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头皮冠状切口;颌面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冠状切口因其切口位置隐蔽,面部不留瘢痕、术野显露充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常用的手术入路[1],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先天性颅面畸形的矫正、急性颌面部创伤的救治、颅颌面外伤后继发畸形的二期修复重建、颌面肿瘤的切除与术后修复及美容外科等领域[2]。
1 冠状切口的解剖学依据
额部软组织的解剖由5层构成: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及二者之间的帽状腱膜、腱膜下蜂窝组织和颅外膜。帽状腱膜向两侧延伸至颞区形成颞浅筋膜;腱膜下蜂窝组织与颅外膜结合疏松,容易剥离,眶上神经从眶上缘中点出眶,分布于额肌表面;面神经颞支支配额肌,上抬额纹;颞支穿过腮腺,越过颧弓,位于颞浅筋膜的深面,并且与其紧密相连,在眶上缘以上1~2 cm处传入额肌;完全理解这个区域颞浅筋膜、颞深筋膜浅层、颞深筋膜深层的位置关系很关键[3]。在颞浅筋膜与颞深筋膜浅层之间是一层疏松的蜂窝组织,向上与腱膜下蜂窝组织相连,手术分离通常在这一层进行。颞深筋膜是颅外膜在颞区的延续,在眶上缘水平,分为颞深筋膜浅层和颞深筋膜深层,二者向下与颧弓的内外面紧密相邻,颞深筋膜深层深面是颞肌,在颧弓上2 cm,颞深筋膜深层与颞肌之间是颞部深面脂肪垫,是颊脂垫在颞部的延伸;颧弓平面以上,颞深筋膜浅层和深层之间也被脂肪组织充填。
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抬高枕部,美蓝标记切口线,自一侧耳屏向上横过头顶达对侧耳屏前,切口距发际后方3~4 cm,如需切取颅骨外板则切口适当后移,双侧对称。在切口内和前方额部帽状腱膜下、两侧颞浅筋膜下用含1∶100 000肾上腺素的局麻药浸润。顺毛囊方向切开头皮至帽状腱膜下,切口边缘以Raney夹止血。在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内和颞深筋膜的浅面分离,翻转头皮瓣至眶上缘2 cm切开骨膜,骨膜下分离至眶上缘,游离眶上血管神经,向下分离可显露眶上缘、鼻骨、眶内壁、眶外侧壁,尽量保护好内眦韧带的附着。颞区在颧弓的上方2 cm即颞融合线的下方切开颞深筋膜的浅层和颞浅脂肪垫,在脂肪垫内分离至颧弓上方,切开骨膜显露颧弓,切口向前延伸与眶外缘切口相通。如需显露眶外侧壁,则将颞肌的内份从蝶骨大翼上翻起。如需显露眶底、眶下缘、上颌骨,则辅助睑缘下和口内龈颊沟切口显露上颌骨。术后常规放置橡皮引流条,加压包扎,7 d拆线。
3 冠状切口的适应证和优点
头皮冠状切口具有切口隐蔽、面部不遗留瘢痕及暴露范围广、手术视野清晰的优点。颅颌面多发性骨折,如额骨、鼻骨、眶区、颧骨、颧弓、上颌骨等部位的复合性或粉碎性骨折,采用冠状切口的手术途径进行整复具有独特优点:术野暴露好,可在直视下探查伤情;易于解剖复位并进行坚强内固定;美观性好,面部无明显瘢痕。对已错位愈合的陈旧性骨折,可在直视下磨改、修整高低不平的骨质。对于外伤性骨缺损患者,手术中可从同一术区切取颅骨外板作为移植材料进行修复衬垫,避免了在身体其他部位取骨的创伤和痛苦。治疗颅、颌面部大型良、恶性肿瘤时,因范围大、位置深、侵及颅底及颅颌面部的重要结构,采用局部切口往往难以彻底暴露肿瘤,并在面部遗留明显的瘢痕,手术效果不佳,而应用冠状切口的手术路径,术野清楚,便于从周围及基底部切除肿瘤[4],必要时可将冠状切口与其他切口结合应用[5],使暴露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能保障肿瘤切除更加彻底。矫正颅颌面畸形时,手术范围大,难度高,且多需行骨移植术修复骨缺损或矫正凹陷畸形。采用冠状切口,暴露面积大,术野清楚,切取颅骨外板方便,同时可用颞筋膜瓣、颞肌或颞肌骨膜瓣作凹陷性畸形的充填和脑膜覆盖,术后面部无瘢痕,外观和功能均佳[6]。冠状切口下治疗面中部骨折达到了暴露清楚、切口隐蔽安全、直视下操作的要求及解剖复位的目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头皮冠状切口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防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