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说,詹鼎没有担任河南行省郎中。 答案 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注意以下词语的翻译:(1)故、业、奈何、从??游;(2)孰??哉、是、活、乃、问。
答案 (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器,是台州宁海人。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住呢?”然而詹鼎经常自己温习功课,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能改变,遂让他入学读书。一年之后,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氏同样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学习。没过几年,吴家的孩子没有能和詹鼎谈论的了。他们的老
师辞别离开了,于是詹鼎就成了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起兵海上,朝廷不能制住他,就把重要的职位授给方国珍。方国珍在庆元成立府署,选置有才能的人为僚属。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用计谋扣留了他。詹鼎被抓住后,没有办法,因为这样才替他做事,作了庆元府都事,以廉洁出名。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事,有人违反法律,交付詹鼎处理,詹鼎按法论罪。平章事的妻子受贿,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同意,说:“现在方国珍想要做大事,应该用天下贤能的人,应该完全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呢?”没有答应平章事之妻非常恼怒,诬告他,把詹鼎下狱,半年后才释放。
詹鼎又被重新任用,担任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所占地相互交错,军吏贵臣很多,认为詹鼎是一介书生,不懂得军旅事情,多次违反约定。詹鼎借会众之时,责一驿丞不奉公,斩首示众。在庭内的人都吓得大腿发抖,跪着上前请罪,直到跪得无法站起来,詹鼎才罢休。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有事禀报,都是跪着说话,不敢抬头看着詹鼎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竹筒案卷堆满眼前,一会儿就判决完了。
元至正末年,我军(朱元璋的队伍)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万分恐惧,乘船逃到海上去了。皇上大怒,想要发兵诛杀他。(方国珍)走投无路,詹鼎代方国珍草拟了上表,他的言辞谦卑恭敬,软中有硬。皇上浏览表后叹道:“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就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他的罪。并且还任命詹鼎为右丞,詹鼎也被召至京师。
当时河南行省郎中一职空缺,吏部请求任命詹鼎担任这一职务。丞相说:“我们一起共事吧,以詹鼎这样的才能,不应该外派的。”等半年,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寮。任职未到期,有司衙门请求任命官职。丞相说:“刑部有詹鼎在,胜过许多人。”他就这样被称道。詹鼎在刑部,执行法令一向宽大仁厚,没有威名,人们都乐于其不苛刻。适逢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了赃款。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自己实在不知情。御史说:“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最终杀了詹鼎,参与的百余人都被杀。
九、(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 “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
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
,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
管内构求
过失。
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
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
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C.深昧求贤之意也 .
属:撰写。 昧:冒犯。 恣:任意。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昧:违背。 答案 C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3分)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C.②④⑤
B.①③④
D.③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③是皇帝所为,李揆的建议被采纳,⑤是李揆遭到元载的报复而被降职。运用排除法,选A项。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错误,应为害怕吕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进行翻译。(1)关键词:时名,当时有声望;滞,停留;引进,推荐。(2)关键词:薄,冷淡,轻慢;迁徙,搬迁;盖,大概,大约。
答案 (1)并且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参考译文】
李揆,字端卿,是陇西成纪人,但在郑州定居,世代是仕宦之家。他年少时聪明好学,擅长写文章。开元末年,他考中进士,上书朝廷,皇帝下令中书省考试他的辞采文章,提拔任命为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曾经因为主管部门科举录取士人时,大多不考查实际能力,只是在考试时严加防范,搜查考生们夹带的书册,大大违背了求取贤才的本意。他在审阅进士文章时,(对判卷的贡士)说:“大国选拔官员,只求得到贤才,经典书籍都在这里,请你们随意查阅。”从此,几个月之内,美名传到皇帝那里。从此以后他深受恩宠礼遇,于是得到重用。当时京城盗贼很多,有人在大街上杀了人把尸首扔在水沟中。李辅国这时正专横跋扈,奏请选派五百名羽林骑兵作为巡逻之用。李揆上疏说:“从前西汉用南
重新入朝拜相。
北军相互统领,所以周勃派南军进入北军,终于安定了刘氏天下。本朝设置南北衙门,文武区分,以便相互监视。如今用羽林军取代金吾兵警卫巡夜,突然发生非常变故,将怎样控制?”皇帝于是下诏否定了李辅国选用羽林兵的请求。李揆担任丞相,决断政事直言进谏,虽然见识十分广博、言辞动听,但生性热衷追求名利,深受舆论的谴责。并且他的哥哥(李皆)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同僚吕
,地位声望虽与
李揆相差悬殊,但处理政事的才能却在李揆之上,被免去宰相后,由宾客出任荆南节度使,名声非常好。李揆担心他会重新入朝拜相,于是暗中指使本部门官吏到吕求他的过失。吕
管辖区域内搜
暗地里上疏为自己陈情,皇帝于是贬李揆为莱州长史同正员。李揆被贬
官之后,过了几天,他哥哥改授为司门员外郎。过了多年,李揆遇赦被移任为歙州刺史。当初,李揆掌握政权,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李揆自恃门第和名望,因为元载出身寒微,内心很看不起他,拒不接纳,反而对苗晋卿说:“出身高贵的人不被任用,獐头鼠目的人却来求官。”元载深怀怨恨。等到元载登上相位,趁着李揆应当迁官之机,于是上奏任命他为试秘书监,到江淮一带养病。这之后,没有俸禄,家境又陷入穷困,妻儿百口,靠乞讨为生。他漂泊各郡,长达十五六年,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诛后,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后来)召入朝拜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受到卢杞的憎恨。德宗在山南,命令李揆充任入蕃会盟使,加授左仆射。出发到达凤州,因病去世,时为兴元元年四月,终年七十四岁。 十、(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
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考语文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练习(全国通用)(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