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书在能力的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以利于终身学习。还特别注意体现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教科书的内容上,摒弃陈旧的观点、内容,尽量吸取为学术界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环境,善于创新。
三、在教学模式上,应由“讲解→接受”型向“研讨→发展”型转变
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的程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组织考试→学生背诵应试……如此周而复始。这种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灌输知识,大幅提高学习成绩,在教育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它的弊端也日益显示出来:它难以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必须改革。“研讨→发展”模式的一般过程是:教师指导(设置情境、呈现材料、提出疑问)→学生活动(进入情境、分析研究、议论求证)→主体发展(情感体验、得出结论、深化认识)。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意志品质和健康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只有采取“活动→发展”模式,才能把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落到实处。
新教科书按照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在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线索,由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的专题来叙述。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课题体。
四、在教学内容上,应由学科内向学科外渗透
传统教学只从本学科角度阐明知识,只顾本学科的利益,很少在学科之间进行交叉、渗透、综合。教语文的只讲语文,教政治的只讲政治,教历史的只讲历史。正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岂管他人瓦上霜”。这种教学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和素质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将来所必须面对的"3+小综合”乃至"3+大综合”高考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从本学科教学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向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和纵横。在教学中,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应尽力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全面地进行思考,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辨证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新教科书体现了学科内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社会步入新世纪,同一学科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都日益密切。如,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交叉与渗透,等等。作为新世纪培养出来的人才,理应了解这些内容的联系,而不能只满足于学到一些孤立的知识。
五、在教学空间上,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扩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教育教学空间上往往是封闭的,只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参加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种状况与“课改”精神是格格不入的。“课改”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或活动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继承和发展。为此,实施“课改”,在教学空间上必须向广度拓展,实行开放式教学,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不仅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而且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探讨现实问题。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还安排了“活动课”,书后另外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