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文正文4.12(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09-2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例如在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的 教学中,23减7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10根的两捆,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三中不同的摆法:

⑴ 将两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中数出7根拿走,再数剩下的小棒,得出减的结果是16根。

⑵ 从两捆中拿出一捆打开为10根,从中数出7根拿走,把剩下的小棒和原来散开的3根合到一起,数出小棒是6根,然后再加整的一捆得出结果是16根。①

⑶ 将两捆中拿出一捆打开为10根,与3根合起来,从中数出7根拿走,数出剩下的小棒是6根,再加上整的一捆得出结果是16根。

在全部学生都完成操作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将自己拿小棒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讲述出来,解释其中的算理。然后请全班评议别人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为什么。这样的动手操作过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充分的讨论后,由教师将每一种拿法做一遍示范,讲解其中的算理、评价其优点和不足。这样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法,学生会很正确地理解、很自然地接受、很牢固地记忆、很灵活地运用。

2、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动手内容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确实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启发、引导。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材提供了裁补法的演示材料如图1(a)所示。教师应该要求全体

(a) 图1 裁补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 (b) ①从打开的一捆中拿出小棒的操作还有其他数法,本文中数学原理相同的操作,在同一个例子中不重复列举。 3 西北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毕业论文

学生都动手操,操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询问:有的同学如图1(b)所示的裁补法对不对?接下来教师讲解裁补法的数学原理时,学生会有一种期待,也会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适时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对于缺乏相应知识准备的学习内容,学生难以把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布置、平时谈话或游戏等方法,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体验成为新内容的背景知识。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之前,我在教室前挂了一只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熟悉时钟,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做3分钟作业、1分钟口算、10秒钟跳绳,让学生体会“3分钟、1分钟、10秒钟”时间的长短。学习“24时计时法”前,有意识地告诉学生:14时上课,16时放学等信息。这样安排,在新知识教学时,学生就会感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3)适当为学生安排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又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也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为此,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联系房屋的装修,测量自己家厨房、卫生间,算出需要多少块地砖、瓷砖。每单元的知识学完后,我还组织学生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我们生活中哪些问题有关。这样,不但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是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开展多种动手活动,促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形成。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大纲的要求,按实验的目的,实验可分为三个类型①:感知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下面就这三种类型,谈谈具体的教学方法。

(1) 感知性实验

感知型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掌握概念、法则等。培养学生的感知型操作能力对于概念的教学有很大作用,可以安排以下几种动手操作活动。

①自制学具。在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制学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对象的表象认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要求学生以8个人为一个小组,领取材料(橡皮泥,圆球,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

① 见赵启泰、赵国宏、王宏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见于其他书刊。

4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②实物感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也可以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师拿出一个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模型,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模型。先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轻轻拉这两个模型,通过感知体验,学生便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③生活体验。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来引导操作,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得算理的表象。

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创设情景:这里有10支铅笔,你能帮助教师平均分给5个同学吗?学生踊跃举手,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很容易就将10支铅笔平均分给了5个同学。

教师再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分对了呢?

生:因为每个人手上现在拿的铅笔一样多,都是2支。

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很容易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的概念。

(2)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数学的规律。作具体活动有:

①借助图式表象。教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式表象抽象出来,帮助学生从具体操作中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9+2=11”。盒子里有9个球,盒子外有2个球,求共有多少个球?教师引导学生摆弄小球:从2个球中拿出1个球放到盒子里,凑成10个。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1个。但这还是直观感知阶段,教师再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式表象并使其外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论文正文4.12(2)在线全文阅读。

论文正文4.12(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xue/16122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