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教的是这么几篇课文,十多年过去了,手中的教材依旧是大同小异,所以笔者常想,现在什么都讲与时俱进,为什么我们手中的思品教材就不用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高段思品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或其中的事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变化,思想内容已显得陈旧,已缺乏了时代特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甚至较大的差距,有的与其他学科有多次重复之嫌。因此,我们对高段思品教材中的部分课文采取了降级的办法进行教学。
◆ 减习题 道是无为却有为
每篇课文课后习题的设计既是教师教学的导向,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更是巩固学生道德知识,促使学生道德内化的良好途径。但当练习的内容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时,教师应事先有所考虑,作出适当的调整。
如上文案例所提到的《保护环境》一文,文中的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是一道关于学生环保方案设计的习题,要求学生对症下药,对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行动方案:
▼白色污染问题;
▼臭氧空洞问题;
▼水资源污染问题;
▼保护森林资源问题;
▼保护野生动物问题;
对于这样的习题,笔者认为与其让学生编故事,还不如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不作要求为好。如对臭氧空洞问题,学生感到十分抽象;而对保护森林资源问题,学生又深感遥远,于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把这道题中的“臭氧空洞问题与保护森林资源问题”两个内容删去了。这样一来,看似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降低了,但笔者觉得这样做更符合教学实情,实事求是,看似无为却胜有为。 从事后的作业反馈来看,效果也挺让老师满意。像对水资源污染问题的方案设计,许多同学围绕着如何节约用水这一话题,提出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建议:
──建议供水部门提高水价;
──建议厂矿企业循环用水;
──设计智能性水笼头;
……
◆ 删例子 告别无籽花
由于教材反映的只是某时当地的学生状况,所举的例子也不可能完全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与老师的特点与需要。因此,教师应把一些过时的、不适合学生学情、当地实情的,不利于新课程标准落实的学习范例进行删除。反之,则会使自己教学劳而无功,陷入开花而不结籽的尴尬处境。 如有一位老师在上第九册第5课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吗?你能说说其中的一些内容吗?
生:我们每个人都应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生:父母应帮助我们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中途不能缀学。
生:任何单位不能招收未成年人,不然要接受罚款或处分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未成年人应有的权利与义务,但是中心小学的张玲却遇到了这样的麻烦事,你们读读她写给知心姐姐的一封信,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张玲同学的父母真是不称职,只管赚钱,一点都不想想儿女的学习。
生:张玲应请老师去说服爸爸、妈妈,让他读书。
生:张玲真可怜,小小年纪就要放弃学业,就要去工作赚钱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高段思品教学中用好老教材,走向生活化的策略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