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区人口规模:3500人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0.4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40平方米 (五)八道沟镇
八道沟镇下辖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1999年被省体改委确定为\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镇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0%,近年来调整了种植结构,中药材、草莓、红松、五味籽、速生杨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发展迅速。
城镇性质:以林特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县域中心城镇 镇区人口规模:5500人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0.7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40平方米 (六)宝泉山镇
宝泉山镇地处长白县中西部沿岗一带,距县城所在地长白镇123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
和东岗参场、尼粒河参场两个国营参场和撩荒地国营林场。长临国家二级公路从镇内横穿而过。城镇林地资源优势,独特的土壤结构及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人参、北五味子、中草药等特产业的发展,2003年,宝泉山镇被国家命名“中国北五味子之乡”称号。 城镇性质:以人参和北五味子生产、加工为主的城镇 镇区人口规模:3800人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0.5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40平方米 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现状概况 1、农业人口情况
2007年,长白县共有村庄77个,农业人口2.95万人。平均每个村人口383人。
现状村庄属行政村——自然村二级结构,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很强的地形关联性。村庄形态多表现出沿河流和交通线展开,山地、丘陵地区村庄与人口分布稀疏。 2、村屯情况
2007年,长白县村屯建设用地面积745.9公顷,平均每个村建设用地面积9.69公顷,农业人口人均村屯建设用地面积295平方米。
在城镇化水平逐年增长以及外出劳务输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城镇的发展壮大对农业人口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输出,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逐年减少,农村常年居住人口也在逐年减少。
3、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套情况
村村通道路基本完成,排水不成系统,生活污水自由排放;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和沟渠垃圾较多;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较差;小学生源严重不足,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河流岸线绿化较差,垃圾较多。 (二)规划目标
规划建设生活富裕、村容整洁、设施配套集约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强化中心村建设。 (1)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升农村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水平。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10年达到9年以上;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2010年达到98%,2020年达到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2010年达到95%,2020年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2010年达到90%以上,2020年达到100%。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进一步加大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提升农村商品流通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融资环境。 (2)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
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提高道路等级和路面质量,增加必要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确保农民出行安全、便捷和高效。2010年100%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路,2020年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
36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尤其是有线电视工程,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服务质量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 重点加强农村供水、排水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生态文明乡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2010年达到65%以上, 2020年达到95%以上;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2010年达到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2010年达到45%,2020年达到85%;生活垃圾清运率2010年达到90%,2020年达到100%。 (3)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
(三)中心村选择及建设标准 1、中心村选定原则
中心村选择培育应充分考虑到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村庄建设与管理以及历史沿革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②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在本县处于上游水平,发展潜力较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较高,生活较为富裕。
③区位交通。有较好的区位条件。一般处于几个村的几何中心,并有与周边村庄、城镇的交通联系较为便利。
④村庄规模。相对于周边村庄,村庄规模大,人口较多,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
⑤基础设施。交通、通讯、供水、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较为完善,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服务设施,能为周边村庄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服务。
⑥组织结构。 班子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较强,有开拓精神。 2、确定的中心村 马鹿沟镇:沿江村
十四道沟镇:鸡冠砬子村 十二道沟镇:船卧子村 宝泉山镇:上二股流村 八道沟镇:东兴村 3、中心村建设标准
①交通通讯:有一条三级以上公路通达,村内有一条较宽的主干道,内外交通快速便捷,村内道路基本硬化,有公交车到村,住宅电话普及率较高。
②给水排水:村庄供水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自来水基本普及,有专门的排水设施。
③文化教育:有一所六年制小学,一个满足适龄儿童的幼儿园,有能够基本满足群众文体休闲需求的文体服务设施。
④卫生环境:有一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村庄保洁较好,垃圾集中处理,卫生改厕率85%以上,村庄绿化率较高。
⑤商业设施:有一个方便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的农副产品市场,一家综合性商店,能满足本村及周边村庄居民需要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方便居民生产、生活。 (四)村庄整治规划
落实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的原则和指标体系,将长白县域内的村庄主要分三种基本类型,即重点发展村、保留村、建议撤并村(屯)。
1、重点建设村(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屯
这类村庄规模较大,经济状况良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37
(1)分布
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线路附近的区域。 (2)重点发展村(屯)
马鹿沟镇:二十道沟村、大梨树村、沿江村 金华乡:金华村
十四道沟镇:鸡冠砬子村、干沟子村
十二道沟镇:十二道沟村、下二股流村、船卧子村 宝泉山镇:上二股流村、老局所村 新房子镇:新房子村
八道沟镇:东兴村、南川村、葫芦套村、老人沟村 (3)建设要求
建设要求:适当扩大规模,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服务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置,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利用率。 2、建议撤并村(屯)——建议实施生态移民村(屯)
这类村庄经济相对落后,村庄规模小,人口不足300人或低于200户,基础设施配置较差。 (1)分布
主要分布于交通联系不便的闭塞区域;农作半径大于1.5公里左右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区、退耕还林区、水域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以及其它不适合人类居住区域内的。 (2)建议撤并村(屯)
马鹿沟镇:新昌、龙岗、新兴、太阳、东岗、排卧子 金华乡:前鸠谷、大粒子、三浦村、致富村 十四道沟镇:暖泉子村、山泉村 十二道沟镇:大城
宝泉山镇:下崴子、五盘道村
新房子镇:金坑、于沟子、西坡村、水库 八道沟镇:前坡、后沃子、大坪地
自然保护区内 个数 9 所属乡镇 马鹿沟镇 十四道沟镇 金华乡 地质灾害高发区 3 新房子镇 八道沟镇 新房子镇 交通联系不便的区域 6 八道沟镇 宝泉山镇 新房子镇 村庄规模小,迁入周边村屯 3 十二道沟镇 马鹿沟镇 村屯名称 新昌、龙岗、新兴、太阳 暖泉子村、山泉村 大粒子、致富村、三浦村 于沟子 后沃子、大坪地 水库、金坑 前坡 下崴子、五盘道村 西坡村 大城 东岗、排卧子 (3)建设要求
不再进行基础设施配置和扩大用地规模,维持社会服务设施现状。对已经严重破损的危房、土坯房予以拆除,新建房屋按撤并、整合的原则进入迁并的村屯内安置。对已经废弃的建筑或已“空心化”的村屯采取分期、分批拆除,进行土地整治,逐步实行还耕、还林、还草。 3、保留村(屯)
除上述两类村庄以外的村屯。
建设要求:执行严格的土地固化政策,不允许扩大规模,但应对其村容、村貌要求进行整治,可建设一些
38
必需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五)村庄整治与建设策略 1、耕地逐步向规模经营集中。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对于组织、管理和科技、农机等运用方面都不适应规模效益和商品化生产的需要,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确保农户耕地经营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实施土地整理,认真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和农民意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逐步打破小农分散经营格局,推动耕地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2、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在中心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促进周边农村人口有序集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决不是强制性的。只能通过完善中心村的人居环境和公共设施、提高中心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创造更好的软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引导周边农村人口自觉自愿地迁移到中心村定居。 3、农房建设逐步向中心村集中。
住宅相对集中是中心村的重要特征,不仅有利于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而且有利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共享生活设施。要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鼓励农民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努力使农房建设逐步向中心村集中。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置换等做法以及农房的确权、登记、发证等工作,为农房建设向中心村集中扫清障碍。 4、村级组织的调整。
一支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是农村发展的组织基础。 随着中心村建设的开展,大量村庄面临合并重组,村级组织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 经济带头人成为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带动后进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取代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提高村庄的组织化程度,提高选举的民主程度,扩大村干部选拔的范围,改变村干部年龄老化、知识浅化和素质低化的局面,理清合并村财务,盘清资产,弄清债权债务关系保证群众既得利益,防止财产流失。 第十二章 县域用地及空间协调规划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根据《长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资料汇编》(2001年)统计,全县总面积24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为66.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7%,园地21.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0.8%,林地2294.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91.9%,牧草地1.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0.1%,水域用地47.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9%,未利用土地39.9平方公里,其它为城镇、村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逐年减少。 (2)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情况严重。 (3)盲目开垦、林木过伐。
(4)部门用地生产率低,效益差。
(5)城乡建设在用地布局、交通干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大量需要进行协调和控制的问题。 二、用地及空间协调规划基本原则 1、优势互补原则
充分发挥县域内各城镇的发展优势,加强各城镇之间的协调。 2、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减少土地的浪费,为未来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3、协调发展的原则
促进县域内各类用地的协调发展,实现县域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 三、土地利用发展策略 (一)农业用地
鼓励农业用地区内的其它用地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按规划可保留现状用途的不得
39
擅自扩大用地面积。
控制农业用地区内的农田转变用途,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点建设项目无法避开农业用地内的基本农田的应经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并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严格审批用地。
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城镇、村镇、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建设,禁止占用一般农田建窖、建房、建坟或擅自挖沙、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 (二)林业用地
林业用地内的土地只是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 鼓励林业用地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它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内。
控制林业用地内的耕地改变用途,除改善生态环境,法律规定确需退耕还林外,其它耕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严禁各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及其它公益林的用地。 (三)牧业用地区
鼓励牧业用地内影响畜牧业生产或现状用途不适宜的其它用地调整到适宜用地区。 (四)村镇建设用地
1、长白县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III级以内,90.1~105.0平方米左右。 2、乡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40平方米以内。
严格控制国道、县道两侧的建设,严格控制村镇建设盲目外延。
3、逐步降低村镇居民居住用地比例,调整村镇建设用地构成,规划期内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国家标准。 4、充分利用现状工业用地,提高工业用地集约效益。
5、村镇建设以旧区改造为主,建设功能齐全、设施标准高的中心区,提高公共设施用地比例,提高现状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率。
6、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改造现状道路,开拓新路,建设停车场、广场。
7、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自来水厂、变电所改造、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集中供热站建设为重点,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比例。
8、以公共绿地建设为核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绿地比例。加强对村镇周围基本农田区的保护。
四、乡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一)长白县域现状建设情况
长白县各乡镇现状建设用地规模表(2006年)
镇区 长白县城 八道沟镇 十四道沟镇 宝泉山镇 新房子镇 金华乡 十二道沟乡 建设用地面积 (平方公里) 3.11 4.50 3.50 2.00 2.60 0.21 0.34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平方米) 91.6 1125 1842 625 1368 105 142 村庄 建设用地面积 (公顷) 259 78 195 15 42 156.9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平方米) 392 190 591 34 263 357
(二)乡镇(区)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根据国家《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要求,人均建设用地超过140 m2的应减至140 m2以内。计算县域内各乡镇用地规模如下表: 各乡镇(区)建设用地规模预测表 2010年 2020年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长白县城市总体规划(预测部分) - 图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