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德)艾宾浩斯
2.人有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人类最普遍、最熟悉,也是宇宙间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
3.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①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②情感过程:喜、
怒、哀、惧。③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系统(动力结构系统):需要、兴趣、志向、动机、
世界观、价值观
②自我意识系统(调节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③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最稳定,体现个别差异):气质、性格、能力。
4.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恩格斯称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5.1879年(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简答】6.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间的关系
联系:三者同属于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动力(促进和阻碍);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区别: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②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③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7.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物质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人的交往活动中
8.个性心理(简称个性),反映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与他的遗传特性,社会关系,生活经验经验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最终会整合成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并不是一出生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后形成的。
9.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10.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儿童期指6、7岁~11、12岁 11.心理学有许多分支学科:
1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学科。如群体,人际关系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12.学习心理学教程的意义(作用)/为什么学习心理学?
①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1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学好《心理学教程》的关键 第二节 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为人的心理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它的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2.人脑的结构
人脑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高级神经中枢指大脑。 3.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者和调节者。
4.大脑半球皮质分为:额叶、顶叶(躯体感觉有关)颞叶(听觉有关)枕叶(视觉有关)其中额叶是进货过程中新发展起来的部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占皮层表面积的29%。
5.低级神经中枢指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低级神经中枢有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又称神经冲动)的功能外,还对自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6.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受高经神经中枢的控制。 7.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8.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外周神经系统,一同构成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神经元)→神经元的特性:兴奋与抑制【神经元:胞体、树突、轴突、髓鞘、突触】
9.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高经神经活动学说(也称条件反射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大脑皮层的活动。 10.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11.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简答】1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反射按起源分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如:膝跳反射
2
无条件反射(最典型)的:①朝向反射;②防御反射;③食物反射(嚼食生津)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①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系统)包括物理环境,人和动物(客观存在的),视觉、听、触、嗅、味的刺激物感知觉。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②抽象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语词,符号等(只有人类会产生,动物不会)。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闻风丧胆、谈梅生津 13.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4.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15.大脑两半对应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对来说的那一半,左半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边。
16.人的大脑机能具有不对称组,心理机能在左右两个半球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计算、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向,音乐知觉,擅长对情绪,态度的理解。
17.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提供可能性。
18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19.反射弧: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 【论述题】:心理产生的实质/你对人的心理是怎样的认识? 答: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 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心理活动,它为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环境
① 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映象产生心理;
② 客观现实包括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物质环境(如自然现象,司机比昂,城市乡村等)和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教育,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等);都是人类心理产生的源泉
③ 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最终乃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表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
3
个主体特点。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① 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一方面也反映个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 ② 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③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有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④ 人的心理一方面变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 四、心理具有发展过程(心理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出生→成熟→衰老 (1)从出生到成熟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纯到分化的上开过程;(2)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 心理发展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如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快慢)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区别(表现为能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倒退的。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2.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3.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的手段→观察法 4.观察法按不同维度分为不同类型: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定期观察;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重点观察;从规模上看,分为群体观察、个体观察 5.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6.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①实验室实验②自然实验) 【简答】6.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①人的心理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条件,又依赖于主观条件。心理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主客观条件作用的结果。
②客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中的刺激作用于人脑,脑不会自发的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
③主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形成来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反映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已经形成了主观世界,包括个人的态度、观念、知识、经验等,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反映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说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简答】分析“狼孩”从小被狼养大,其具备人的大脑,之所以未能如正常人一样发展,而养成狼的行为习惯。
答:因为①心理的产生具有物质基础,即人脑,但人脑只是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4
性。
②心理的产生具有客观源泉,即作用人的外界环境的刺激。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构成了人的心理的象征内容而这其中,社会环境中的因素如学校,家庭,人际关系,规范传统及风俗习惯对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头决定性的作用。
③“狼孩”在生长的过程中,与狼为伍,在关键时期缺失了社会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因此也不会形成正常人的心理,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正常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1.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时的外部表现: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4.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维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5.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属于心理过程
①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过程所菜有的特性→注意
②注意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注意贯穿于各个心理过程的始终,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注意。 6.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①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简答】7.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客观条件
(1)刺激物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越明显)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移动的比静止的物体)(4)刺激物的新异性(相对新异性,绝对新异性) 二、主观条件
(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 (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风声鹤唳) (3)人的知识经验
②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学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