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废渣库扩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系统等工程建设。力争工业废水、废气达标排放率稳定在90%以上。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综合运用法律及行政等手段,切实强化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新建项目审批制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着重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通过严格执法打击和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注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完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体系,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进重点骨干企业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三、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环保产业发展。鼓励多元化投入,制定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污染治理和环保领域,建立以技术服务、环保设施运营和工程承包服务为主的环保产业体系。创新产业经营模式,支持有实力的环保企业发挥技术和资金优势,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发展集技术开发、设备制造、环境工程运营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培育优势环保企业,鼓励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投资公司以多种方式参股合作,投资兴办环保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中小环保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加快建设附加值高、处理量大、综合效益好、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环保产业项目,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骨干企业。
第三节 继续推进生态建设
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增强各类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体系,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遭破坏地区实行恢复和抢救性保护,建成沿黄湿地、城中草原等一批重要的生态功能保
31
护区;通过在城市规划范围内建立环城林带和环工业区防护带以及大青山南麓城郊边缘的城市森林防护体系,打造中心城区绿色生态圈和环城绿色屏障。强化生态建设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投资各类生态工程,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与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把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实施好生态和易地扶贫移民工程。重点抓好引黄生态扶贫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退牧还草和草原封育六大生态工程,完善九峰山、南海子、梅力更、巴音杭盖、春坤山和红花敖包6个自然保护区,推进黄河湿地、腾格淖尔、昆都仑和黄花滩等新建自然保护区建设。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15%。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开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宣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和普法活动,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鼓励公众举报破环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权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引导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对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等采取听证、论证或社会公示等制度,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章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并突出抓好人才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和人才保障。
第一节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32
一、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自主创新机制,重点培育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管理、技术、市场开发为一体的创新模式,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着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逐步缩小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大创新资金投入,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推广和实施,不断提高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的作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建设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博士后工作站达到5个以上。
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以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为目标,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为支撑、中介机构为纽带、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开展合作创新,促进中央、自治区所属企业与市属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提升企业间的合作水平;重视产学研联合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充分发挥全市现有科研院所积极作用的同时,通过推动与中科院等共建研究所、扩大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合作范围、建立产业化基地等方式,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对接;利用军工企业技术优势,鼓励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完善创新服务系统,加快建设技术中介、评估、转移、信息发布等系列科技中介类服务机构,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系统;鼓励和引导行业内部组建依托市场化规律运作的行业协会,实现技术、科技信息以及公共数据的交互与共享。重点建设好包头科技馆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重点实验室以及大学科技园区。力争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
三、努力建设“科技大市”
以体制改革和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科技大市”建设步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构建区域性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推进科技资源与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相结合。优化科
33
技创新环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化运作的思路,强化政府、公共机构、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和扩散方面的作用;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类人才以知识、技术专利投资入股和参与分配,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扶持创新、鼓励竞争的良好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做好科普工作。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抓好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中小学校,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双高”办学;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危房改造和校舍新建、教育信息化以及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三支队伍建设等工程。力争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保持在95%以上,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
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扶持发展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抓好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依法治教、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包括成人和民办在内的各类教育,探索多种途径发展教育的新模式。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不断完善民族基础教育体系,保障从学龄前到高中阶段民族基础教育的社会需求;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优化民族教育结构,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合格人才。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包括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老龄教育等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4
第三节 突出抓好人才工作
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等多元化投入,培养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按照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大力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创新人才吸引使用机制,完善引智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引才引智方式,拓宽人才和智力引进渠道,开发和使用好国内外人才和智力资源,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搞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改革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劳动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联网贯通,支持和引导人才中介组织健康发展,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各类人才的统一市场体系。提高人才市场管理水平,建立有利于人才开发、配置和使用的市场供求机制,拓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提高人才市场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乃至国际化水平;改革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社会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三、优化人才创业环境
加大政策、制度和环境创新力度,推进人才创业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注重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制度环境。建立创业激励机制,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营造有利于人才创业的社会氛围和分配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把包头建成中西部地区人才创业的首选地区。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