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江苏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扬州市高中地理学科指导小组
2011年地理(选修)考试说明与2010年相比,变化不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在“考试内容与要求”中删除了“参照《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模块开设指导意
见》,并结合江苏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这样使表述更加简洁。
二、在“考试内容要求”方面有两处细微的变化。一是将“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
点。”改为“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与天气。”此变化对理解考试要求与命题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强调了天气系统与对天气的影响。二是将“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改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此删除的内容很难落实,考查意义不大。
三、“典型题示例“部分换了比较多的例题,主要是用2010年的高考题进行替换,这种变
化已成为惯例。
地理1考点解读
一、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最基本的天体、天体系统的结构和等级 ◆太阳系概况:成员、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008年江苏卷)图4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 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
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a.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b.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2006江苏)我国“神舟六号”飞始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成功发射,17日凌晨安全返回。据此回答16-17题
16.飞船飞行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B.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
C.赤道各地日出时,当地物体影子朝向西偏北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17.飞船返回时,图9中各线能够表示全球昼长随纬度分布规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07江苏高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选取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传递将于2008年3月31日从北京开始,经过国内外135个城市和地区,8月8日传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会场。回答15~16题。
15.若火炬由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34°36′S, 58°22′W)出发,出发时北京时间为某日凌晨3时,11小时后传递到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6°50′S, 39°18′E),火炬到达时当地的区时是
A.前一日15时 B.当日9时 C.前一日22时 D.当日8时
16.火炬在中国境内传递过程中,将经过\乌鲁木齐―敦煌―银川―西安\四个城市。与上述城市相匹配的景观依次是
① 大漠深处的丝路重镇 ② 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域名城③ 城池壮观的历史古都 ④ 渠水环绕的塞外江南
A.①一②一③一④ B.②一④一③一① C.②一①一④一③ D.④一①一②一③ 15—16题: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B C
c.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d.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 e.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f.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g.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2007江苏高考)某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 图1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臵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 : 40,树影遮档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读图回答1一2题。
1. 该地位于
A. 45°N, 110°E B. 21°34′N, 110°E C. 45°N, 130°E D. 21°34′N, 130°E 2.这一天
A.太阳距离地球最远 B.江苏省各地昼长夜短
C.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1—2题:人工多层经济林区B C
(2009江苏高考)图2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读图回答3-4题。3.“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4.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 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
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2010年江苏卷)图2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 90 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3~4题。 3.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60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4.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30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0 考点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甲 ◆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6月22日 12月22日 正午太阳高度(度) 乙 图2 丙 丁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007江苏高考)图3 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读图回答5 一6 题。
5.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6.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 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 5-6:江南园林小景 C D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009江苏高考)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5~6题。5.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
6.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① B.Ⅱ——③C.Ⅲ——⑤ D.⑥——I
考点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2010年江苏高考卷)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图3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臵示意图。读图回答5题。
70° 震 中 大板块边界 海地地震震中 甲区 乙区 30° 安 美 第 斯 山 脉 40° 太 平 洋 板 块 智利地震震中 洲 板 块 50° 南 极 洲 板 块 3 3 图图
5.两次大地震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2006江苏)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咸固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图12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圈回答25-26题
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26.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 (2008年江苏卷)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64题。
64、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位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秘
65.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宇考点3:大气受热过程 短波辐射 宙太阳 空长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的原理 间(2010年江苏高考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大气上界 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
① l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④ ③ 2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
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
② 的有
地 面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2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考点4:气压带与风带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006江苏)图3是“某区域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B.b山脉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C.c地处于世界最大的河流流域 D.d所在地形区为东非高原 7.流经e海域的洋流
A.为西澳大利亚寒流 . B.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洋流
C.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D.由高纬流向低纬
8.e海域与f海域的温度(T)、盐度(S)相比
A.Te>Tf; Se>Sf B.Te>Tf; Se 37.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38.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39.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江苏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