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梳妆打扮,集体决策”。如以时间紧迫等为借口,将工程定义为“献礼工程”、“形象工程”、抢险工程、安保工程等指令性项目,以行政会议、党内会议或联席会议的形式确定施工单位,以集体决策为幌子规避招标。所谓的“形象工程”、“为民办实事工程”等建设项目往往当年提议、当年立项、当年动工、当年竣工。这类项目的建设单位以计划仓促,前期准备不充分等为理由,逃避招投标。而装璜工程直接发包问题尤为严重。装璜工程该立项的未立项,而财政部门却照样划拨资金,导致建设单位逃避招标。
四是李代桃僵,“借壳上市”。因为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工程项目没有纳入必须公开招投标的范围,有的建设单位以假合同、假合作、假合股等形式,由外资(私营)企业出面办理有关规划、报建等手续,当工程建好后再以某种形式“买”过来,从而躲避工程招投标。
五是人为制造障碍。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一些工程建设项目业主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某些潜在投标人,对他们参加投标实行歧视性政策,强制干扰中标结果。从一些大型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情况看,不管是邀请招标,还是公开招标,总可以看到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地区或行业施工单位的身影,有的实力明显不如众多的投标单位,但还是要特别保留一些标段,或强制别的中标单位把一部分工程分包给指定的单位,或要求外来企业降级投标,以扶持、保护本地(行业)企业。有的通过领导的干预才中标的,有的综合评分名次在后的还先中标,有的跑了标经过处理又中了标等等现象,说明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保护主义,没有完全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涉招标投标活动。一些地方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党纪政纪规定,对领导干部“约法三章”,严禁干预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在党纪国法的约束下,领导干部公开干预工程发包承包现象确实比前几年明显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杜绝,有的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方式。其表现方式有:过去领导干部插手工程发包一般是递条子、打电话,现在为了不留下把柄,基本上不递条子、不打电话,而是当面交代或暗示。过去一些领导主要干预本地工程项目,现在利用开会、互访的机会,向外地推荐施工企业,相互关照、互惠互利。过去领导自己出面,现在往往是让中介人出面,这些中介人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亲属子女、司机、秘书等身边的人。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招投标主要是利用职权或影响,为投标单位暗中做工作,促使其中标拿到工程,有时在没有中标的情况下,也会向各方施加压力,要求中标单位分包或向中标单位介绍劳务施工队,或介绍推销建筑材料、设备以及生产厂家供应商,据了解,这种现象目前带有普遍性,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最易导致“豆腐渣工程”。
六是违规操作、恶意低价 。受投资主体的影响,许多由地方或行业自行筹资建设的项目,投资单位与建设单位合为一体,为了本身的利益,利用建设市场竞争激烈,僧多粥少的有利机会,并抓住投标单位怕落标而降低报价的心理,有意压低标的价格,从而达到降低投资的目的,造成中标价的明显不合理,有些甚至低于预算价的30%,在跨地区、跨行业的招投标中显得尤为突出。
㈡在施工单位方面,主要是不正当竞争的问题。主要手段有:
一是弄虚作假。如挂靠高资质企业,伪造企业发展状况、经营业绩、经历等,骗取中标。一些高资质的施工企业,派出较多项目法人参与各地工程投标活动,他们只出法人,不出施工队伍,中标后按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二是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出卖资质等级证明书、营业执照、发授权委托书等手段,收取管理费。三是部分投标单位非法挂靠或贴牌资质高的企业。由此产生了一些名义上资质为一级或二级的投标单位,参加投标的项目经理却张冠李戴,冒名顶替等问题。使得工程质量、进度、施工安全无法保障,施工管理难度大,矛盾多。四是有的中标单位在招投标和签订合同书时,总经理、工程师、优秀项目经理和各种技术人员应有尽有,但工程一开工就以种种理由把投标文件中记载的项目经理和技术专业人员换走,给工程质量和安全留下隐患。五是收买贿赂。包括收买建设单位领导和工程负责人、参与评标的专家评委、招投标代理单位等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等,合谋中标。低价竞标越演越烈,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与进度。建筑企业为了夺标,在评标采用最低标中标的方案中,往往不对自己的企业成本进行正确的测算,盲目下浮且幅度较大。中标后,按招标文件签订了合同并作了承诺,但一到施工阶段,由于下浮幅度大,若严格按招标文件及合同规定企业自身必定亏本,这样施工单位绞尽脑汁,疏通关系,违反招标文件约定,或偷工减料,或要求追加造价。为了工程顺利施工,不致成为“半拉子”工程,最后往往不得不由政府部门出来协调,用行政手段进行干涉。这不但影响质量、工期,并且扰乱了建筑市场的秩序。六是围标、陪标、串标。投标人相互串通,组成临时联盟,一家投标,几家陪标,事后再进行利益分配。在邀请招标的形式下,时常会出现施工单位串通投标的情况,彼此达成协议,出现陪标、大家轮流中标的现象,或借机抬高标价,损害投资人的利益,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削弱、限制了正当的竞争,使招投标流于形式。七是分包、转包谋利。有的企业中标后即将工程分包、转包,从中收管理费或赚取差价,以至一级企业中标而实际施工可能连三级企业都不到。有些施工单位本不具备要求的施工资质和能力,却利用一些手段获取资格或打着别人的牌子中标后,马上倒手转包,或是未经招标人同意将工程分包出去,甚至还会再转手,再分包,这种以工程牟利的行为,使工程每倒一次手,实际用于该项目的资金就会减少一次,而且几经换手后,招标单位对真正施工单位的资信和能力已失去有效的监控,使工程项目的质量得不到应有保证。实际上建筑领域出现的众多质量问题,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层层转包或分包造成的,给项目在施工中和投入使用后的安全造成了严重隐患。如某地一公开招标学校教学楼工程,中标单位是一级企业,几经转包,实际施工者仅是一名包工头,以个人名义与前一手转包的企业签订了一个简单的协议,该工程现因民工工资纠纷而被有关部门查处,继而发现存在工程转包问题,但该名接受转包的包工头已逃之夭夭。八是阴阳合同。先以低报价中标,然后想方设法(如行贿等)工程建设中要求建设单位追加预算等。有些与建设单位预先串通好,先低价中标,签订合同时明一份,另外暗一份协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反腐倡廉招投标工作讲课稿(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