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习态度积极还是消极?学习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弱?这一切我们都必须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潜移默化中,学生变得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有教养!
(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将“发现、探究、研究”还给学生
过去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引导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要求教师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既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强调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人与人如何友好相待,努力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第一老师”,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广泛收集与本活动有关的资料信息,提供课内外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与资料,使其生动活泼、直观,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