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引进饲草料收获及加工用新型机械。力争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上升到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发挥农牧业综合资源优势,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提高农牧业市场化水平,围绕乳、肉、蔬菜、马铃薯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发挥好蒙牛、伊利、小肥羊、小尾羊、海德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水平,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优势企业群;积极扶持和发展绿色品牌和名牌产品,打造品牌农牧业。增强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民间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市场、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依托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奶源、肉业、蔬菜、薯业、粮油、绒毛、饲草料及特色种养殖等农牧业八大生产基地。奶源基地要在大力发展农牧区奶牛养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城郊奶牛业发展,推广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建成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奶源基地;肉业基地要紧密围绕肉羊、肉牛、肉猪、肉鸡的繁育养殖,形成特色鲜明、相对集中、规模生产的养殖业格局;蔬菜基地要扩大蔬菜加工储运能力,推进和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和保护地生产,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集散地;薯业基地要大面积推广专用薯、脱毒薯新品种,完善马铃薯反季节交易市场,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和脱毒种薯、专用薯生产基地;粮油基地要加快良种推广和适度集中种植,扩大优质专用品种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绒毛基地要发展优质绒、毛和肉绒、肉毛兼用品种;饲草料基地要提高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储藏新技术;特色种养殖基地要在适宜地区发展水产、鹿等特色养殖和荞麦、中药材、花卉等特色种植业。力争农牧业主导产业原料基地农牧户总数占全市农牧户总数的80%,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89%。奶牛存栏达到6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200万吨。
三、健全农牧业服务体系
按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全面的要求,加快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农村牧区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以抗旱水源点建设和水土保持及生态治理为主的农田草牧场水利
21
基本建设力度,提高灌溉效益和抗旱减灾能力。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对农畜产品集散地的组织和管理,形成完善的产销、批发和零售市场体系;建立农牧业灾情预警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行种养、加工、采购、储运、销售的全过程监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好农牧业科技服务,开展农牧业先进技术、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强对各类农畜产品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等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发布工作,重点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牧业信息服务模式;推进农牧业标准化进程,大力推广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产标准和技术,做好无公害农畜产品的标志认证工作。
第二节 深化农村牧区改革
一、坚持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稳定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牧区土地使用制度,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对被征地农牧民的合理补偿机制,保障农牧民各项合法权益。增强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好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促进农牧区集体经济的股份合作,实现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二、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
扎实推进农牧区税费、行政管理和财政金融等各项改革,为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在全面取消农牧业税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防止农牧民负担反弹。深化农村牧区乡镇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牧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惠及全体农牧民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加快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单一的财政支出方式,采取补助、贴息、以奖代拨等多种形式,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重点加强对农村牧区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围绕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好农村牧区“两免一补”政策。推进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牧区特点的
22
金融组织,探索和开展农村牧区保险、担保等业务,建立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牧区金融体系。
第三节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
进一步提高城镇的辐射带动、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按照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要求,在继续抓好主城区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牧区产业化经营、工业化进程、服务业发展和生态工程,重点抓好旗县区政府所在地、城关镇、城市周边及口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城关镇要通过扩容提质,做大城区,做强产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园、产业集中和要素集聚;城郊镇要主动接受主城区的辐射,发展好相关配套产业;口岸镇和旅游镇要在发展口岸经济和旅游业的基础上,着力突出特色,打造城镇品牌。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政府对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镇的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最佳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牧区小康住宅建设,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重点扶持具备较好基础的萨拉齐、百灵庙、金山、五当召、麻池等现有建制镇发展。力争萨拉齐镇人口达到10万以上,金山镇和百灵庙镇人口均达到5万以上,重点集镇人口达到1万以上。二、发展壮大城镇经济
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扩大县域经济总量,从各类城镇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和服务业,在鼓励城区一些产业向旗县区转移的同时,促进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与城区大工业相配套的产业,提高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增强城镇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努力培育各种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汇集人才流、资金流,扩大辐射范围,提高城镇在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力争各农牧业旗县区农牧业对 GDP的贡献率降到10%以内,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3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支持农牧业发展,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城镇二、三产业对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和安置作用,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就业培训机制,引导和扶持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内外有别、开放有度、简化程序、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逐步实现农牧民市民化和农村牧区城镇化,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力争完成农牧区劳动力转移15万人,城镇化率突破80%,城镇人口达到220万,城区人口达到200万。
第六章 完善基础设施功能 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适度超前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重点做好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集中力量推进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完善路、水、气、热、电、通讯等网络设施,提升市政建设、交通及运政、城市综合整治等管理水平。到2010年,把包头建成具有地区特色的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宜人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基本建立起与现代化城市相配套的城市公用事业经营管理新体制。
第一节 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一、城市总体规划
以创建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做好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加快中心城区扩容和环境改善,配套规划城区周边卫星城,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强规划衔接工作,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衔接,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24
合理配置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各项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制定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章建筑,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详细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做好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中心城区及重要地段详细划分不同地块,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要求,提高土地使用强度,改善空间环境。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地段,统一设计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道路交通和工程管线等,为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严格执行城市详细规划,按照城市详细规划开展项目建设,加大中心区城市标志性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建筑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三、城镇体系规划
完善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合理调整城镇布局,明确不同层次城镇的地位、性质和功能,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做好小城镇规划与中心城市规划的衔接,把小城镇发展与农牧业产业化、乡镇产业调整及村庄布点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四级规划体系,以市四区和稀土高新区为主城区,以萨拉齐镇为辅城区,以金山镇、百灵庙镇和白云、石拐为卫星城,以建制镇连接农村牧区形成集镇群,建立起中心城市、辅城、卫星城、重点中心镇的城镇体系,引导城乡协调发展。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网
优化公路网结构,在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快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全面建成市区环线和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升现有公路等级,扩大通达深度和广度,完善“三横四纵一桥”的城市道路交通主框架和“三纵、六横、九出口”的公路交通主骨架网络,形成方便快捷的城市道路网和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国省干线、环城快速路、市区道路及110国道与210国道交叉口立交桥等项目。力争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村村油路通达率达到80%;人均道路拥有面积达到11.5平方米。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