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反映的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关系。 推理分为两类:归纳推理、演绎推理①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物一般原理的推理。②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物的推理。
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基础,而它的形成又借助于判断和推理,判断是推理的基础,而它本身又可以通过推理获得。 【论述】创造性思维及培养?
1、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指能够突破常规,不以现成的方式或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独特的产物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的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2、创造过程基本上包括准备、酝酿、阐明、证实四个阶段。准备是搜集有关信息(发现问题)。酝酿是消化、转换信息(分析问题)。阐明是领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的阶段(顿悟,灵感,解决问题)。证实是对结果进行检验。
3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高度发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类比能力。如何培养儿童创造性 4、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几中品质的训练:
流畅性训练指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的观念或观点的数量的多少
变通性训练指抛弃没有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开创不同方向的思维内容的能力 独特性训练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和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简答】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如果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
(一)思维的广阔性 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避免片面和狭隘的思考问题) (二)思维的深刻性 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考虑问题(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三)思维的灵活性 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不能见异思
迁,死钻牛角尖)
(四)思维的敏捷性 指一个人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避免优
柔寡断,犹豫不决)
(五)思维的批判性 指一个人的思维接受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以确定正确与
否(避免自以为是、人云亦云)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一)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能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21
1、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虽然已开始有了抽象成分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关键在四年级(约十岁或十一岁),转折点主要取决于教育
3、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 (二)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①小学低年级儿童只有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与综合
②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小学儿童比较能力发展:①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②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别许多部分的关系的异同③从直接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集中下进行比较 (三)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低年级儿童虽已学会一些概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还不能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正确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简述】儿童思维概括水平的发展。
第一级 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这一水平的儿童只能对事物形象,外部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低年级)
第二级 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这一水平的儿童在概括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表现,虽然概括中还有一些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和属性,但内部的本质的属性已经大大增加。(中年级)
第三级 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儿童能对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联系进行初步的概括,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进行高度抽象概括比较困难。(高年级) 与三种概括水平相对应,儿童掌握概念的三级水平
第一级水平表现为以“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 第二级水平表现为以“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来解释概念
第三级水平表现为以“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是抽象思维发展的标志是正确教育的结果,小学儿童思维的概括水平不仅反映的概念发展中,也反映在小学儿童的理解之中
小学儿童思维的概括水平同样也表现在数概念的发展中分五个等级 第一级,直观概括水平 依靠实物、教具、扳手指头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
22
第二级,具体形象概括水平 掌握实数的实际意义,懂得数的顺序和组成,能进行“整数命题运算”
第三级,形象抽象概括水平 不仅能掌握整数还掌握小数和分数的实际意义,掌握简单的倒图形,定义和计算公式
第四级 初将本质抽象概括水平 能用字母代替数字,列简单的议程式解应用题,完整解答各种类型的应用题
第五级代数命题概括水平,极少小学儿童能达到。 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述】(一)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1.发展儿童的言语
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掌握更为的词汇,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从应手的工具,如引导儿童阅读课外读物,参加演讲会,辩论文、故事会、举办黑板报、壁报等活动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思维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级认识活动)
教师应注重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全面观察、深刻分析、积累思维素材。
3.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让儿童掌握正确的概念是发展思维的首要环节,变式和比较起着重要的作用,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而比较则是让儿童在正例和正例与反例之间的做对比。 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针对小学儿童抽象思维水平不高的特点:教会学生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引导学生练习着图、画图、讲图、训练学生看图后准确说明图上怎么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白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 (二)解题策略的训练 1.解题的过程
(1)审题 (2)题目归类 (3)重现有关知识 (4)找出问题的答案 2.解题的策略
(1)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而不匆忙解答 (2)整体把握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 (3)在理解题目的整体意义后判断题型 (4)善于进行双向推理 (5)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
23
(6)善于谁人不同思维,选择最佳思路解题 (7)解题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
一、(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调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人们在活动中与认识过程中既表现出对事物的态度,同时也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感
(2)情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3)客体是否能引起人的情感体验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4)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1)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认识的深刻程度,也会直接影响情感体验的深刻程度
(2)情感依赖于认识,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也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失去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
区别:(1)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 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感 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三、情感的功能
情感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
情感的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行动动力,有民起和维持行为的人
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 表情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貌表情
24
四、情感的种类
(1)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等特征可以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表现形式 1.激情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暴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
激情往往是由外界强烈的刺激所引起的对主意向的部室或过度的抑制都容易引起激情 激情有积极、消极两种 2.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耐持久的情感状态 3.应激
(1)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应激状态有两种表现:①使人的心理活动立即动员起来 ②使人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 应激状态的某些消极表现是可以通过提高认识、接受训练加以调节 (2)根据社会性内容分类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富有同情心、责任感
道德感是品德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 它可以促使人们把自己的精力用于有益的活动,做出高尚的举动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3.美感
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
一、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情感稳定性的发展
①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情感还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
②低年级儿童的情感稳定性比较差
③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心理学教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