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 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2009江苏高考)图11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21~22题。
21.P地与Q地相比,P地
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 22.在铁路沿线设臵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A.截留水分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D.改变植被类型
考点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各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整体性的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的实例
②“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③一个区域会影响另一个区域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示意图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水分 海陆位置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非地带性 分布规律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受到约束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水分条件的变化(天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的紫色土 地下水)、岩性差异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洋流 度位置的差异 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 因地制宜利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发展生产
(2009江苏高考)图1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2009年江苏卷)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
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7-8题。7.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8.图4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1: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聚落分布 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原因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山区 平原区 ◆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岳地区,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之字形”前进。 (无考题)
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趋势: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
影响:①导致海平面上升;②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
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08江苏高考题]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考点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采猎文明阶段
因为人少,所以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土地肥沃与否决定人类在较小范围、较短时间内能否获得充足的食物,所以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阶段
此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在此阶段是人的财产和生产资料。土地肥沃,易于耕作的地区,人口密集、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快,往往成为文明的发祥地。 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越来越严重。土地的区位和数量和质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考点4: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含义
含义: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分类:①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②地质灾害-地震、 ◆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
成因: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危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台风并非一无是处,如在我国台风盛行的季节里,正是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生伏旱之际,台风能带来丰沛的雨水,对缓和或解除伏旱起着积极的作用。
台风结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寒潮
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属冷锋过境。 危害:降温(作物遭冻害,秋、春季危害大)、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破坏牧场)、大雪、冻雨(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 干旱
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洪涝(洪水+雨涝)
成因:①气候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②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植
被分布(森林覆盖率);④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危害: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地震
成因: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它与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2009江苏高考)图14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此时,A城镇风向是 。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 ,原因是 。(4分) (2)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 ,原因是 。(3分)
(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是 ,原因是 。(4分)
(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 ,建议 。(2分)
②在E、F两地中, 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2分)
?必修2考点解读
一、人口与城市
考点1:人口增长模式
◆影响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人口阶段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和时间差异
◆形成人口增长时间和空间差异的原因 ◆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2009江苏高考题)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12~13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江苏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