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多样化的异质事物在遵循一定规律或规则下相互碰撞与融合达到具有“生”的功能的元整体状态与过程称之为“和”。人体的健康状态为“和”的状态,维持人体正常的和谐状态即为养生,故将中医学的养生观称为“维和”,即维持健康之“和”。如何维持,当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着手,其包括饮食、起居、运动、情志、道德、房事6个方面来维持人体健康之“和”。
关键词: 中医学; 养生; 维和;
Abstract: Diversified heterogeneous things are collided and merged with each other to achieve a meta-whole state and process with the function of ‘living' under certain laws or rules, which is called ‘harmony'. The state of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is the state of ‘harmony'. Keeping the human body's normal state of harmony is preserving health, so the concept of preserving healt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called ‘keeping harmony', namely keeping the ‘harmony' of health. How to keep it? We should start from people's daily life, including diet, living, exercise, emotion, morality, and sex to keep the ‘harmony' of human health.
Keywor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erving health; Keeping harmony;
我们将中医学的健康观称之为“和”,即人与外在的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形神之间的和谐以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和谐[1]。维持人体的健康和谐状态即为养生,故将中医学的养生观称为“维和”。养生当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道德、房事这6个方面着手。只有做到饮食“和”、起居“和”、运动“和”、情志“和”、顺道德达“和”、房事“和”才能真正做到维持人体健康的“和”状态。
饮食“和”
饮食是人体生命得以维持的根本,但不慎饮食又是人体得病的重要根源,故养生当从饮食“和”开始。如何饮食才能“和”呢?中医学给出的答案为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与饮食有洁。
1.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指的是饮食应按照脾胃运化规律进行,具体包括饥饱有节、寒温有节、食时有节、厚薄有节。
1.1 饥饱有节
饮食的食量要按照脾胃的运化能力来确定,过饱与过饥都会导致诸多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明确指出饱食会导致胃的收缩功能下降,出现经脉横逆弛缓,也会导致胃肠积热,形成痔疮等;过饮则痰湿内生,水液停聚,引发气机升降失调,形成气机逆乱的变证。过饥也不利于健康,易致气血不足,不能濡养五脏,如《灵枢·五味》所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1.2 寒温有节
饮食性质与温度要寒热适度,过热过寒都会损伤脾胃功能,进而影响全身各脏腑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过寒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首伤脾胃之阳,由脾传肺、心,再至肾脏损伤人体之元阳。过热易损伤人体的阴气,首伤胃肺之阴,再而影响各脏腑。故饮食要寒温适中,定“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方能使“气将持,不致邪僻也”。
1.3 食时有节
食饮当按脾胃运化的时间节律来进行。脾胃运化能力随阳气的生发而增强,随阳气的入里而减弱,故食饮当在阳气生发与入里之间进行,方能不损脾胃。同时食饮也应按四季而食,春季宜食生发,夏季宜清暑,秋季宜凉润,冬季宜温热。
1.4 厚薄有节
饮食的味之厚薄要以脾胃的运化能力为标准,过于肥甘厚腻或过于清淡都不能食养。《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奇病论》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均表明常食肥甘厚腻之品易致人生内热,胸腹满闷,导致痛风、消渴等。现在医学研究表明过食肥甘会产生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2]、高血压[3]、痛风[4]等。同时饮食过于清淡易致气血不足,使五脏失养。
2.谨和五味
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入五脏,养五气,气和而人自和,精神乃生。酸入肝,过酸则伤肝;苦入心,过苦则伤心;甘入脾,过甘则伤脾;辛入肺,过辛则伤肺;咸入肾,过咸则伤肾。过食五味不仅损伤本脏,还能损伤相关脏腑,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央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故以食养生,定当谨和五味,方能使皮肤、肌肉、筋骨、脏腑、五官九窍得以充养,使人体自和,若偏嗜一味,则五脏失和。
3.饮食有洁
饮食有洁是现代食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食品安全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之中心,因其关乎大众健康。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饮食不结问题日益凸显,农作物的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食品添加剂的泛滥;食物的变质、污染等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虽饮食不洁不是一个能快速解决的问题,但饮食有洁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环。
起居“和”
人体的健康与生活起居密切相关,故养生必谈起居。起居“和”指人们的起居生活要顺应四时与昼夜变化的规律,其包括起卧有常、环境适宜、穿衣适宜等。
1.起卧有常
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可知起卧养生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季阳气生发,起卧应顺应其生发之势,做到“夜卧早起,广庭于步”;夏季阳气旺盛,起卧应顺应其生长之势,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阴气初起,阳气收敛,起卧应顺应其收敛之势,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阴气旺盛,阳气闭藏,起卧应顺应其闭藏之势,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一日昼夜亦有四季之分,故每日的寅、卯、辰为春,辰、巳、午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5]。每日在寅、卯、辰时起能顺应肝之生发之气,如若过辰不起,则阳气将得不到生发,其人易患抑郁、气滞、寒病等。亥、子、丑时入睡能顺应肾之闭藏之气,如若过丑不睡,易损害人体的肾脏。故起卧只有顺应自然四季与昼夜变化规律进行才能养生,否则是伤身。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日常生活中的中医养生思想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