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前进,则岸边的人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_. 方法总结:
课堂达标2
1.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则以________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
2.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是以______为参照物,后句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3.“我坐在奔驰的汽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向后退去??”文中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静靠”______;“奔驰”________; “后退”_________. 4.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课后巩固
1.一汽车沿着湖边的公路以54Km/h的速度行驶,则它在水中的倒影相对于汽车是________的.
2.说月亮在云中穿行,是以_____为参照物;云彩遮住太阳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3.平直的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顺风行驶,但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丙感觉无风,由此判断三人骑车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
4.下列两个物体可以认为保持相对静止的是( ) A 地球和太阳 B 月球和地球 C 地球和它的同步卫星 D 人行走时左脚和右脚
5.甲、乙、丙三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看见甲匀速上升,甲看见丙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 甲上升 B 乙下降,但比甲快 C 乙下降,但比甲慢 D 丙下降,但比甲快
6.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徐徐下降的顾客,看到地面在上升,他选的参照物是( )
A 电梯 B 地面 C 商场的柜台 D 柜台前购物的顾客
7.妈妈送小云上了火车,忽然听见火车一声长鸣,只见旁边并列的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妈妈急着要下车,而小云从另一侧窗外看了看车站,又看了看手表,对妈妈说:“别急,我们乘的车还没开呢!”母女俩结论不同的原因是( )
A 她们听到的火车鸣叫声不同 B 母女俩所处的地点不同
C 母女俩所处的时间不同 D 母女俩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8.据报道,某地的一幢高楼正在施工,天气突变,一片乌云飞快的飘过高楼上空.突然有人惊叫“楼要倒了!”结果引起邻近大批人惊叫狂奔.造成这种判断失误是由于这些人选用的参照物是( )
A 地面 B 乌云 C 自己 D 高楼
9.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升空的过程中,地面上的人看到他快速向高空飞去,而他在舱内却感觉不到自己运动,则地面上的人和杨利伟分别以______和______为参照物.
10.一小说中写到:“一阵大风,将院内的一口井吹到了篱笆之外”.这句话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井 B 地面 C 院子 D 篱笆 课堂小结 合上你课本检验一下你学会了这些知识了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运动.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用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速度.2.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3.知道计算速度的公式及其各物理量的单位.4.会进行m/s和km/h之间的换算.5.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6.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7.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8.正确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课前预习
1.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速度等于运动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用符号_____表示路程,用符号______表示时间,用符号_____表示速度,则计算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其中路程的单位是______;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另外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_________做速度的单位.
4.1m/s=________km/h 20m/s=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m/s 典型例题
例1.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在女子50m自由泳决赛中荣获冠军,还以24.79S的优异成绩刷新了她自己保持的24.98S的世界纪录.假如她以25s的时间匀速游完全程,则她的速度是多少m/s?是多少km/h?
课堂达标 1
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成绩为12.91S.则他的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6km/h,则哪个速度比较快?
2.一架飞机在2h内飞行了1440km,则它的速度是多少?
例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营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为1463km,则火车从北京
到上海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课堂达标 2
1.南京和上海之间的高速路长约300km,如果一辆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跑完全程,则需要多长时间?
2.猎豹是动物世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则经过0.5min,它能跑多远?
解题方法总结
1.用速度公式计算时,各物理量的单位要统一.如果路程的单位是m,则时间的单位是_____,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如果时间的单位是h,则路程的单位是______,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
2.要学会公式的正确变形.由v=s/t可得:t=_______;s=________.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4.会计算平均速度. 5.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6.平均速度的计算. 7.平均速度的计算 典型例题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例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可知(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速度不变,路程跟时间成反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课堂达标1
1.如图所示是路程—时间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
A B C D 2.如图所示是速度—时间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5:4,它们在相等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____; 二、“过桥”问题
例2.一座大桥长1.6k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通过此桥,则所需要的时间为( ) A 120s B 140s C 160s D 180s 课堂达标2
1.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1.2km的大桥,则共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
2.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大桥,由车头上桥到车尾全部离开大桥,共用3min,则这座大桥长为_______m
3.一列火车通过长4200m的隧道用去时间5min,若其速度为15m/s,则火车长_____m.
4.长300m的火车,用5min时间通过了一条长3.3km的隧道,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火车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________.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考查.
例3.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则该汽车在这400m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方法总结:
课堂达标3
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 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2.小明家距学校1.5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带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min,接着又以6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
A 4.8m/s B 5m/s C 2.45m/s D 4.8km/h 3.汽车从A城开往B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m/s,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
为60m/s,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
第三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的来源. 2.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单位. 3.初学会用刻度尺测量一般的长度.
4.知道时间的单位,并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5.知道什么是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6 .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单位之间的换算. 7.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刻度尺的读数. 8.误差及其产生原因,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典型例题
一、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例1.某同学的身高是1.6m,则他的身高应为_______cm. 例2.某原子的半径为20nm,则相当于__________m. 方法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达标1.下列单位换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3.75m=3.75m×100=375cm B 3.75m=3.75m×
100cm=375cm C 3.75m=3.75×1100cm=0.375cm D 3.75m=3.75×100cm=375cm
2.单位换算:4×105μm=_______m;
7.84×106m=______km 25nm=________m
15km=__________cm 3.6m=__________nm
3×105km=______mm
3.我国的长江全长6300km,如果换算成以米为单位,当相
当于__________m
二、刻度尺的读数.
例2.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_.
方法总结:
课堂达标21.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此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2.下图所示是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直尺测量一物体的长
度,甲同学的读数为41毫米,乙同学的读数为41.0毫米,丙同学的读数为16毫米,丁的读数为16.0毫米.上述四位同学中读数正确的是_______.
三、误差和平均值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例3.一个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L1=2.45cm;L2=2.46cm;
L3=2.47cm;L4=2.48cm,那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__________cm 方法总结:
课堂达标31.某同学测量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51cm,5.51cm,5.53cm,5.55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A 5.51cm B 5.52cm C 5.525cm D 5.53cm 2.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8.45cm、8.56cm、8.44cm、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课后巩固
1.一位同学测量了一些物体的长度,忘记了写单位,你帮他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为1.64_____;课桌宽46____;物理课本的长为250______,一枚硬币的厚度为2_____.小红的鞋长为24_______,金星到南麻的距离为40_____.刘翔在奥运会上跑的距离为110_____.
2.无线电波在1s内通过的距离为:3×105km=__________cm=__________mm.
3.用测量工具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不能______,只能尽量________.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_______的. 4.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
误差。
B.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
避免的。
C.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
误差。
D.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5.如图所示,用某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此物体的长
度为_______cm.
6.某人用一刻度尺三次测量一木板长度分别为14.50dm、14.52dm和14.52dm.则该木板的长度为______dm.
7.同一长度的四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7.2mm,25.3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应记作________.
8.小明上学路上用了15min,合________h,我校一节课的时间为40min,合________S
某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上参加200m比赛,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是24S,则相当于____min.
第四节 力
学习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习过程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一、力是什么
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例 手搬桌子 手 搬 桌子 1 2 3 4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 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力的作用效果
讨论思考你是怎样知道拉拉力器的同学是否用了力呢?
1. 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例 手拉弹簧 弹簧的长度变长 1 2 3
2.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加油站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小结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用到的方法:
3.我的感悟和体会:
4.我还想知道??
课后巩固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如图),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一本书放在桌面上(如图),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4.请判断:“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5.请大家回忆“神舟七号”升空的情景,试着说出______.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小车将其中所蕴含的力的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实验证明__________的观点是正确的.后来,_____ 国物理学家________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 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1.该定律说明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而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物 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阻力,所以才会慢慢停下来,当给车
施加的牵引力并不是维持车的运动,而是去克服受到的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第一课时)
阻力,这样才能使车不停地运动,如果牵引力变大,大于学习目标
阻力,那么车就会加速运动,从而改变车的运动状态,进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2.理解牛顿第一定一步说明了这个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律的内容和含义.3.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2.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要方法.4.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
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其它物体对它施加作用了迫使它课前预习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______,可以使静止的物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体_______,也可以使物体速度的______、_______发生改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变.力还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所以力的作用效果可的推理的方法而概括出来的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以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它不能用实验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任何物体都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但是它能经受住自学指导
实践的检验.
1.阅读课本19页的第一段以及插图,想一想运动的物体典型例题例.正在路上行驶的汽车,突然受到的所有的力为什么会停下来.通过所学的知识分析出运动的物体停消失,那么它会( )
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 突然停止 B 慢慢停下来 C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2.阅读19页第二段,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加速运动
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方法总结: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 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突然不受外力, 将以力撤销的那一瞬间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 动.
原来静止的物体 不受力 永远保持 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 不受力 永远做匀
速直线运动上述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课本上课堂达标伽利略的观点
:
的实验叫“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中让每次让( )
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让小车在进入水平A 它是通过日常生活推导出来的 B 它是通过理论推表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这样才能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导出来的
运动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是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在平C 它是通过实验直接证明的 D 它是以实验事实面上最终停下的位置.
为基础,通过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在下图所示的实验中,每次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滑行时有_________,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小车受到的__________越小,它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
它的速度________得越在下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填“大”、“较大”或“小”) 慢,进一步推理可得出这样得结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外表面状况 阻力的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力的作用,物体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 毛巾 木板 玻璃 分析上表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3.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速度减小的越
面顶端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见下表,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反驳下列说法中的哪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