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电视摄像教案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电视摄像》是广播电视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注重理论性、知识性,更强调实践的应用型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又要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通过实习过程,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并把理论用于实践操作。电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其它课程,既是一门技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电视摄像》课程要求在学习电视画面的造型元素、摄像机调整和使用、常见的拍摄技巧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从技术和艺术上掌握摄像这一影视环节的基本创作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电视摄像》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课程,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拍摄技术和技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完美的结合,只有把理论和技巧在实践中进行使用与总结,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和和拍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电视摄像的基本理论、特点和基本技巧方法,思维技巧和艺术手段,使学生在电视摄像实践过程,练就扎实的技术功底,提高电视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
本教学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操作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运用中提高摄像水平。 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电视摄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把多种学科的内容、技术和电视摄像艺术相结合。
2. 熟悉电视摄像师的创作过程,能与电视艺术创作的其他环节相配合。
3. 掌握蒙太奇思维的基本思想,并能运用蒙太奇思维来指导电视摄像工作。
4. 熟悉摄像机的操作和基本功能按钮,并能进行熟练操作。
5. 掌握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并能灵活运用,不断创新。
6. 培养学生热爱电视摄像工作,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任课教师:宋卫平
1
苏州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三、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电视画面基础 第一节
电视摄像的基础知识
1. 电视摄像的背景介绍 技术的诞生
设想:电视早于电影(十八、十九世纪初化学技术比物理、电子技术发展快)
艺术:电视源于电影(电影源于戏剧)
目标:高于电影(要解决保存、清晰度两大难题)
电视与电影的技术比较 a. 摄像机比摄影机灵敏度高,从而降低了对灯光的要求。摄像机甚至能在微光和无光(红外摄像机)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b. 摄像机可在更宽的色温偏差范围内工作(但照度和色度的范围比摄影机小); c. 摄像机功能全、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
d. 摄像机工作时无噪声(可方便现场录音),可用监视器供多人同时监看拍摄时的图象;
e. 摄像在拍摄同时及结束后即可反复观看拍摄效果,减少了“备份镜头”的需要且节省了后期制作费用(电影需要显影、定影、着色和复印等一系列工艺过程,最快也要2~3天才能看到拍摄效果);
f. 可采取多机、现场拍摄制作法,从而使电视的拍摄效率更高; g. 可方便地使用电子特技手法;
h. 记录的声、像(磁带、光盘),可反复多次使用,制作成本低,周期短。 电视与电影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电视能即时复演图像。 摄影与摄像的不同之处 一、拍摄机器不同 二、承载媒体不同 三、编辑方式不同 四、传播方式不同 五、最终产品不同 2. 电视的传播与艺术特性 电视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电视的特性:(有很多分类法,这里只谈传播、艺术特性) 传播特性:形象、直观、普及、传播快、空间开拓(集画、声、色大全) (1) 传播手段的先进性
传统媒介 电视 (书、报、杂志、电影、戏剧、无线电广播) 有限发行 无限发行
2
苏州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线性发行 受制于区域、交通工具(速度慢) (2) 传播信息的丰富性
立体发行 不受制约速度快(直播、传播) ·几乎兼容了所有传统媒介(超级综合) ·开创人类文化生活新时代(现代大众传媒之首) (3) 镜头的纪实性(电视的记录与揭示功能)
如实、全面、客观(相对而言);其他媒介(反映抽象、易受主观影响) (4) 接收的家庭性
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1979年美国调查统计,美国的家庭平均有35%的时间在看电视。在我国亦居各类传媒之首)。 普及(不受文化程度、年龄、经历限制); 教育(家庭教育、电视大学)
艺术特性:综合性强,节目的连续性、系列性、即兴性、同时性和画面的重复性,构成了电视节目的艺术特性。 音乐 表演艺术 (时间艺术) 舞蹈 绘画 艺术 造型艺术 雕塑 (空间艺术) 建筑 戏剧 综合艺术 电影 (时空艺术) 电视 语言艺术 文学 动态性——连续性(区别摄影);系列性(区别电影);即兴性(数字点播、网络电视);同时性(全球观看);重复性(教学的
重点难点)
时空性——五维(空间、时间、声音)
综合性——艺术与科技;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逼真性与假定性;艺术与商品
电视——视觉、动态、时空、综合的艺术 3. 电视的时间与空间 电视的时间构成
1. 播映时间—— 客观存在的播放时间(叙事容量受限制); 2. 情节时间—— 剧情展示的跨度;
3
苏州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3. 感受时间—— 心理感受的长短(时间的延长与压缩——慢、快动作) 电视的空间构成
1. 再现空间——(逼真性)逼真地再现某一真实场景。
2. 创造空间——(假定性)通过蒙太奇手段、剪辑技术来组成空间;借助摄影构图技巧造成某种空间感;声画对位的运用,以声音来延伸画外空间,丰富空间的造型表现力。
4. 电视的基础知识
① 电视的技术标准是依据:光的特性和人眼的视觉特性所制定的。 ② 单色光与复合光
单色光:只包含单一波长成分的光。
复合光: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波长成分的光。(太阳光) ③ 色源
光源色——物体本身所发光的颜色。
色源 固有色——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吸收或透过某些特定波长的光来引起人眼的彩色感觉(举例:红花绿叶)。 实验证明:色彩既决定于物体固有的吸收和反射某种光波的特性,又取决于照射物体光线的光谱成分。 ④ 色温(光的颜色标志)
色温:某一光源的光谱特性与某一温度下的绝对黑体的光谱特性相同,这一温度就称作该光源的色温。(见常用光源色温
表)
物体受热 → 辐射光(光谱特性随温度连续变化) 黑→红→黄→白→蓝(青) 色温是表明白光光源光谱成分的标志。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生活中的可见光多数是热辐射体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和蜡烛光等,都可以看作是白光。但白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这些光源含的光谱成分不同(光谱成分即光的色彩成分)原因。人眼对不同色温的光有不同的色感,光源的色温越高,越偏兰,越低越偏红色。
光源的色温和光源的物理温度无关。道理很简单,一盏钨丝灯发出光的色温大约是3200K,蒙上一层兰纸发出的光色温就升高了,变成5600K了(升高多少根据兰纸的深线而定)因为加一层兰色透明纸后,投射出来的光的色彩成分变了,兰光多了,红绿光被蓝纸吸收了,但灯的温度并没有变化。冷光源色温高,但本身的温度并不高。
各种摄像光源色温概数比较表
4
苏州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人工光 蜡烛光 煤油灯 光源色温(K) 1600~1900 2000 自然光 日出日落 日出日落 前半小时 普通民用灯泡 碘钨灯 钨丝灯 照相强光灯 镝灯 万次闪光灯 电视屏幕 白色荧光灯 2650~2800 3200 3200 3400 5500 5000-6000 6500 4800 9时-15时 9时前-15时后 平均日光 夏季中午直射光 秋季中午直射光 蓝天阴影中 蓝天天空光 薄云天空光 云雾天空光 阴天天空光 5500 5500-4800 5400 5800 6000-6500 12500 19000-25000 13000 7500-8500 6400-7000 光源色温(K) 1850~2200 2350~3100 注: 1.
晴天太阳直射光在9-15时之间。阳光中含红、绿、蓝三原色比率基本相等,各占1/3。因此给人以白色的感觉。钨丝灯、民用灯泡色温较低。其中含红的成分较多,给人以偏红的感觉。荧光灯含蓝绿成分较多,给人感受偏蓝绿。 2.
灯光的色温随电压高低而变化,电压高色温高,电压低色温则偏低,上表表示标准电压220V时的概数。电压低3-2V影响不大,不会被人眼所察觉。
光源色温对物体色彩再现的影响 我们平常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是在白光下呈现的颜色。这是因为人们基本上是处于白光照明环境下生活的缘故。用不同色光照明有色物体,物体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对这种变化人眼不太敏感,因为人眼有色觉适应现象,但对彩色摄像机却十分敏感。
●大脑的“自动纠错”作用 阳光是人类判别颜色的标准光源
显色性:
指光源的光照射到物体上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也是指光源能否正确地呈现物体颜色的性能。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决定了光源的显色性。
温度辐射体光源的特点:
它产生的光谱是连续的,即在全部可见光谱范围内都有辐射,光谱分布是连续变化的。这类光源一般能较好地重显物体的固有彩色,其显色性能较好。
非热辐射光源的特点:发光不以发光材料的高温为基础(如荧光)。
它们辐射的是线状或带状的非连续光谱,或既有连续又有线状的混合光谱。当我们在缺少某些波长成分的光源下观察或拍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电视摄像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