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做到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锻炼。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品德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品德和道德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道德是品德的基础)。
2、个体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的集中表现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影响社会道德的内容和社会风尚。
区别:
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原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
3、道德主要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主要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首先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举止、思想、意图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人们道德面貌最终是以其道德行为来表现,来说明的。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
31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
2、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认识和形成及其倾向性。
3、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引发出道德行为。 4、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成为道德行为习惯。 品德的形成是这四个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平衡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
(一)道德概念的理解(具体形象→抽象本质)
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特点:从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发展规律: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 (二)道德判断 1、从他律到自律
低年级儿童往往是把老师当作道德标准的化身。 大约从三年级开始,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 2、从效果到动机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达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
小学儿童的道德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道德判断特点:
(1)绝大多数儿童已经根据行为的原因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进行判断,其发展趋势是年级越高,百分比也越高。
(2)儿童可根据主客观原因做出判断,将主观原因看做首要的,将客观原因看成次要的,从属的。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1、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道德情感的发展呈上升的趋势,这个上长虹不是等速的,而是不均衡的,其中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发展速度最快。
2、道德情感的不同范畴的发展不同步。
3、城市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各个范畴中均富于乡村学生。
4、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除爱国主义情感外,其他各范畴的道德情感均显于出女生高于男生的趋势。
32
5、道德情感的发展在不同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与道德判断从他律向自律的发展相对应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行为习惯圈
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从四年级以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1、坚持性发展
(1)坚持性是指在道德行为中把决定贯彻始终的品质,坚持性是道德意志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2)低年级甚至中年级儿童完成任务主要依靠外部的影响。
(3)高年级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
2、自制力的发展
自制力是指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制力还是初步的。 四、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攻击
1、不能控制自我的怒气和沮丧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2、恶意的、带有挑衅性的攻击行为。
攻击的原因:(1)本能反应;(2)可以使他获得某好处;(3)主要是模仿的结果 如何帮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措施): (1)取得父母配合。
(2)父母对子女不要一味偏袒、纵容,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3)降低攻击行为儿童的社会舆论基础。 (4)用合理的渠道宣泄积郁 (二)撒谎
撒谎是一种虚构或捍造事实的行为 造成撒谎的原因
1、进行自我保护,借以逃避惩罚。 2、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33
3、爱幻想。 如何对待儿童撒谎:
1、教师、父母要增强对儿童的理解。 2、应该认真严肃地指出说谎的危害。 3、帮助儿童克服因过去说谎而产生的罪恶感。 (三)逃学与离家出走 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
1、对儿童的过失给予过分严厉的惩罚
2、因极具诱惑力和易使人成瘾的活动吸引儿童。 如何防止和对待儿童逃学或离家出走(帮助)
1、对出走行为表示理解,使儿童愿意接受帮助或不再出走。 2、与儿童诚恳交谈,寻找原因。
3、做出解释,但不可无原则地忍让迁就,会纵容儿童的过失。 4、对于因任性而出走的儿童,家长或教师应努力淡化这种行为。 5、应消除一些社会影响对儿童造成的危害。
第三节 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
小学儿童品德教养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说理法
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
如何正确运用这一方法:
(一)说理要科学:1、要有科学性;2、要有针对性 (二)说理要尊重儿童 (三)排除意义障碍
这些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意义障碍” 1、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 2、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 二、仿效法
(一)模仿学习的作用
(二)为儿童提供榜样时应注意的问题 榜样:可敬、可信、可亲
(三)注意纠正儿童模仿上的偏向。 三、强化法
34
(一)正强化(奖励) (二)负强化(消除刺激)
运用强化手段,不仅可以塑造新行为而且可要改变旧行为 运用强化手段需遵循的原则:
1、要有一个目标;2、制订小步子;3、及时“反馈”; 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巩固训练结果。 对于处罚的理解和运用: 1、应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2、惩罚应少用、慎用。 惩罚的负作用: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
2、惩罚会削弱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3、惩罚易造成障碍(对人)
(适当的惩罚对改变行为有一定作用)惩罚时应注意:
1、要尊重人格,顾及儿童的自尊心,从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情况。 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从总体上如何估价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发展?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发展比较协条的时期,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行为的发展与道德认识提高相适应,并养成一定道德习惯,言行一致,随着年级升高,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言与行之间,逐渐出现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
启示:小学阶段是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加强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应从一年
级开始抓起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一)交往及其结构
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没有交往,就不能形成直接的人际关系。 1、信息交流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2、动作交换
“手势语”、“体势语”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学教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