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获奖项目 奖项等级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一等奖 数量 6 21 38 1 3 4 5 4 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 二等奖 三等奖 一等奖 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 二等奖 优秀团体一等奖 冠军 全国机器人锦标赛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全国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省二等奖 省三等奖 一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二等奖 蝉联优胜杯 二等奖 江苏省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 三等奖 优秀奖 全国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含江苏赛区) 全国优秀奖 省二等奖 省三等奖 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三等奖 一等奖 苏州地区高校“AMD”杯电子设计竞赛 二等奖 三等奖 二等奖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 入选优秀论文 入选创新项目 4 28 79 1 4 9 7 4 3 2 7 42 6 6 1 4 2 2 1 2 3 2 4 3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获奖项目 奖项等级 入选创业项目 特等奖 优秀创作奖 数量 1 5 3 12 26 31 1 江苏省大学艺术展演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比赛 一等奖 六、特色发展
一是整合校校、校地、校企与国内、国外优势资源转化为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生成的“源头活水”;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构建跨学科富有弹性和包容性,横向融通各专业、纵向贯通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多主体育人体系,架设有利于学生自主规划学业进度、自主选择成才发展方案的多样化途径。
二是从课程建设与改革切入,通过稳妥落实国家“五位一体”评估体系的各项措施,牵引、带动培养模式、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的系统性“升级转型”,形成充满活力的多维度、多层次、多方向、多类型的多元化教改教研和教学质量建设与保障生态。
三是注重师生在教学质量生成中主体作用,综合运用文化、制度、技术与资源配置多种方式,依托学校的综合优势、区域优势,激发激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类要素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构建符合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和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要求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支持体系。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7.1影响教学质量生成主要因素
1.针对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尚需进一步增强,教学水平也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应做出适应性调整,研究性教学成为大势所趋。面对这一新形势,适应于研究性教学环境下多元化要求的教师整体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改革与研究水平提高等就成为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在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办学特色、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3.结合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各类专业认证标准或要求所进行的“对标”建设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如何根据学校实际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各项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34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7.2解决措施与建议
1.以2017年下半年接受审核评估为契机,针对教学工作牵涉到的各要素,从观念引领、氛围营造、师资建设、制度保障、技术支撑、资源配置、管理创新多方面入手,努力破解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制约因素,充分激发调动学校各部门、各学院(部)、各本科专业与基层教学组织以及广大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关注和协同配合。
2.依托在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包括高水平研究型师资力量在内的各类优势,继续丰富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整合各类高水平学术讲座,拓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途径,将高水平教师吸引到本科教学一线;进一步拓展本科人才培养合作空间,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和国内与国外的多渠道办学合作;吸纳利益相关方深度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合理做好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围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实际需要,优化校、学院(部)二级管理体制,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体制机制。
3. 对照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基本要素和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继续加强本科教学各环节的常态建设;注重将已参与认证专业的有益经验向全校各专业进行辐射,以点带面,促进评估认证工作的有效开展。扩大评估范围,制定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案,尽快启动覆盖各学院(部)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社会第三方评价工作,从“输出”的角度对专业办学成效进行评价,探索毕业生中长期专业和职业能力发展的跟踪分析机制,形成更加开放、多元,注重长远与兼顾现状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体系。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苏州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