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 教育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以及这些机构和体系运行的规则。
2、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 3、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我国最早颁布的学制:壬寅学制 我国最早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 六三三制:壬戌学制
二、问答题
1、终身教育的理解P88 2、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
(1)纵向划分:双轨制 前苏联 (2)横向划分:单轨制 美国 (3)二者之间:分支制 中国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业型教师的过程。 加里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的变化的过程和结果。P129
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P133 二、问答题
1、教师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 (4)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 新教师入学辅导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 3、教师的职业角色与职业形象:
(1)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 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2)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 4、学生的本质特点:P126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26
5、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P129
(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6、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P131
(1)生理成熟提前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7、师生关系的意义P133
(1)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8、师生关系的类型P134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9、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P136
(1)教师方面:对学生的态度(罗森塔尔效应)、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10、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P137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11、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P138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 程
一、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P148
2、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P150
3、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科用书。P151
4、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
5、校本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和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6、终结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完成后进行的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7、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还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和各个过程的评价。斯克里温最早提出这个概念。 二、问答题
1、现有的几种课程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 杜 威 (2)学科中心课程论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 (4)存在主义课程论 奈勒
(5)后现代课程论:丰富性 循环性 关联性 参照性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和联系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
27
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3、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点。 (1)综合课程的优点和缺点P154
(2)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点P155(核心课程是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的) 4、形象课程改革的因素:(重点)
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改革的影响P161—167页 5、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趋势:P170
第七章 课堂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论的起源: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
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育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二、问答题
1、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2)教学与智育 2、教学的功能:
(1)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古代教学思想的发展
(1)最早的系统的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学记》 (2)苏格拉底“产婆术” 4、近代教学思想的发展
(1)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系统的论述班级授课制度 (2)梁启超 “乐知” 陶行之 教授法向教学法的转变 5、当代“教学”的发展方向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6、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的发展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1)代表人物 (2)基本主张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28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2)基本主张: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程序教学的方法(重点)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认知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基本主张: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3)学科知识结构 (4)发现教学方法 4、情感教学理论 代表任务:罗杰斯 基本主张:
以自我实现的人为教育目标 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强调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学习 关注师生关系的本质 7、教学设计的特征: (1)指导性、(2)统合性(3)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7)创造性 8、教学设计的依据 (1)现代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3)教学的实际需要 (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5)教师的教学经验
9、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策略、教学媒体(4)教学评价 10、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 (1)系统分析模式 加涅
(2)目标模式 迪克和科瑞 (3)过程模式 肯普 11、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内容设计 (3)教学时间设计 (4)教学措施设计 (5)教学评价设计 12、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2)操作性(3)整体综合性(4)调控性(5)灵活性(6)层次性 13、几种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1)讲述策略 (2)对话策略 (3)指导策略
29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一、名词解释
1、学校生活: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活动。
2、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3、重要他人:由米尔斯最先提出,学生的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4、学习压力: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二、问答题
1、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率最高 (4)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2、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1)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规范失控 文化的商品化 城市化的影响 价值观的多元化 人口流动问题 (2)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个别教师素质差 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3)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四过现象 教育真空现象 3、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1)心理学解释:
心理缺陷说 挫折—侵犯说 (2)社会学解释
结构模式 过程模式
4、如何使学校由传授知识向培育丰富人性转变 (1)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
(2)教育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3)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九章 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一、名词解释: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几乎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P239
道尔顿制:针对传统教法的弊端,根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使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步调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特朗普制: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问答题
1、班级组织的发育P239
第一阶段: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第二阶段: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第三阶段: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B(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