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一些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成功事例进行分析时,我们便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之所以出色,固然因为他们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我以为,他们的成功更是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他们总能超前地认识到一个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观念。魏书生老师的“商量,商量,再商量”,丁榕老师的“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促使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具体的教育行为更为迫切和重要。我们常感叹我们教师行动迟缓,做法老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的是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没有行动的动力;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行动的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前卫的教学理念?“书中自有新理念”,你如果多读一些诸如《素质教育在中国》、《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思维的拓展》、《学习与发展》、《教师充电锦囊丛书》等书籍,书中介绍的代表当前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念,定会使你顿开茅塞,那些来自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们的精辟分析定会使你有“顿悟”的感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你不停的攀登,就一定会登上教育的最前沿,一览教育的无限风光。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教师要有所提高,也只有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思想境界上看问题,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否则,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层次上。
同时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快、社会深刻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书为伴,与书为友,以做“书虫”为乐,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才能不断创新教育,充实自己,超越自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三、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在教学立足点上,应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的应试教育从社会需要出发,把学生当作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来培养,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管学生个体的需要和情感。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个体主动、生动、全面的发展。而这次“课改”则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课改”的精神实质。因此,实施“课改”,在教学立足点上,必须把“以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或“新教科书”)就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它首先从内容上选取了有益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历史知识,包括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还包括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教育等内容,同时着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新教科书的内容做到了少而精,严格地控制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在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上,也注意循序渐进,尽可能帮学生变“厌学”为“爱学”。
二、在教学目标上,应由侧重“传授知识”向侧重“能力训练”转变
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的,培养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教学目标,必须把它定位在能力上,只有实现由“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科技突飞猛进的要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