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把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障,建立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应急三个体系,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社会事业领域,促进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节 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一、拓宽就业渠道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推进就业形式多样化,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作用,在保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重视和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开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创业基地并扶持其进场创业;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灵活性强的非正规就业。开辟对外劳务市场,发展对外劳务中介和劳务派遣机构,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转移。力争全市从业人员达到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发挥政策扶持引导作用,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加快劳动力市场和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建设,发挥好各类中介组织和劳务输出经纪人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务代理等就业服务职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就业促进基金,对城市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民工实施就业援助。努力改善就业环境,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改善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注重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等各项劳动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依法打击拖欠、克扣职工和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
36
权益。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有效整合职业技术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按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举办面向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的各种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开展创业培训,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力争全市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2%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的40%。
第二节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
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适合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牧民、被征用土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各类所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断保人员社会保险接续等参保政策;推广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规范社保资金管理,加强社会保险费的核定、征缴与管理工作,缓解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确保各项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多元化,实行预算、分配、决算“三统一”,引导社会保障事业走向良性循环。力争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覆盖法律规定的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80%以上,其中失地农民和计划生育户家庭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应保对象。
二、健全城乡社会综合救助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以生活救助为基础、社会互助和政策扶持为补充的城乡综合救助制度。完善城市分类施保救助制度,按城市最低生活标准,重点解
37
决低收入和特困群体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在全社会重视做好扶危济困工作,积极开展失业救助,对失业保险到期仍未实现再就业的失业人员,凡符合条件者,由民政部门按规定对其家庭实施生活救助。建立农村牧区综合救助制度,以开展农村牧区低保、医疗救助为重点,完善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牧民基本生活保障,构建农村牧区综合救助体系。重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投入,积极发展慈善事业。
三、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创新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础上,继续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抓好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行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推进计划生育户的养老保障扶助体系建设;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地方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解决好人口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提高老龄工作水平;实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规划,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点抓好包头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
第三节 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拓宽城镇居民收入渠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形成以工资性收入为主,非工资性收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收入格局,促进收入增长;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奶业富民工程,积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措施,并通过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二、三产业发展,多途径提高非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缩小农牧民同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5%和16%以上,分别达到26400元和10000元。
38
二、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
通过拓宽消费领域和培育消费热点,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继续推动餐饮、服装和住房消费,加快发展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卫生保健消费,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进入汽车、旅游、教育、信息、家政服务及医疗保健等消费新领域。创造良好消费环境,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鼓励信用消费。在巩固发挥城区消费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快农牧区消费品市场建设,引导各大商业企业到县城、集镇和经济发达的村镇建立销售网点,满足农牧民的消费需求。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63亿元。
第四节 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一、建设“文化大市”
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加快 “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形成体现包头特色的现代都市文化新格局。全面繁荣各类文化,以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发展和普及群众性的社区、村镇、校园、企业、军营等各类文化。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力争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重视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培育和打造一批名优文化品牌。加快发展广电事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实现设备数字化和节目制作网络化;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广电事业在城市和农村牧区的协调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办文化企业,培育并做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施包头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改扩建以及广播电视综合发射塔等项目。力争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
二、加强医疗卫生工作
39
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及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规范医疗市场,对现有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发展特色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和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抓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农村牧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急救体系建设,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搞好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加强并做好妇幼保健工作。重点实施农牧区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力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及“120”医疗急救网络的覆盖面均达到100%,农牧区初级卫生保健各项指标达标率均达到90%以上。
三、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各类体育发展,以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牧民体育和社区体育为重点,构建大众体育活动平台;重点打造排球、网球、篮球、摔跤、武术五大体育品牌,提高全市竞技体育水平;结合地区特点,重视发展民族体育;加大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活动场所,提高体育设施的开放利用率。加快体育产业开发,新建一批特色体育专业市场,做大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多元化体育市场规模,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重点抓好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及旗县区和大企业文体娱乐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旗县区体育设施达到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四个一”标准。
第五节 建立健全社会应急体系
一、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管、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重大危险源监控、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等监管保障体系,构建法律、信息、技术装备、宣传、教育、培训等支持网络,加大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的资金及物资储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对煤矿、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重大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