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讨芪白三黄散面膜外敷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该院就诊的116例寻常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治疗组采用芪白三黄散面膜外敷,对照组采用外用克痤隐酮凝胶,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皮损类型与数量积分差值、中医症候评分积分差值及总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3例第1次治疗时自觉局部皮肤轻微刺痛不适,其余无任何不良反应,无一例过敏。对照组中,1例出现面部反复红肿刺痛不适而脱落,有1例因不耐受中药口服未按时复诊而脱落。结论 芪白三黄散面膜外敷治疗寻常型痤疮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痤疮 外敷 芪白三黄散
痤疮是一种常见、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常发生于面部,有损容颜,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痤疮患者因常口服及外用西药,存在耐药及药物不良反应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选择安全、有效的外治方法,如光动力、红外激光等[2]。这些方法虽可在短期内能改善痤疮炎症性皮损,但花费较高昂,患者接受度低,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医在此方面表现出了更为突出的特色,治疗手段繁多[3]。中药面膜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疗效更直接[4],临床实践证明其能消除面部炎症,促进面部微循环,缩短病程,促进创面吸收,减轻色沉作用[5]。本研究团队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依托临床经验及大量数据,将“芪白三黄散”面膜应用于临床,得到了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116例寻常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皮肤病学》寻常型痤疮诊断标准[1],即好发皮脂腺丰富部位的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瘢痕等,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过程的炎症性疾病;(2)发病部位在面部,年龄为13~45岁;(3)就诊前2周内没有使用任何其他痤疮药物(外用、内服)及相关治疗;(4)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妊娠和哺乳期妇女;(2)合并有内科疾病影响用药;(3)对本药过敏或对药物成分过敏;(4)非寻常型痤疮;(5)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6)不能耐受治疗或依从性差。治疗组中男28例,女30例;年龄(26.50±7.72)岁;病程(1.13±0.50)年;根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2]分级,Ⅰ级6例,Ⅱ级26例,Ⅲ级22例,Ⅳ级4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8例;年龄(25.63±6.71)岁;病程(1.52±0.70)年;Ⅰ级7例,Ⅱ级23例,Ⅲ级23例,Ⅳ级3例。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理论委员会审核。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基础护理及治疗:嘱平常温水洗脸,勿使用洁面产品,不化妆,注意面部保湿(建议使用医用护肤品),注意防晒(打伞、戴帽子),忌辛辣刺激、烟酒、甜食、油腻、乳制品,勿熬夜。对于粉刺及脓疱给予常规皮肤消毒后,使用粉刺针排除皮脂及脓液,1周1次。(1)治疗组经基础治疗后,Ⅰ、Ⅱ级患者外敷芪白三黄散面膜,芪白三黄散面膜成分为黄芪、白芷、黄芩、大黄、白茯苓、丹参、白薇、白蔹、白花蛇舌草、白及、白术等;Ⅲ、Ⅳ级患者外敷芪白三黄散面膜,同时按照《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2]辨证分型用药。脾胃湿热者方选茵陈蒿汤加减;痰瘀凝结者方选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冲任不调者方选二仙汤合知柏地黄汤加减。1天1剂,每天3次(本研究所有中药均由本院中药房提供,采购于成都康美药业生产有限公司)。(2)对照组经基础治疗后,Ⅰ、Ⅱ级患者,每天早晚温水洁面后使用克痤瘾酮凝胶(国药准字Z20055530,规格:6克/支)外涂患处;Ⅲ、Ⅳ级患者给予克痤瘾酮凝胶外涂,同时按照《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2]辨证分型用药,给予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同治疗组)。芪白三黄散面膜外敷操作方法:洁面后,取芪白三黄散于清洁容器中加适量蒸馏水,搅至均匀糊状,涂于患者面部,厚薄为2~3 mm,注意避开眼、鼻腔及口腔。30min后洗去面膜。每天敷面1次,持续治疗4周。每周复诊1次,根据皮损情况行粉刺挑刺治疗。
1.2.2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周分别对皮损类型与皮损数量及其他症状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见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及《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Ⅰ级2分:仅见粉刺,皮损数量小于或等于30个;Ⅱ级4分:有炎性丘疹,皮损数量大于30~50个;Ⅲ级6分:出现脓疱,皮损数量大于50~100个;Ⅳ级8分:有结节、囊肿,皮损数目大于100个,结节或囊肿多于3个。中医症候评分:皮疹痒痛、皮色色红、口渴喜饮、口苦、口臭、尿黄、便秘,上述症状分别为1分,若无则记0分。每周复诊观察记录皮损类型、数量、症状及不良反应等。治疗结束后半个月及1个月进行复诊或电话随访。根据尼莫地平法,以疗效指数(皮损消退率)作为疾病疗效的标准,即疗效指数(皮损消退率)=[(治疗前皮损积分-治疗后皮损积分)/治疗前皮损积分]×100%。痊愈:皮疹消退率大于或等于95%。显效:皮疹消退率为70%~<95%,或疾病严重程度降低2度以上。好转:皮疹消退率为30%~<70%,或疾病严重程度降低1度以上。无效:皮疹消退率小于30%,或皮疹反见增多。临床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皮损类型与数量评分等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中Ⅰ级6例,Ⅱ级26例,Ⅲ级22例,Ⅳ级4例;对照组中Ⅰ级7例,Ⅱ级23例,Ⅲ级23例,Ⅳ级3例。治疗后,治疗组中皮损完全消退18例,Ⅰ级25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3例;对照组中皮损完全消退8例,Ⅰ级21例,Ⅱ级22例,Ⅲ级3例,Ⅳ级4例。2组治疗前后皮损类型与数量评分差值、中医症候评分差值及总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芪白三黄散面膜外敷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