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篇】
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最富有活力的儿童。他们对教材、观点、道理肯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理解,对与之相联系的实际的生活问题肯定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教材要能成为一种活性因素,首先要使它在教师的生命体中活起来,使它成为教师生命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否则只能是机械地讲教材、“背”教材。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而且还要和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价值认同,情感的共鸣。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教师与教材又必须是异构的,不存在这种异构,教材也就不可能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活性因子”。教材实现的功能是“激活”,方有如此,才能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造血机能”。正如斯普朗格说过的那样: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转化为自己的心智结构,使学生凭借教材而学习,而不是复制教材中所呈现的话题、范例来组织自己的思想,学习人类的文化道德知识之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笔者特别深刻的感悟到,即在使用高段思品旧教材时,一定要坚定地以促进人的德性发展为目的,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教材,大胆地淡化知 识教学的痕迹,竭力走近学生五彩的生活,才能最终让我们的教材与学生心灵及时相通,让我们的课堂与学生生活真正接轨。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
2、《小学德育》
3、《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视野》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高段思品教学中用好老教材,走向生活化的策略研究(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