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 李景玉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四个维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以此为基础,我们从四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6次课的“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这四个维度的每一个维度中的内容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四维结构;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
如何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呢?学者们给出了多个角度。“概括起来,关于中国文化结构、中国文化格局,有三种常见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学;一是确定中国文化的主体是道家;一是认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道、佛三家。这三种见解,都有自己的历史根据,都有一些道理,但是也都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3]论中提到的三种观点即儒家主体说、道家主体说、儒释道三家互融互补的三元结构说。另外,还有李泽厚先生提出的著名的儒道互补说、刘士林先生提出的中国文化的文化层与反文化层两大层面说等。
但是,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概括都不尽完善,如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在里面就找不到。在此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不做具体探讨。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不能简单地断言: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是道家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辨哲学是佛教文化等等。”[4]那么,如何全面而又简明扼要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结构和内容呢?这里,笔者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说,即从“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四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我们可以从文明产生之初来看这个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在文明之初并无反省的思想,直到某一文化的成员对生存的意义提出问题时,人类的文明遂得出现”。[5]汤因比认为,人类文明的起源来自于对挑战的回应:“在文明的起源中,挑战和应战之间的交互作用,乃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个因素——就是说它是超出平均系数的。”[6]无论是对生存的意义的提问还是来自自然与社会的挑战,都把人类引向一种反思自身存在性的焦虑状态。可以说,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源自对自身存在性焦虑的克服。蒂利希把存在性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要言之,对死亡的焦虑)、对空虚和丧失意义的焦虑(要言之,对无意义的焦虑)、对罪过与谴责的焦虑(要言之,对谴责的焦虑)。[7]
总的来看,这三种焦虑其实就是生与死的问题。蒂利希说:“作为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这是最基本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焦虑。”[7]从对生死问题的追问与解答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从身体的维度、情感的维度、道德的维度和智慧的维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也使我们从这四个维度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内容。
1.身体的维度
从身体的维度,中国人如何应对生死焦虑?答案是,维持身体的健康并尽量延长寿命,是中国人从身体的维度对抗生死焦虑的方法。这个维度以道家的养生、仙道、中医、太极、武术等为代表。传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活了两百多岁,比老子更早的道家代表人物彭祖活了八百岁,代表了中国人对长寿的期望。《庄子》内篇中也有《养生主》一篇,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8]的养生思想。老子和庄子还只是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尽量保全自己的性命,活够自己的天年,后来又发展出炼丹修道以求长生不死乃至成仙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的中医、太极、武术等都有着对身体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2.情感的维度
一个人即使身体健康,无病无灾,也不保证就没有烦恼。中国传统文化还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庄子的朋友惠子就曾经批评庄子说:“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8(]《庄子·德充符》)当然,庄子是从熄灭情感和欲望的角度讲的,有他的道理在,但惠子的这一反问也表明了中国人是非常注重情感的。
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对待死亡焦虑的方法主要是情感的宣泄和升华。这个维度以中国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为代表。心中有了痛苦、焦虑,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进行宣泄或者升华,从而使心灵得到释放。
3.道德的维度
如果一味地宣泄情感,会使一个人感到空虚无所依。所以儒家提出“ 致中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这里的“致中和”其实就是儒家要以道德来规范情感。
为什么要用道德来规范情感呢?明代著名的心学家王阳明曾说:“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10]在中国文化中,如果一味在情感中打转,是不行的,需要上升到道德的层次,才是更高的追求。
从道德的维度,主要是依靠道德的完善来应对生死的焦虑。道德的维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4.智慧的维度
身体的维度、情感的维度、道德的维度都需要进一步超越。用一种超越之维来透视宇宙人生,将获得真正的智慧,以这种真正的智慧来看待宇宙人生,则能真正解除生死的焦虑。
如《论语》中孔子对颜回说应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9],如果没有智慧,纯粹以此来要求自己,则会带来道德的压抑。如果我们知道《老子》里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1],就会了解到,非礼的视听言动对我们的身心都是有害的,如此就能够以智慧来对待之从而消除道德的压抑,也就能更好地遵守道德。又如单从道家思想来看,即使彭祖活了八百岁,老子活了两百多岁,但是最终还是要死的,于是,《庄子》一书中以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等比喻生死,将生死与天道自然的运行融合起来,使人以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死问题,从而消除了生死的焦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的开发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