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乐艺术的熏陶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那些积极的、正能量的诗乐艺术。最基本的乃是符合“思无邪”“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小雅怨诽而不乱”等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各项内容都是中和的、不偏不倚的,《礼记·经解》篇说:“温柔敦厚,诗教也。”[16]以诗乐艺术来培养温柔敦厚的感情,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序言里评价杜甫说:“老杜天姿惇厚,伦理最笃。”[17]一些道德情感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诗篇以及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其表现在诗歌中的道德情感本身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契合之处,这些道德情感以诗歌等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本身就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这正是本课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的原因。
3“. 儒以涵德”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外面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诱惑,需要一定的道德和价值观来规范我们的情感。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论语·为政》)。矩是指一定的道德规范,从心所欲则是情感的表达与外发完成。既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完全的表达,同时又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这才是真正的“中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当下对道德规范的一种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条,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都能找到深刻的思想源头。
因此,在第三部分课程中,我们主要是从道德的维度,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一方面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落实探讨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是具有当代道德内涵的公民,那么儒家文化培养的就是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君子。儒家文化教导的是“希圣希贤”“成圣成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当培养以古代圣贤为榜样的当代君子。故第三部分课程设置儒家的道德与君子人格的培养这一篇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孔子说“立于礼”,一个人懂得礼,那么他的言行就有了一定的规范,他就可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故设置“礼仪与品德”这一篇目。
《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9]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道德。这里的道德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踏踏实实的修身养性的实践。学校培养的是“人”,教师也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师”。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道德教育的层面落实到修身养性的实践,就要像古人学习。这是设置“传统教育中的‘人师’”这一课的原因。
4“. 智慧净心”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大学》首章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9]止者,“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9] 止于至善”,则“道盛德至善”也。止是道德要求。但是,止不是终点。在《大学》的这段话中,道德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还要能有定静安虑得的功夫。这一功夫能使外在遵守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心本来具有的东西。如果说,止的功夫,是让人在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成为一个君子的话,那么定静安虑得的功夫,则是使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东西,从而使人成为一个圣人。
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初我们遵守它,在外在的语言和行动上去按照这一价值观的要求去做,这就是“止”的功夫。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能有“定静安虑得”的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这十二条美好的元素内化为我们内心本来具有的东西,或者说,通过“定静安虑得”的功夫,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本心中原来就具有的因素。
那么,如何去完成这一内化的过程呢?这一过程就是由止到得的过程。这是一个智慧开发的过程,内心明觉的过程。我们在第三部分课程的学习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努力开始遵循这一规范,然后,在第四部分课程中,就学着把这一价值观内化为我们本来具有的东西。
“止”是道德的遵守;“定静安”是让我们的心慢慢平静、专注;“虑得”则是在前面基础上的智慧的开发。“止”在第三部分课程中已经完成。第四部分课需要完成后面的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闭目养神的方式让心平静和专注。可以采用观呼吸和慈心观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当心平静和专注下来以后,我们可以开始“虑”,这个“虑”在儒家那里,就是要时时思维“仁”“敬”等,做“主一”的功夫。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思维这些方面,因为这些方面本身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12条中的某一条或某几条的内容。如此能经常思维,就一定会有所“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慢慢内化为我们心中本来具足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慢慢地涵养成了。
以上由静心到思维的过程,一开始是要在安静、静止的条件下练习的。可以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练习。王阳明《传习录》云:“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1“5] 无时而可间”,就是时时刻刻都不要停,无论是静静地坐在那里,还是在忙着做事情的时候,都要“省察克治”。这就需要我们慢慢地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练习。所谓“道在日常伦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的。比如“公正”这一条,静心使我们的心平和,思维“公正”使我们理解它的含义并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还需要在日常事务中练习和落实。如遇到一件涉及到个人情感的事情时,我们能否心平气和地公正处理呢?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在事上磨炼。因此,在第四部分课程中,我们学习古代圣贤教导弟子日常洒扫应对的情形,并带领学生去做一些志愿服务。
总之,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整地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况和主要精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多个角度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的开发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