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交桩由业主或监理组织,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参加,在现场进行交、接桩工作。 ①接桩人员由施工单位项目技术部门会同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组成。 ②接桩前要组织接桩人员充分熟悉需接桩区段的图纸及相关资料。
③充分准备野外接桩工作所必须的车辆、图纸、生活用品,以及必要的现场标志物(如木桩、油漆等)、工具等。
④接桩人员接收设计单所设置的线路控制桩和沿线路设立临时性、永久性的水准基标。 ⑤对丢失的控制桩和水准基标由设计单位恢复后,予以交接,交桩后发生的丢失,由施工单位在施工前依据接桩原始记录予以恢复。
⑥接桩人员应做好线路接桩的原始记录,达到指导放线和施工的目的。
⑦施工人员应对线路的定测资料、线路平面、断面图进行详细审核,并与现场进行一一核对,防止失误。
⑧每段管线交桩完毕,应填写交桩记录,由业主现场代表或监理工程师、设计代表、施工代表共同会签。
5.2.2 测量放线
①施工单位应对线路定测资料、线路平面和断面图进行详细审核与现场校对,放线基准点为设计单位设置的线路控制桩和线路临时性、永久性水准基标,施工单位应根据定测资料与施工前采用测量方法给予恢复。
②在控制桩测量放线验收合格后,应采取必要措施对测量控制桩进行全过程保护,测量仪器采用GPS定位、TC600全站仪进行测量放线。
③施工单位根据控制桩测定管道中心线,并在控制桩之间按照图纸要求设置纵向变坡桩、穿越标志桩和百米桩。各种桩可用片状木桩或竹桩,用油漆注明类别、编号、里程等不同桩的标注要素后,在测量仪器的指挥下定于指定位置。
☆纵向变坡桩:当纵向转角大于2°时应设置纵向变坡桩,并注明角度、曲率半径、切线长度和外失距。
☆标志桩:在河流、沟渠、公路、铁路、地下障碍物穿越段的两端,线路站场、阀室的两端及管线壁厚、防腐层等级变化处设置标志桩,标志桩上应注明相应的标志参数。
☆百米桩:线路直线管段每100米设置一个百米桩。 ☆各桩均应注明里程、地面标高、管底高程以及挖深等参数。 ④水平或竖向转角的处理方式依照设计要求进行。
⑤测量放线中加强对沿线地下建筑物等的调查,对于图纸及定测资料已注明的地下构筑物和施工测量中发现的异物,在线路与障碍物交叉范围两端设置标志,并在标志上注明构筑物深度和尺寸,
共 127 页 第 6 页
同时作好技术交底,防止在扫线及管沟开挖中对其破坏。
⑥曲线段应采用偏角法或切线之距法测设放线。 ⑦隐蔽工程、防护工程处应设桩和标志。
⑧画线:应采用白石灰或其它鲜明、耐久的材料按线路控制桩和曲线加密桩放出线路中线和施工占地边界线。
⑨移桩:在画线完毕后,清理施工作业带时应保留划线控制桩在原位,如果桩位难以保留,应将管线桩平移至焊接一侧施工作业带边缘占地边界线以内,距边界线1米,移桩的位置应垂直于管道中心线且至中心线的距离相等。
⑩填写测量、放线记录并妥善保管。 5.2.3 作业带清理及施工便道修筑
①施工作业带宽度一般地段为28米,丘陵山区一般地段为12~20米,特殊困难地段为12米,以测量放线的边线标志为准,采用推土机清除施工作业带内所有影响施工的障碍物,作业带坡度应尽量控制在3°以内,当实际情况不允许时,管口组对应通过管墩找平,以防止管口处应力集中。
②施工作业带清理后要恢复管道中心线标桩(或平移桩),并注明变壁厚点的位置、转角的角度、防腐层变化、特殊地段的起止点等。
③施工作业带与公路连接的施工便道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报监理或业主代表批准后实施,施工便道应尽量利用原有道路,以减少修筑工程量。施工便道应平坦,且承载力大于20N/㎝2,宽度一般为6米,转弯半径应大于25米。
④遇有较大冲沟时,采用放坡回填的方式修筑作业带。
⑤便道修筑原则:管道距公路较远时,需修筑施工便道,以利用原有道路为原则,在原有道路不能满足施工通道要求时,进行加宽修筑,施工便道以6米宽为宜,在与公路相接处可加宽便道宽度,以满足车辆的转弯要求;便道长度超过2KM时,每2KM应设30米长、10米宽的会车道一处;施工作业带远离公路且无可利用的原有道路时,需新修施工便道,施工便道的宽度以6米为宜,并在路面上铺一层厚0.2米的碎石,以使道路满足车辆的通行。
5.2.4 防腐管保管与二次倒运 ①防腐管的倒运
☆按工程进度,编排不同防腐等级、壁厚管材运输计划,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防腐管装车前,应认真核对管子的防腐等级、壁厚,将不同防腐等级、壁厚的管子分车运输。 ☆防腐管装卸采用专用管车,管车上护栏和挡管桩一律加装软质胶皮,以减少冲击和运输中的擦伤。
☆防腐管装卸应使用专用吊具,与管子接触的表面衬上橡胶并注意管口的保护,运输弯头、弯
共 127 页 第 7 页
管应采取有效固定措施。
☆防腐管运输及装卸过程中应注意与架空电力线路的安全距离。
☆防腐管现场接收单位对运抵防腐管应在卸车时逐根检查验收,并现场办理交接手续。 ②防腐管的保管
☆堆管场地应尽量设置在方便施工的地点,场地平整,堆管场的尺寸不大于15325米。 ☆管子与地面的最小距离为0.2米,干线防腐管堆管高度不宜超过2层;管垛支撑应以管子的中部对称布置,管端距端部的距离为1.2~1.8米,管垛支撑4道,管垛支撑采用砂袋或填充软质物的编织袋,支撑物与管子的接触宽度不少于0.4米。
☆丘陵山区、冲沟地段管子堆放应稳固,避免滚管、滑管和山水冲刷。 5.2.5 管线布管 ①现场施工技术要求
☆参加布管的技术人员和机械手要熟悉工作区段的设计图纸,明确控制桩的位置。布管前应确认管材规格、数量、外防腐类型等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
☆根据本工程特性采用25吨吊车及人工布管的方法施工。 ☆在布管前,在每根管材划出平分线,以利于平稳吊装。
☆布管应依据设计要求、测量放线记录、现场控制桩、标志桩,在施工作业带管道组装一侧进行。
☆沟上布管前,先在布管中心线上打好管墩,每根管子下面设置2个管墩,钢管放在管墩上。 ☆采用单斗挖掘机打管墩,管墩顶部放置装有细土的编织袋,所有管墩应确保稳固、安全。管墩压实后高0. 6米,顶长2米、顶宽1米,两管墩中心间距6~7米。
☆吊管布管时,单根吊运采用尼龙吊带,以防止损坏管口和防腐层。行走时要有专人牵引管材,避免碰撞起重设备及周围物体。
☆在吊管和放置过程中,应轻起轻放。管子悬空时应在空中保持水平,不得斜吊,不得在地上拖拉防腐管。
☆布管时管与管应首尾相接,成锯齿形摆放,相邻两管口错开500mm。
☆沟上布管及组装焊接时,管道的边缘至管沟的边缘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其值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管道边缘至管沟边缘的安全距离表
土壤类别 安全距离(米) 干燥硬石土 ≥1.0 潮湿软土 ≥1.5 ☆布管后,不同材质、不同防腐等级与设计图纸要求相符。经业主或监理复查确认后方可进行
共 127 页 第 8 页
下道工序的施工。
②管墩形式、大小及布置的选择
☆管墩间距:为保证每根管子下面设置2个管墩,相邻两管墩中心间距为6~7米。 ☆管墩顶长2米(保证相邻两管口错开0.5米),高度0.6米,顶宽1米。
6~7米 6~7米 管墩布置示意图
③专用吊具及起吊角度
☆防腐管装卸使用专用吊钩,为防止损坏管端和防腐层,在与管端口接触面上衬胶皮。 ☆吊钩与管口接触面应与管口曲率相同,且应有足够的宽度和深度。 ☆起吊角度不小于45o,施工中应尽量加大,以减少管口受力。 ☆装卸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管口。 5.2.6 管沟开挖
①管沟开挖前,应编制管沟开挖计划,报有关部门审核后实施。
②管沟开挖前对开挖段所有控制桩及管沟灰线进行核对和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管沟开挖。 ③在管沟开挖前应进行移桩,转角桩按转角的角平分移动,其余轴线桩应平移至堆土一侧施工作业带边界线内不大于200㎜处。对移桩困难地段,可采用增加引导桩、参照物标记等方法来确定原位置。
④管沟的开挖宜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本工程采用人工开挖),一般管道预埋深1.5米;石方段管沟应比管底设计标高超挖0.2米,卵石地段的管沟应超挖0.1米,在管子下沟前用细土回填超挖部分;管道经过戈壁冲沟时,管沟挖深应加大挖深,比一般地段深0.5米。
⑤管沟底宽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的宽度进行开挖,边坡比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中的要求;当沟深大于3米小于5米时沟底可适当加宽,弹性敷设、冷弯管、热煨弯处管沟应加宽0.2~0.5米。
⑥有地下障碍物时,障碍物两侧各3米范围内应采用人工开挖。对重要设施应征得业主代表的同意,并在其监督下开挖管沟。
⑦管沟开挖时,应将挖出的土石方堆放在与施工便道相反一侧,距沟边不小于1米。 ⑧管沟开挖应按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允许偏差见下表。
管沟开挖允许偏查表
检查项目 检查数量 检验方法 共 127 页 第 9 页
合格标准 直线段管沟顺直,曲线段圆滑过渡,无凹凸外观 全部 观察检查 施工纪录 和折线;沟壁和沟底平整,无沟坎阶梯,无锐器物;沟内无塌方、无杂物、转角符合设计要求 管沟中心线偏移 沟底宽度 沟底标高 变坡点位移 每千米不少于5处 全部 每千米不少于5处 全部 用经纬仪检查 用尺检查 用水准仪检查 用尺检查 允许偏差应小于100mm 允许偏差为±100mm 允许偏差为+50 -100mm 允许偏差应小于100mm 深度在5m内的管沟最陡边坡坡度(不加支撑)
土壤类别 地段 坡顶无载荷 1:1.5 最陡边坡坡比 坡顶有静载荷 1:2 坡有动载荷 1:3 注1:静载指推土和材料等,动载指机械挖土或汽车运输作业等。静载或动载应距挖方边缘0.8m以外,推土或材料高度不宜超过1.5m。 沟底加宽裕量K值表(单位:m)
沟上焊接 条件因素 土质管沟 沟中有水 K值 沟深3m以内 沟深3~5m 0.7 0.9 沟中无水 0.5 0.7 岩石爆破管沟 0.9 1.1 弯头冷弯弯管处管沟 1.5 1.5 沟下手工电弧焊接 土质管沟 沟中有水 1.0 1.2 沟中无水 0.8 1.0 岩石爆破管沟 0.9 1.1 沟下半自动焊接处管沟 1.6 1.6 沟下焊接弯头弯管及碰口处管沟 2.0 2.0 注:1、当采用机械开挖管沟时,计算的沟底宽度小于挖斗宽度,则沟底宽度按挖斗宽。 2、沟下焊接弯头、连头及半自动焊焊接处的管沟加宽范围为工作点两侧各1m。 5.2.7 管道组对
①管口组对前人工将管内杂物清除干净,清扫时要注意对管内的保护,管口组对应按施工规范要求进行。
②在管道组对焊接起始端,每天管道组焊末端及待连接头的管口必须在开口端装上密封式防水帽,管帽不允许焊在管子上。
③严禁采用锤击方法强行管口矫正,连头时不得强行组对焊接。 5.2.8 管道焊接
详见“工艺管道施工技术措施” 5.2.9 防腐补口、补伤
①管道环焊缝补口:管道环焊缝补口采用带配套环氧底漆的辅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带防腐结构。其组成为;配套环氧底漆(120um)+胶层(≥1.0mm)+基材(≥1.2mm)。
②管道补伤:当管道防腐层损伤处直径≤30mm时。补伤可采用辅射交联聚乙烯补伤片修补;当损伤处直径﹥30mm时。应先在孔洞部位填满与伤补伤片配套的胶粘剂,再用补伤片进行补伤,最后在修补处包覆一条热收缩带,包覆宽度应比补伤片的两边至少各大50mm.
共 127 页 第 10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长输管线施工方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