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工程开工、施工及工程结算阶段,常出现不遵照招标文件和合同约定而放松要求的现象。如联系单可以把原定的工期、造价、计费标准、质量标准进行随意变更(必要的除外),执行文件合同的严肃性不够。
(八)法规条款口径不一,具体工作不易操作。
目前实施的地方法规及条文之间,以及地方法规与《招标投标法》之间还存在着条款口径不一之处,特别是《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后,规范招标投标行为的地方法规以及规章、规范性条文有的还没有作及时的修改,对一些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造成具体工作难以操作。比如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投资的办公楼、厂房工程是否一定要招投标法律依据不明确。《招标投标法》规定了招标范围,把涉及公众安全作为要进行招标的条件,但国家计委第3号令《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没有把股份制私营企业投资的厂房列入涉及公众安全的招投标范围。实际上,股份制、私营企业投资的项目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企业投资的厂房一个大楼里的生产工人就有好几百人,当然是属于影响公众安全的项目,从这个角度讲,又应当纳入招标范围,这就造成了条文之间的矛盾,给工作造成操作上的难度,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另外,目前招标投标实践中有些工作也一时难以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去做,并成为社会投诉的焦点,即使是我省最近出台的《浙江省招投标条例》具体操作性也不是很强。
(九)社会法律意识不强,建筑市场行为欠规范。招投标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法律建设,特别是《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全社会对招投标工作的法律认识有所提高,但建设单位由于受到“利益驱动”或“创工作政绩需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律约束,造成招投标行为不规范,这种现象比较严重。建设单位招标行为法律约束不力,关键在于“行政干预”太多,集中反映在选择施工队伍、确定招标方式、过分要求缩短工期及招标领导小组主导招标工作等问题上。近几年来,一些工程为了满足建设单位在工程施工图没出齐的情况下提前招标定承包商进场施工。特别是一些政府形象工程采用了既定方案招标方式。这种招标方式虽然提前了工程竣工时间,但违反了工程建设基本程序,遗留下工程造价难以控制。容易出现决算纠纷等问题。建设单位组织工程招标投标时,往往采用招标领导小组意见而无视专家的评标意见,擅自做出评标结果的决定。这种情况的投诉已多次发生。假招标现象时有发生,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今天挂靠这个公司,明天挂靠那个公司,特别是邀请招标,业主有的只邀请三家投标单位,由于挂靠等因素,使得实际参加投标的单位只有一两家,致使招标流于形式。目前,招标代理中介服务机构较少,招投标管理机构管理人员也有的还没有从原来的位置中转变过来,行政干预、既代理又监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没有真正使监督工作与代理工作分离。
(十)评标存在着人为因素,专家库建设不够完善。评标工作是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关键工作,评标办法是招标文件中的主要内容,招投标工作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关键要看评标工作和制订的评标办法是否客观、公正、科学。目前的评标办法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但招标文件不够规范,评标办法欠科学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招标文件内容很多,造成条款和内容前后矛盾不少。内容少的很少,没有把问题说清楚。这些潜在问题都是事后产生纠纷投诉的导火线。一是评标办法不够科学合理。造成评标存在人为因素,没有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二是评标办法量化不够。评标办法定性的评标内容还占有一定比例,难以真正分出名次。评委在技术标的评审过程中,“人情分”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专家结构不够合理。有些专家评委非本专业专家,本身对技术标的理解就不够深。评委的组成应对投标人保密,而评委成员名单泄露的情况也有发生,投标人与评委打招呼、拉关系等现象都影响了评标的公正性。四是专家库建设不够完善。由于整个建筑业高级人才本身就比较缺乏,目前还达不到《招标投标法》所规定的专家人数,评标专家整体水平不高,且普遍存在专家库退休人员较多、年龄偏大、缺乏年青专家等问题。设计方案的评标专家若缺少年轻人的创新意识,没有强烈的时代感,评出的方案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城市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风格,施工招标的评标专家有些凭老经验,对《招标投标法》等法律知识学习不够,甚至有个别人员还缺乏评委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影响了评标的公正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反腐倡廉招投标工作讲课稿(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