的建设,重点完成武汉市中环线向外辐射的出口高速公路的“环形放射状”路
网;以现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为支撑,加快区域内城市间的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各城市所辖县、市之间的高等级干线
公路的改造,形成公路网络化、客运便捷化、货运物流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安全和品质最优化的公路运输体系。
2.建设水运网。继续实施必要的航道治理工程,形成以长江、汉江为主通道,并沟通其他主要通航支流的干支联网
的区域航道网;加强专业化码头建设(如集装箱码头),大幅度提高港口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运输船舶更新改造的力
度,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运输、汽车滚装运输、液化石油及沥青等特种运输;注重水上旅游航线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圈旅
游事业发展。
3.提升铁路网。重点完善既有铁路干线,提高既有铁路的装备水平,加快既有干线铁路全面提速及加快高速铁路和
客运专线的建设,推动铁路支线、专用线的配套建设,形成以高速铁路为主骨、快速线路为构架、普通线路为分支的铁
路运输体系,增强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的铁路辐射能力。
4.提升航空港。加快武汉机场第二航站楼的建设步伐,增加省内各机场间及其至全国旅游城市的航线和航班密度,
开辟国际航线,进一步提升武汉航空中心枢纽地位。
5.加快建设信息网。跨越式发展邮电通信和信息网络,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信息高速公路”,构建数字化、宽带
化、智能化、综合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经济圈共同的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系统,积极推进教育
科研信息化进程,规划和建设城市经济圈公用信息交换平台,大力推动经济圈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公共领域信息
化的建设。
6.加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西气东输和川气入汉为契机,推动城市经济圈内能源电力项目建设;加快农网和
城市电网改造步伐;着眼于资源开发、保护与共享,共同做好长江、汉江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堤防、水利和退耕
还林项目的建设;以山地、河流、农业、森林生态保护区为基础,提高区域内森林绿化覆盖率,形成生态绿色经济圈。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
1.优化城市经济圈产业的空间布局,突出特色性,实现差异发展。武汉市要发展符合中心城市特点和要求的现代都
市型、高度产业关联型和强力辐射型、高技术含量型和高附加值型、低能耗型和无污染型、高收入弹性型产业,建立起
与发挥中心城市基本功能——聚散功能相匹配的都市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与中心城市聚散功能直接相关的金融业、交
通通信业、商贸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文化产业等高级形态的第三产业和关联度、附加值较大的光电子信
息、汽车、钢铁、机械设备制造、石油化工等制造业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其他各市应围绕为武汉市配套和发挥优势特
色,发展配套产业和特色经济。通过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在城市经济圈内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
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形成区域性价值链共同体。
2.做大做强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①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依托现有光
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连接鄂州、黄石和孝感,扩大“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群,到2010
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应达到1 500亿元。
②壮大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利用科技研发及制造优势,以健民、中联药业集团、潜江制药、鄂州药谷为依托,
整合周边城市制药业,形成现代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群。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