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汉语言文学本科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说明(先秦至近代)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先秦

《尚书·尧典》

《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书写,是为《今古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着,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里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的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与“诗言志”这一特点相联系的另一方面, 则是诗的教育作用。“志”,既然是是人的思想感情,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古代统治者把这种思想概括成诗能“持其性情”,并十分重视诗所言的“志”的性质。从孔子提倡诗“无邪”,到后来的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以至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一系列的努力都集中在诗之“志”必须符合其本阶级的道德规范。另一些人则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说明另有不同倾向的诗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志”长期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情”被视为是与政教对立的“私情”,因而在诗论中常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有时甚至产生激烈的争辩。唐孔颖达的《毛诗序正义》早已看出,“志”与“情”是一个东西,“言志”与“缘情”并无本质的区别。这种对立的理论主张之所以在文学批评史上出现,其实质则是要求诗歌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思想要求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

《尧典》这段文字也说明了在文学发展初期,诗、乐、舞的紧密联系。从文学起源的情况看来,一般的是伴随劳动节奏而产生音乐,因音乐而产生歌辞。在当时,乐和诗同样起着“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所以《荀子·乐论》说:“君子以钟鼓道志。”《周礼·大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子。”诗与乐到后来才发展成两个独立的部门,产生以“声”为用的乐,和以“义”为用的诗。至于诗、乐、为、舞的紧密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也有所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尧典》所述此可以互相印证。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历史史料。 《尚书》是我国现存的较早的古籍。“诗言志”是早期的诗歌理论。它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源远流长。毛泽东同志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书写“诗言志”三字赠给文学工作者,给这一理论注进了新的内容。

《诗 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奉为经典,习惯上就称为《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〇五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全书根据乐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作者既有人民群众,也有士大夫贵族。但其时尚无专门作家,作者的姓名基本上都已无法考订。形式以四言为主,往往重章迭句,反复咏唱。其中有不少作品成功的运用了赋、比、兴手法,富于艺术性。

在这三〇五篇诗歌里,有少数作品已经谈到了作诗的目的。在比较明确的十一条中,八例为讽,三例为颂。但不论是讽是颂,实际上都是“诗言志”的具体的发展和运用。这些例证表明,在当时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已经把诗歌创作和政治紧密联系起来,运用诗歌积极干预生活,或者讽刺丑恶的事物,或者赞颂美好的事物。

十一例中,讽占多数,绝非偶然。这不但反映了《诗经》的实际情况,而且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如把颂美的三例(《卷阿》、《嵩高》、《烝民》)稍加分析,则还可以发下,这三例实际上也多少带有讽的意味。总之,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美好的事物常常受到损害,不合理的现象大量存在,讽乃是人们对于诗歌的社会作用的主要认识。

这个认识不但是《诗经》中的大量讽刺诗所由产生的思想基础,而且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认识。《国语·周语》记载召公谏厉王使卫巫监谤,就有这样的话:“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宜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 你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类似的话在《晋语》和《左传》襄公十四年也都有所记载。可见,当时社会上早就公认讽刺诗是诗歌的主要职能。正如清人程廷祚所说:“诗人自不讳刺,而诗之本教,盖在于是矣。胡可以不察耶?”(《诗论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认识一直贯穿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影响历代进步诗人,推动历代进步诗论,促进了大量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产生。荀子就高呼:“天下不治,请陈佹诗。”(《荀子·赋篇》)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刘勰说:“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为上,此为情而造文也。”(《文心雕龙·情采》)他们都 认识到了讽产生于愤。至于白居易的讽喻诗和诗论,则是这个传统的发展。 在长期的古代社会里,诗以讽为主,这是社会生活的必然反映。至于颂诗,固然有不少谀媚权贵的作品,但其中也有一些篇章在扶植美好事物方面产生过积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照生活的不同需要,诗的这两方面的传统必将具有新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论 语》

《论语》是用语录体写的最早一部儒家“经典”。书中记录孔子和他周围人物的言论和行动。撰写的不止一人,成书可能在曾参逝世的公元前四三六年以后。 《论语》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现存《鲁论》二十篇。这里选录的是有关文学方面的一些言论。

孔子被称为儒家的创始人。他特别强调文和道德的联系,提出“有德者必有言”的看法。《诗三百》是一部文学作品,但他在和子贡、子夏讨论其中某些篇章时,却把文艺作品道德伦理化。他还进一步把《诗三百》归结为“无邪”,将全部作品说成为都符合他所宣扬的“仁”“礼”等的要求。他认为诗和道德修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后来《礼记·孔子间局》进一步推演阐发为“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诗三百》

在儒家心目中,主要成了伦理道德修养的教科书。 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感发意志”,这就是兴。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这就是观。群是指“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文学的艺术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因而他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述比较全面。在孔子以前,人们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尽管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然而讲的比较零碎,孔子在概括前人成果的同时,对诗的社会作用作了较有系统的理论表述,在理论上比前人发展了一步。当然,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归根结底是为了“是父”“事君”,为统治者服务。结合他讲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的言论来看,他的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仁”“礼”等同样渗透在兴观群怨说中。

孔子论诗乐很重视中和之美,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所谓中和之美,是他哲学理论上的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后来以“温柔敦厚”为基本内容的“诗教”的建立。崇尚中和之美的孔子,对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民间乐曲采取轻视、排斥的态度,说“郑声淫”,主张“放郑声”。而对于《韶》、《武》古乐则推崇备至,所谓“行厦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反映出他复古守旧的倾向。

在秦汉时期,人们所使用的“文学”这一概念,含义比较广泛。孔子经常讲到的“文”,是指包括文章在内的文化学术的总称。他讲的“诗”,是指《诗三百》,是文学作品。在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依附于乐而存在,而孔子在论述中往往诗乐并提,有时则专门论诗,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诗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在逐步提高,诗也在逐步地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在孔子的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处于始创阶段,他在诗歌社会作用等问题上的论述,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文学本身的特征,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数据,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他的兴观群怨说就是这样。梁钟嵘在《诗品序》中以具体的事例,突出说明了群和怨,清王夫之在《诗绎》中从自己的政治、哲学观点出发,对兴观群怨的相互关系作了精辟的阐发。又如,后代的一些文论家在论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问题时,都曾受到过孔子讲的“文质彬彬”等有关论点的启发。

《墨 子》

墨翟,鲁国(一说宋国)人,墨家的始创者,生活于战国初叶。《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们根据笔记整理而成,虽非墨子亲手写定,但其内容主要是墨子的思想,也包括有后期墨家学派的思想。这里节录的是《墨子》《非乐上》《非命上》和《小取》中的一些断片。

墨子所讲的文学也是广义的,主要是指一般的学术文、政论文。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是“尚用”与“尚质”。他在《非命上》中说:“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喉)舌而利其唇吻也,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利者也。”为了使文学发挥对政治的作用,他主张“言有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据,以古代圣王言行为准则;“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是说立言要从实际出发,以百姓的实际体验为依据;“广(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强调立言着文要考虑客观上对于政治的实际效果。三表是墨子提出的立言、着文的原则和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墨子强调作品的实用价值,认为应该“先质而后文”(见孙诒让《墨子间诂》附录引《说苑》《墨子》佚文)并提出反对“以文害用”(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见解。墨子从“尚

用”、“尚质”的观点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他在《非乐上》中说明统治者的音乐享受,从乐器设备讲到音乐演奏,都是从剥夺民财民力而来,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都很不利。他还进一步指出,音乐艺术的享受,无论是对于从事整治活动的统治者,或者是对于从事劳动生产的被统治者,都没有任何益处,只能带来损失。他的结论是:“今天下士君子,请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在当时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墨子反对儒家大力提倡音乐以助长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斥责统治者欣赏音乐就是“巧夺民衣食之财”,这些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法。墨子反对统治阶级把精神享受建立在对人民进行剥削掠夺的基础上,同时又指出,他并非不知道那些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之所以主张“非乐”,是因为它们“不中圣王之事”、“不中万民之利”。这就透露了他的非乐是小生产者的观点的一种反映。

《荀 子》

《荀子》二十卷、三十二篇,著作者荀况,字卿,越国人,生活年代后于孟轲。他吸取、改造并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也吸取了战国其它学派的思想,成了战国后期的重要思想家。《荀子》书中直接谈到文学的不多,这里节录的是《荀子》的《劝学》、《非相》、《非十二子》、《儒效》、《正论》、《乐论》、《正名》等篇中的断片。 荀子论“言”,有如下几个主要论点:

一、 特别强调道,认为“辩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

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这是一种文以明道的主张。道的实际内容,就是所谓道义。“凡言不合先王,不顺道义,谓之奸言。”他认为一切言论,凡是合乎道的、宜扬道的,就是好的;凡是离开道的、违反道的,就是坏的。 二、 由于对道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可分成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圣人之言,最为完美,“如珪如璋,······四方为纲”,是崇敬的对象,效法的标准。而小人的奸言,“虽辩,君子不听。”

三、 “言”和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言”対政治起不同的作用。圣人之辩,“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小人之辩,“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

先秦时代,文学批评还处在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文学思想包含在整个学术思想之中。荀子对于“言”的论点,也就是对于文学的看法。“明道”是荀子文学观的核心;关于圣人之“言”的理论,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徵圣”的主张。荀子本人是儒家经典主要的传授者,据清人汪中《荀卿子通论》的考据,《易》、《诗》、《礼》、《春秋》都是荀子所传。这里节录的断片中,就有两处徵引了《诗》,这是荀子文学思想中“宗经”主张的实践。明道、徵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三者的中心,这就是荀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它奠定了后世明道、徵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 荀子论“名”,分析非常精密。这本是逻辑思想上一个重要的命题,荀子的这个论述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与文章的用词命意有密切的联系。“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辩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这是荀子对“名”的要求,也是对于文章用词命意的要求。词的概念明确,那么句所表达的意也自然明确,虽似朴质,却很精当。假使玩弄概念,或“用名以乱名”,或“用实以乱实”,那就成为当时的“ 邪说僻言”。这是他所极端反对的。 荀子论“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他的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有名的《乐论》是他论乐的专文。先秦时代,诗乐紧密配合,荀子关于音乐的见解中有不少地方和文学批评有关。这方

面值得注意的论点是:他认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人们内在的“性术之变”,即内在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反映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变化的不同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心伤”、“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应。他还进一步指出,因为音乐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面貌:“乱世之徵······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因为音乐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巨大教育、感染作用,所以它能对整个社会的民情风俗以至国家的安危治乱产生直接影响。在比较深入地论述音乐的艺术特征和社会作用的基础上,荀子反复批评了“非乐”的墨翟,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正其乐”,并利用音乐教化人民,从而达到“治生焉”及巩固统治的目的。荀子重视乐教的主张,是他明道、徵圣、宗经的文学观在音乐领域的体现。

两汉

《毛 诗 序》

《毛诗序》吸取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 首先,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序中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的志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情 ·······,是二而一的东西。正如孔颖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所说:“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提出这一论点,不始于《大序》,先秦的《礼记·乐记》已有相同的论述;《书·尧典》也有类似的说法;《荀子·儒效》也说过:“诗言是其志也。”言志之说一脉相承的情况极为明显。而《毛诗序》把志与情结合起来谈,则更清楚地说明了诗歌的特征。诗、乐、舞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紧密相联,《书·尧典》、《礼记·乐记》也有所阐明。《毛诗序》对此作了更详细的叙述,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朱自清《诗言志辩》) 其次,《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这显然是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一段议论的启示,进一步指出了政治、道德、风俗与音乐诗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后来刘勰《文心雕龙》的《时序》篇,正是根据这一理论,阐述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广系乎时序”的道理。

其三,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这是根据《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而来。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宋朱熹说风、雅、颂是“三经”,是“做诗的骨子”;赋、比、兴“却是里面横串的”,是“三纬”(说见《朱子语类》)。都是阐明了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而赋、比、兴是作诗的方法。关于赋、比、兴,朱熹分别作了说明:“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它说明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感情的激发、联想和对事物的描写都是结合具体形象进行的。赋、比、兴的方法实质上是形象思维的方法。这一方法,《周礼》与《毛诗序》对它作了最初的概括。之后,刘勰《文心雕龙·比兴》、钟嵘《诗品序》又作了进一步的阐明。特别是其中的比兴说,陈子昂、李白、白居易等根据他们的理解也作了不同的阐发。

《毛诗序》对诗歌的特征、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诗的分类和表现手法的论述,贯穿着一个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汉语言文学本科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说明(先秦至近代)在线全文阅读。

汉语言文学本科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说明(先秦至近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5552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