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监官之探讨(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周统治者也仿效尧舜之“敢谏之鼓”、“诬蔑之木”的信访做法,在内朝设置路鼓,在外朝设置肺石,分别配置太仆、朝士等官职,专掌理庶民上访之事。“太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待以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御仆掌群吏之逆,及百姓之复……以序守路鼓”[四]
汉世往古未遥,普通民众对于国家政事仍有必然的介进权。国家激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制订了严格的保障吏民上书权力的“言事变”制度,据此,广大吏民可直接至汉廷反应官吏们的贪污背法行径,或者对于国家大政事务发表意见。
庶民上书言事制度在唐朝患上到了入1步的发铺。唐初统治者10分重视大众舆论的作用,广开言路。武则天执政之后,为巩固皇位打击政敌,于垂拱2年6月,在中书省设置了匦使院这1特殊机构,为便于臣民上书,铸造铜匦置于朝堂外,让天下人投匦言事。[五]铜匦4面,几近每一1面都与招贤纳谏、献言入计、检举揭发、褒贬时政、军情、政策有关,它严如1个检举箱、意见箱,为庶民上书议论时政开拓了1个专门的通道。
唐之匦使院的树立,使上书监视制度化、规范化,为统治者了解下情开拓了1条专门的渠道。宋在唐的基础上,设鼓院、检院两个不同层次的专门受理吏民上书的告知机构。
明清两代承继前制,答应臣民上书告知,洪武9年下《省变求言诏》曰:“……古今乾道变化,殃咎在乎人君,深思至此,惶惶无所手足,惟告臣民,许言朕过……”[六]还在中心设有专门的接受吏民上书告知的专门机构,通政使司以及登闻鼓院(清改院为厅),从机构上保障政情畅通。“出纳帝命,灵通下情,关防诸司出进公文,奏报4方章奏实封建言,陈情伸诉及军情声息、灾异等事”,[七]是通政使司的首要职能。仁宗即位时诏:“凡军民利病,许诸人直言无隐”。[八]
3、无比诉讼
一.民拿害民官吏制
出身贫贱的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10分重视对于赃官贪吏的惩处,他1方面颁布文书、诰谕,劝勉官吏廉正,另1方面切身编写、制订法律,运用法律严惩赃官贪吏,建立典型案例警示其他文武百官要明哲保身。同时朱元璋还发动大众,让大众也介进到反贪治贪的运动中来。他激励大众踊跃检举揭发赃官贪吏,树立民拿害民官吏制度,答应庶民将赃官贪吏“绑缚赴京治罪”。朱元璋在《明大诰·乡民除了患第49》律令中划定:“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役之吏,在闲之吏,城市乡村老奸巨猾顽民专1起灭词讼,教唆陷人,通同官吏害及州里之间者,许城市乡村贤民方正俊杰之士有能为民除了患者,合议城市乡村,将老奸巨猾及在役之吏、在闲之吏绑缚赴京,罪除了民患,以安良民,敢有邀截阻挡者枭令。赴京之时,关津渡口毋患上阻挡。”朱元璋1方面激励人民加强对于官吏的监视,允民拿害民官吏赴京,另1方面请求官吏“虽无文引”,关津也要放行,毋患上阻挡,“其正官首领及1切人等,勇于阻挡者,其家当诛。”[九]在朱元璋的号令下,常熟县陈寿6等3人把贪财害民的官吏顾英绑缚至京面奏,并于是获取重赏,在朱元璋的切身过问下,因刁难途经淳化的嘉定县民郭玄2等绑缚害民弓兵赴京告知,巡检何添观被砍脚戴重枷服刑,弓兵马德旺被枭首。朱元璋非但请求民众对于赃官贪吏可以绑缚赴京治罪,而且对于不为民便、不行仁政、为非枉法的害民官吏,亦可擒拿赴京:“所在有司所掌事务,本为民便,去去不行仁政,于差拨及1切词讼,卖富差贫,刑名有理做无理。诏书到日,今后有司官吏敢有如此,许群民或者百10擒孥赴京。”[一0]明仁宗即位亦赋与民众对于于赃官贪吏、科敛害民官检举以及告发权,然后由相干官吏入行拿问解京。[一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中国古代民监官之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民监官之探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