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点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_——后工业文明
无试题
考点2:环境问题
解读:
◆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世界主要环境污染、生态问题的分布特点 ◆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产生自然、人为原因 无试题
考点3: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既满足当代人作需要,以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构成
危害的发展。
◆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包含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
发展
◆ 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控制人口规模: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
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转变发展与消费模式: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无试题
必 修2考 点 解 读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
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划分标准与类别体系
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及简称及空间分布、形状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比较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地形以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 自然环境的差异(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 人类活动的差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 实例: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比较(人教版)
日本和英国及我国三大自然区比较(鲁教版)
我国东、中、西及南方和北方差异比较(湘教版)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自身发展过程经历的各个阶段及影响其发展的地理环境要素(如资源、环境、交通位置、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
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的特点和人地关系 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和转型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的主要整治措施 实例: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过程
[2009年江苏卷]《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图13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回答25~26题。
25.前30名城市个数较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A.湘、粤、闽 B.苏、皖、鄂 C.京、辽、鲁 D.沪、浙、赣
26.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A.自然条件 B.旅游资源 C.城市建筑 D.生态环境
[2009年江苏卷]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7-8题。7.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8.图4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08年江苏卷]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21~22题。
21.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A.用水量大 B.降水丰富 C.干旱少雨 D.污染严重 2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节约用水 B.国内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水 D.循环用水 [2008年江苏卷]28.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臵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 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有利影响:—. ; 不利影响:二。 。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3分) [2008年江苏卷]13.《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其人选条件的有: ①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 ②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产量 ③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 ④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⑤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例题:
[2010年江苏卷]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
欠发达地区 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 经 基 发达地区 济 础 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发 ②① 设 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高 展 施 城市化水平高 水 较 基础设施完善 平 落 就业机会多 ④ 较 ③ 后 资金充裕 低 就业机会少、投资少 图13
25.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A.①为资金 B.②为技术 C.③为劳动力 D.④为原料 26.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过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考点2: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移出地与产业移入地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质量方面的不同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移出地与产业移入地在劳动力就业机会和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增长速度方面的不同影响
发生产业转移的原因(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引起的产业转移;因寻求新的市场引起的产业转移;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自然资源(如水、能源等)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与调入区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和可能的不利方面 实例:
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
能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2009年江苏卷]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 ;B区域 。(6分)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 选项代码) ,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 。(2分)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3分)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1:区域环境与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区域发展的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 实例: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
水土流失使耕地养分流失、土层变薄,土壤结构破坏,诱发和强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荒漠化使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生产力下降,草场质量下降,还造成细沙裸露地表、沙尘暴,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
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气候恶化、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灭绝
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会使湿地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促淤造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环境调节功能及生态效益丧失
◆针对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与保护的主要措施是设法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森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加速造林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建立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体系
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加强管理,严禁盲目开垦,建立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保护区
[2008年江苏卷]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3~4题。
3.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2008年江苏卷]图7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15.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16.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2009年江苏卷]图11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21~22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江苏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