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收或税收协定规定的欠缺或模糊之处,采取合法形式的公开手段达到规避、降低或延迟本应承担的纳税义务的目的。
国际避税之所以产生和迅速发展,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个方面:首先,从主观上来说,利润最大化是从事国际投资的跨国纳税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少纳税、多获利是国际投资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其次,在客观上,各国税务当局在行使征税权、税种设置和征收范围、税率、税基计算、税收减免优惠措施、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方法、税法有效实施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国家之间对国际税收管理进行合作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都为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条件。
避税地,是指那些为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繁荣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在本国或本地区确定一定范围,允许境外人士在此投资和从事各种经济、贸易和服务活动,获取收入或拥有财产而又不对其征直接税、或者实行低直接税税率、或者实行特别税收优惠的国家和地区。世界避税地主要包括英属维尔京群岛、英属泽西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巴拿马、列支敦士登、安道尔、摩纳哥等。这些避税地的主要特点是:无税或相对低税率;交通和通讯便利;银行保密制度严格;有稳定的货币和灵活的兑换管制;有一个重要且不合比例的金融业,而实质性的交易活动相对比例较少;提升和推广避税地成为
离岸金融中心;税收条约的存在与运用等。例如在英属泽西群岛隶属的诺曼底群岛注册了225家银行和820家投资基金;再如巴拿马,注册一家公司便可拥有众多法律优惠措施,能免去企业主对其行为不符合国际法规的担心,目前注册有数百家银行和数千家公司;又如维尔京群岛,公司注册只需总共缴纳980美元的注册费、牌照费、手续费,没有资本最低限制,任何货币都可作为资本注册,只需一位股东和董事,公司人员中也不必有当地居民,无需申报管理者资料,账目和年报也不必公开,此后每年只要交600美元的营业执照续费即可,免交所有当地税收。
跨国纳税人为逃避税收而采取各种手段抽逃资金和转移利润,将引起国际间的不正常流动,造成国际资本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使得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不管国际避税行为在违背法律的程度上如何不同,都损害了一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尊严和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依赖,从反面刺激人们不遵守税法或者寻求人为的方法去逃避税收。逃避税收也造成实际税负的不公平,有害于国际投资和贸易的正常发展。
世界各主要国家为了避免国际避税造成的危害,一方面通过国内立法防止国际避税,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防止国际偷漏税和避税。
(一)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资本输出名列世界前茅,跨国公司遍及全球。巨大的海外经济利益使美国格外关心国际偷税和国际避税的问题。为此,美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加强立法控制避税
早在1921年的国内收入法中,美国就授权税务当局在其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在一个有联属关系的企业集团内部重新确定收入额、扣除额和抵免额。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关于“个人控股公司”条款;1937年通过关于“外国人控股公司”条款,这是针对纳税人利用这两类形式进行避税的特殊条款。1962年,美国颁布《1962年收入法令》,以对“个人控股公司”和“外国人控股公司”通过虚构公司逃避未分配利润应纳税收的避税活动予以控制。1962年通过的《国内收入法典》下分部则对受控外国公司的有关课税问题作出了规定。1970年通过的《税收改革法令》针对纳税人利用外国信托等其它避税和偷漏税活动,制定了相应的条款,该法令取消了以前给予外国信托的各种优惠,如收入分割、延缓课税、积累免税及资本利得减免税。美国的现行税法是几经修改的1954年《国民收入法典》。这部法典中有关联营公司间定价规定的第482节和主要的针对避税地活动的F分部等,对当代国际反避税有着重大影响。
2、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
美国与大多数缔约国均有关于情报交换的协定。涉及纳税人的情报交换主要包括纳税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付款人的姓名、地址以及所付款项的数目和类别;跨国纳税人收入和费用的细节,防止
利用转移定价避税的情报;发生在通过无税或低税的第三国交易,由第三国支付给双方国家中占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所得和利润等,以及位于第三国并属于上述纳税人及联属公司的财产等。
美国所获得的情报是多变的,它取决于缔约国的一方;相应的,根据各税收协定的规定,美国也应满足缔约国另一方的情报要求。
此外,美国还通过与避税地的谈判来防止逃避税收的行为。 (二)日本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与美国在汽车领域的交锋中由于没有出台转让定价税制,与美国在汽车领域转让定价调整中未争得有利位置,使得美国对丰田、日产、本田等三家大型日本汽车公司进行了转让定价调整,入库税额高达170亿美元。但从1986年开始,日本税务当局开始引入转让定价税制,加快了对跨国公司避税问题的研究,出台有关转让定价、预约定价等重要措施。
据统计,近年来日本税务当局平均每年进行转让定价调整案件60件,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00亿日元左右,每年进行转让定价调整的案件数并不多,但平均每个案例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较大,约为10亿日元左右。日本税务当局在转让定价税收管理中着重调查影响较大、涉税金额较大的案件,以提高转让定价调查的威慑力。如对知名公司山之内制药公司进行转让定价调整,拟调增应纳税额423亿日元;对京资公司进行转让定价调整,拟调整应纳税额243亿日元,调增应纳税130亿日元;对本田汽车总公司与巴西海外子公司的特许权使用费进行调整,拟调增应纳税额130亿日元。
此外,日本还不断健全国际税务管理机构,充实国际税务管理人员。日本国税厅内有几十人专职负责相互磋商工作,在东京都国税局内负责转让定价调查的专职人员有近百人。并规定,转让定价调查必须由专门负责转让定价的税务人员来进行,以确保调查、调整的质量。
(三)中国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反避税起步较晚。在1991年出台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1992年出台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及1993年出台的实施细则,以及2001年修订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及2002年发布的实施细则中,均只有限制转让定价避税的条款。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和《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也仅是对转让定价税收管理作了进一步的细化解释。
2008年开始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第六章规定了“特别纳税调整”条款,这是我国第一次较全面的反避税立法。其不仅包括我国实践多年的转让定价和预约定价,还借鉴国际经验,首次引入了成本分摊协议、资本弱化、受控外国企业、一般反避税以及对避税调整补税加收利息等规定。
2009年1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对《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特别纳税调整”条款的解释和细化,它标志着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终于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反避税法律法规体系,反避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规范、全面提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避税与反避税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