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梦也是一种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 有意想象: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五、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关系?
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程度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已有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的区别
区别:(1)再造想象虽然不是想象者自己独创出来的,但在再造想象中含有创造的成分,想象者总是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来形成相应的形象。
(2)创造想象的形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比再造想象困难,复杂。 联系:再造想象有创造性的因素。创造想象必须依靠再造想象的帮助,任何一项创作活动事先总是参照了前人的经验,有一系列再造想象作基础的。 六、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来事物的想象 幻想与创造想象的(区别)关系?
区别:①幻想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幻想中所创造的新形象,总是人们所向往的期望的新形象,而一般创造想象中所创造的新形象,则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新形象。 ②创造想象与当前的创造活动直接相联系,而幻想并不与当前的活动直接联系,而是指向于未来的活动。
联系: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七、幻想的种类 积极幻想、消极幻想
积极幻想是指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可能实现的幻想。
消极幻想是指不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在现实中毫无可能实现的幻想。 第四节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儿童入学后,想象的有意性、现实性、创造性和概括性都在不断提高。 【简答】一、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特点)? (一)小学儿童想象有意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低年级儿童,在想象时往往容易离开想象的目的,离开主题,根据自身过去的经验做自由联想。到了高年级,他们智力活动的控制能力增强了能围绕主题进行想象。教学活动大大促进了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16
现象的现实性指想象的形象受现实的制约,能真实地反映现实
(1)想象所反映的形象越发越接近现实事物,想象形象的特征数由少到多,结构配置由不合理到合理。
(2)从热衷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神话虚构,逐渐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三)小学儿童想象创造性的发展
(1)小学儿童想象创造发展指从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性的成分,扩展到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
(2)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 (3)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他们不仅有再造想象中创造性成分越来越多,而且能对已有表象做出真正的创造性加工,能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 (四)小学儿童想象概括性的发展
(1)小学儿童概括性的发展指想象从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向有一定的概括性、逻辑性发展表现为想象的凭借的依托由实物向词语演变。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必须依靠具体的对象,如果没有这些对象,想象就难以进行。
(3)到了中、高年级,儿童能逐渐不靠图画和具体对象之类的帮助,凭借词来想象。 【论述】二、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一)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1)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等。 在实际活动中,要引导儿童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仔细、全面、准确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2)想象是通过言语形式加以表现的只有言语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儿童的想象才可能从幻象的水平提高到符号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文艺作品,学会恰当运用词汇,准确描述外部事件和内心世界,来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在语文,音乐,美术等教学中通过课堂活动进行训练,提高儿童的创造想象能力。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①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②对抽象词作具体形象想象。 ③对物做拟人想象。
17
④对无色的事物做有色的想象。 ⑤对个别事物做概括的想象。 (三)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小学儿童幻想正处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进作用的幻想,是富于现实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组织各种主题社会,如英雄模范。“十佳少年”的先进事迹的宣讲活动。对于沉湎与消极幻想的儿童,应及时提出要求和指导,推荐优秀文艺作品,配合家长积极纠正和引导。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简答】思维跟感觉、知觉的关系
联系:感知觉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人在感知的过程中野不能完全离开思维。
区别:1、感觉、知觉是在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是对具体事物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2、感知觉属于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3、感知觉是认识过程的基础,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是整个心理活动的核心。 三、思维的特性:间接性、概括性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人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为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反映的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使人能够对没有直接作风于人脑的事物的内部特征,本质和规律做出反映。 四、思维的种类
从个体发展与思维凭借物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中止。 2.形象思维
18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1.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
集中思维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其主要功能是求同。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其主要功能是求异。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思维活动中,尤其在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是密切联系。 五、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属于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是个体在掌握,运用和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言语:①内部言语 ②外部言语(口头言语、书面言语)
区别:1.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言语是对这种工具的应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约定俗成的符号;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多变性。 3.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而言语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联系:1.言语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们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见,无法交流。
2.语言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才能发挥过交际工具的作用,一旦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应用,它则最终会从社会上消失。 3.个体只有借助语言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接受别人的言语活动的影响。 言语的功能:交流功能、符号功能、概括功能。 六、思维过程
(一)思维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再头脑里把是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不同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整体加以思考的过程。
分析:分解(要素)“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有综合,没有分析 综合:结合(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分析,没有综合 两者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
19
分析和综合的不同运用,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 1.比较
比较必须以分析和综合为基础,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他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2.抽象与概括
①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②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③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更高一级的思维过程,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具体化
具体化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如:对学过的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 七、思维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 (一)概念
(1)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总是和词联系着,用词来标志,以词的意义形态出现。
概念是一种心理现象,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是概念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现象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一概念的一切事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日益深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概念的内涵越多 外延越少(成反比) (2)概念的掌握
儿童在学校教学条件下,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掌握概念。 概念形成,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从大量具体实例出发,对得到肯定的一类实例加以概
括抽取共同的属性,最终开成一个概念。
概念形成的两个条件:1.儿童必须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 2.成人对儿童的反应应给予肯定或否定。
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去接受一个新的概念。 (二)判断与推理 1.判断
思维过程要借助于判断去进行,思维的结果也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 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反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学教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