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必须兼顾整个民事法律体系的逻辑性,尤其是民事诉讼理论的逻辑性。从理论上而言,诉是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请求。请求的内容或是要求法院实施司法行为,或是要求法院作出本案判决。不论如何,诉都是当事人所实施的一种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有所不同,当事人的民事诉讼行为原则上不得附加条件或期限以维护程序的安定性。但对于请求权竞合的问题,可以看作是当事人所提出的附条件诉讼行为,即以法院认可其中一个请求为其他请求的解除条件。当事人如果在起诉的时候,同时提出合同不履行与侵权行为所产生的两个请求权时,可以将之视为一种诉的客观合并的状态,即诉的选择性合并[10]。从实践上来看,当事人一般不会提出那么详细而具体的事实主张,一般都是提出具体的生活事实,没有经过法律评价的事实。法官既然是法律的专家,自当知道如何适用法律。如果说这么做加重了被告的诉讼防御负担,甚至有造成法律观点突袭裁判之虞,那么可以通过规定法官负担法律观点指出义务抑或是心证开示义务加以解决。这样做不仅减轻了原告起诉时选择法律规范的负担,利于最大限度保护原告的利益,也符合法院知法原则,便于维持法官适用法律的专属权,同时也能够缓解被告诉讼防御的负担,防止突袭裁判。不论当事人以何种理由起诉,因为可供适用的法律规范有数个,法官将视之为诉的选择性合并。倘若法官作出支持原告请求之判决,另外一个请求权随即解除或消灭,他日原告之起诉将因缺乏诉的利益而被驳回起诉。
结语
请求权竞合问题是个无法消除的法律现象。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毋宁说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请求权竞合问题在理论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在实践中的价值。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而言,不仅需要考虑实体法规范之间的适用问题,更需要将其置身于诉讼中加以考量。从实体法上强行作出择一性选择固然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种方法却是以牺牲当事人权利保护为代价的,同时也与诉讼中的诸多审判的基本原则相悖。面对请求权竞合问题,可能并不存在百利而无一害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个契合更多价值的方法。
注释:
[1]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的基础理论体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50.
[2]王泽鉴.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77.
[3]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I[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356-357.
[4]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务馆, 2005: 146.
[5]上村明广.诉讼标的论争的现状与展望[G] //民事诉讼法的争点.东京:有斐阁, 1978: 168.
[6]铃木正裕.诉讼标的论争的回顾与现状[G] //民事诉讼法的争点.东京:有斐阁, 1988: 174-177.
[7]王利明.民商法研究I[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40.
[8]段文波.要件事实视角下的主张责任[J].法学评论, 2006(5): 66.
[9]文字浩.诉讼标的概念的作用[G] //民事诉讼法的争点.东京:有斐阁, 1978: 172.
[10]小岛武司,小林学.基本讲义民事诉讼法[M].东京:信山社, 2005: 24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请求权竞合论:以诉之选择性合并为归宿(6)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