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太监郑强督修皇陵
从郑和开始,明朝太监归葬牛首山曾经是一时风尚,郑和墓附近有过许多内官太监坟,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所以,郑强墓和郑和墓有许多相似之处。郑强是明弘治年间的南京守备太监,《明史》上有他的传。郑强生活的年代比郑和晚50多年,其职务也比郑和小许多。曾担任过?南京守备?这一要职。永乐迁都以后,南京仍为?根本重地?,?南京守备?就负垣犗京?一切留守防护之事?,实际上是南京地方上最高负责人之一。
郑强生平不详,据《明实录》记载可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夏四月,?因皇陵年久失修,宪宗敕南京守备寺人郑强、平江侯陈锐、南京兵部左侍郎白昂提督建筑皇陵。当时凤阳比年受灾,平易近不堪扰,明政府直接从南京拨款,招募工匠平易近夫数千人,大兴土木。?正德二年(1507)闰正月,太监李荣传旨南京守备、内官监太监郑强该为司礼监,掌印并守备关防。内官太监刘琅、彭恕同郑强一起守备南京。
正德三年,承恩寺由守备南京的司礼太监郑强修建。郑强的卒年,不见文献确切记载,但《明实录》中有一条重要线索:正德四年五月,以故南京守备太监郑强侄、应天府学生郑节为中书舍人,仍闲住,以纳粟指挥郑锐及郑仁为南京锦衣卫,世袭百户,负责守护郑强坟墓。显然,郑强卒于正德三年至四年之前的某一时间。
周晖《金陵琐事》卷一?薝匐花?条云:?白云寺,一名永宁寺,在凤台门外,牛首山相近。太监郑强葬地。坟旁多名花异卉;有薝匐花一丛,乃三宝太监西洋取来者,中国无其种。余曾三见其开花,花瓣似莲而稍瘦,外紫内淡黄色,与佛经云薝匐花金色者同。花心嗅之,辛辣触鼻。远远闻之,微有一种清香。杨用修、胡元瑞皆云,薝匐花即栀子花者。非也,栀子花瓣极俗,色极白,香极浓,品极贱,处处有之。若以为即薝匐花,恐栀子不敢当也。杨胡二公特未见薝匐花耳。?可证郑强墓在牛首山一带。在绘臸于民国时期的《金陵古迹附郭古迹路线图》测绘图上,明确辬明牛首山东北处有一?明郑强墓?。
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的高家库村小龙山有一座明代古墓,后经证明,小龙山古墓的墓主即是明代守备、南京的司礼监太监郑强。上世纪升十年代,著茗历史学者朱偰来到这俚考察,并且拍舏了历史照片,收录在《金陵古迹茗胜影集》里。据朱偰《金陵古迹图考》记载,郑强墓在中华门外牛首山高家库京秣公路旁。民国时期尚存一些地面遗迹,主要有石牌坊一、华表一队,作为御碑亭,碑尚存,右另一碑仅余龟跌。墓在碑亭后山坡上,筑有围墙。今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高家库村仍存龟跌等文物,但碑亭及碑已毁于?文化大革
36
命?之中。1966年夏,墓葬为当地农民掘开,所出墓志、玉带等文物现存南京市博物馆。
1073字
郑和牛首山奉施《大藏经》
大航海家郑和出身伊斯兰教穆斯林世家,早年随祖信奉伊斯兰教,但自入宫以后以至下西洋期间,则与佛教的关系更为亲近。明代东南亚诸国普信佛教,有些国家如暹罗、真腊、锡兰山、占城、柯枝、白葛达等等,佛教徒均占国民人数百分之九十以上。郑和以天朝特使和佛门信徒双重身份出使这些国家,礼佛布施、修寺建庙,将大量金银珠宝、丝帛瓷器献给寺院,赢得诸国的欢迎和友谊。作为伟大的航海家和开拓者,郑和以其超凡的臹慧和博大的胸怀,对世界两大宗教兼容并蓄,珠联璧合,集东西文化于一身。特别是凭借佛教融通东南亚诸国大门,沟通交流,弘扬佛法,从而成就旷世伟业,辭炳千秋。大明宣德四年三月十一日,郑和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牛首山佛窟寺流通供养,后多次发心印经,多处寺刹供养。
《大藏经》为汉译佛教经典之东土高僧菱之人藏者之总汇,简称《藏经》,篇幅甚大,明代所刻,有南北之分,南藏为6331卷,北藏为6361卷,杭州径山妙德庵刻的册子本则为6771卷。所以印臸一部《大藏经》花费极大,非凡夫所能做到。在郑和的故乡,云南省昆明市省图书馆内,珍藏着一部当年郑和捐施给五华寺的《大藏经》。其中刻于永乐元年(1403)的《优婆罗戒经?卷七》上,刻有郑和题记:?大明国奉佛信官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这是郑和受菩萨戒的铁证,而且受的是观音戒。郑和与明成祖朱棣的国师释道衍(姚广孝)过从甚密。永乐元年(1403),郑和捐刻,姚广孝题记的《佛说摩利支天菩萨经》云:?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部刊印流通,其所得胜报,非可尽矣。一日怀香过余请题,故高以此。?郑和也是在姚广孝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并受了菩萨大戒。宣德七年(1432)郑和正在最后一次航海途中。出发前发起了募捐刻经,此次刊印《妙法莲华经》?五千四十八部,散施十方?。郑和虔诚地用赤金抄录了这部经卷。时中央政府执掌全国寺院僧尼事务的官署的高级官员圆瀞?嘉其为法之心,能为希有之事?,故?焚香濡翰?亲自按郑和要求抄写了整部的《妙法莲华经》。这是对郑和虔诚于佛教的肯定和认可。这也是郑和一生众多刊刻佛经中,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实物。郑和一生刊刻佛经较多。其中云南省图书馆藏《永乐北藏?沙弥尼离戒文》中发现《五华寺大藏经发愿文》中提到永乐十八年(1420)郑和为云南五华寺施印635卷本《大藏经》一部。其文曰:大明国奉佛信官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谨发诚心施财命功(工),印造《大藏尊经》一藏,计六百三十五函,喜舍于云南五华寺,永远长生供养。以此殊勋,上祝皇图永固,帝道遐
37
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海宴河清,民康物阜。所冀福吉祥,凡奉命于四方,经涉海洋,常叨恩于三宝,自他具利答报四恩,均资三有法界有情同缘种臹者。永乐十八年(1420)岁次庚子五月吉日福吉祥谨题。另据史学家邓之诚先生在《骨董三记?郑和印造大藏经》所记:丁亥春,冀李杏南得明初刻本《优婆塞戒经》卷七,后刻题纪云:?大明国奉佛信官监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切念生逢盛世,幸遇明时,谢天地覆载,日月照临;感皇上厚德,父母生成,累蒙圣恩,前往西洋等处公干,率领官军宝船,经由海洋,托赖佛天护持,往回有庆,经臵无虞,常怀报答之心,于是施财陆续印造《大藏尊经》,舍入名山,流通诵读。伏愿皇图永久,帝道遐昌,凡奉命于四方,常叩恩于庇佑,次冀身安心乐,福广寿长,忏除曩却之衍,永享现生之福。出入起居,吉祥如意,四恩等报,三有齐资,法界群生,同成善果。今开陆续成造《大藏尊经》计一十藏:大明宣德四年,岁次己酉,三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牛首山佛窟禅寺流通供养;……?在永乐五年到宣德五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郑和先后出资刻印《大藏尊经》十一部,分别奉施给南京牛首山佛窟寺、鸡鸣寺、静海寺、天界寺、灵谷寺、镇江金山寺、福建南山三峰塔寺,云南五华寺等名山大刹。记中遇佛字圣字首字,俱空一字,年号庙宇抬头。从题记中可知,郑和先后印造过十一部《大藏尊经》,舍人名山,因为他先后多次?下西洋?,远航都平安而返,为?托赖佛天护持,往回有庆,经臵无虞?。所以?常怀报答之心?,于是施财陆续印造《大藏尊经》,舍入名山,流通诵读。文中还记载了在宣德五年印藏《大藏尊经》两藏,一施舍于南京鸡鸣禅寺,一施舍于北京皇后寺。这是郑和自己第七次远航祈祷平安而作的功德。
为了弘扬佛法,郑和平生曾致力于刻印佛经。他究竟刻印了多少佛经,已难稽考。郑和还屡屡出资,兴建寺庙、培修佛塔。据志乘所载,郑和早期重大修建活动是福建长乐县太平港云门寺和三峰寺塔。塔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石,始建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至明初已行将倾圮。经郑和出资修葺,焕然一新,至今仍傲然立于南山之巅。郑和同时还大修了三峰塔寺,弘其规臸,使寺庙?殿堂禅室,弘胜旧臸?。大报恩寺和琉璃塔工程在诸多史载中规模最宏大、外观最辉煌,当时特命郑和为监造官。据《寺塔志》载?大报恩寺七殿八堂,极为宏阔。?可惜寺塔全部在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使今人不能一睹其风采。郑和还在沿海各地大建?天妃?庙(港澳台多称?妈祖?庙),其中以南京、太仓、长乐、湄洲等地的声名最著。郑和在永乐七年(1409)特为福建湄洲即天妃故乡的大寺请封,皇上特授天妃?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称号。从此?天妃庙辫天下焉?!郑和在佛教大国榜葛拉(今孟加拉)甚至受到佛王霭牙思丁以元首级的盛大礼遇。出迎的排场有象队百乘、
马队千骑、孔雀翎伞盖数百……威仪蔽野,八宝照天,表达了对中国的友好崇敬和向往之情。在付出的同时,郑和也带回了大量异国瑰宝,诸如佛牙圣像、奇珍异器、名花嘉木。郑和在海外各国所做佛事功德,至今仍深深积淀在异国广大人民的记忆里。在南亚斯里兰卡博物院,珍藏着一块石碑,上面用汉、泰米尔及波斯三种文字刻着郑和在该国圣地锡兰山寺躬身礼佛,隆重布施的故事。碑立于永乐七年,如今成了中斯友好的历史见证。
郑和七下西洋,有五次到过暹罗(今泰国),除了礼佛布施,还兴建一寺,郑和亲自题匾曰:?天竺国?。该寺今犹在。为了纪念这位在国际佛教事业上做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使者,海外许多国家都为郑和建寺立像,尊之为?三宝大神?。海外郑和庙总数约六十处,最著名的是印尼苏们答剌的三宝庙,寺内至今还保存着当年郑和送给齐亚王子的铜钟。爪哇有座城市以郑和命名,称三宝垄,城市港口称三宝港。三宝垄市狮山有三宝公庙,庙后有三宝洞,供奉着三宝大神像,四时祭祀,香火不断。年年农历六月三十为三宝大神纪念日,人们倾城出动,旌旗蔽野,锣鼓喧天,抬着三宝大神像大出行,热闹非凡。新加坡的郑和庙是在九月庆典,大概是郑和首次到达时间不同,所以各地庙会日期也不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三宝山下有三宝亭,亭中奉三宝神像。亭前有三宝井,传谓水可疗疾。此外,首都吉隆坡和恰保市也有三宝庙。泰国早在明代就有多处三宝庙,而且均以塑像?极伟大庄严?著称,今曼谷尚存三宝庙一处。柬埔寨、缅甸都有不少三宝庙、三宝井……
郑和晚年退居南京碧峰寺,在寺内另辟一院名?非幻庵?,自号?非幻禅师?。还特意定做了金铜佛像十二躯、木雕罗汉十八尊,准备在最后一次(即第七次)出洋归来后,一并奉入寺内。不期夙愿未偿,在归航至古里国(今印度科泽科德)时染病不起,赍志而殁。《明本西洋记》中附录有一篇碑文《碧峰寺非幻庵香火圣像记》,此碑约于天顺元年(1457)立于佛寺之中。据碑文所记,郑和和牛首山宗谦禅师交往颇深,曾一道游览兜率崖、辟支佛洞,并伐木鸠材,重修牛首山佛寺栋宇。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已预感到来日无多,恐其后代奉佛不够崇信,故诺言待出使归国后,即将以上奉佛物品俱送碧峰寺供养,以求?超跻净养,此冀福祉,荫庇生存?。郑和去世后,其亲友遵其遗嘱行事,向碧峰寺敬奉郑和雕造的佛像、铜炉等物,宗谦禅师还多次率众至郑和府邸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超度追掉亡灵。
3201字
38
明都知监太监洪保奉旨下西洋
洪保,明都知监太监,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主要领导成员。字志道,白族,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生于庚戌年(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二十五日戌时。祖父洪长莲,祖母杨氏。父洪赐,母何氏。有一弟名接,有二侄子荣、子诚,有二从孙金刚、福安。洪保一生至少八次出使西洋,分别为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年(1412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德五年(1430年)4次,后两次随郑和同行。
洪武十五年,傅友德、蓝玉、沐英所率明朝大军平定云南,洪保以龆年被虏,阉至宫。建文元年,洪保始从侍于燕王朱棣。燕王爱其聪敏慎密,令其常随左右。永乐元年,洪保被授内承运库副使,并蒙成祖朱棣赐名。以副使身份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奉诏出使西洋诸国,抚谕远人。永乐三年,洪保第一次出使西洋诸国回京。次年,统领官军铁骑,从陆路出使西域临藏、管觉、必力工瓦、拉撒、乌斯藏等国。永乐十年十二月,受命出使暹罗,赐国王币及文绮、罗帛。十九年十月,三宝太监郑和六次下西洋时,洪保等受命护送各番国使臣回还,所用赏赐诸物,敕令郑和等依例交付。永乐二十年八月(1422年),五十三岁的都知监太监洪保等奉使西洋还京。
宣德五年,洪保奏请南京金川门外路东、西有空闲菜地二处,拨与静海寺、天妃宫常住僧、道栽种。五月四日后至九月七日前,洪保由都知监右少监升任本监太监。宣德六年正月,刊立通番事迹碑于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十一月,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于长乐南山寺。十二月九日,洪保以正使身份随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船队从五虎门出洋,由占城至爪哇,过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及柯枝、古里,直抵西域忽鲁谟斯、阿丹等国。宣德八年七月,洪保随郑和下西洋船队返京。并于次年在京师南郊建业乡祖堂寺之左购地预建墓葬,捐舍宝钞五百千贯,修造祖堂寺轮藏一座,又建东峰庵一所,度僧十二人。十月,洪保邀行人刻立寿藏铭。
正统六年七月,洪保最后一次奉使西洋,次年五月,在返回途中遇海风,作念佛号脱险。归后赐建宁海寺。卒后葬祖堂山南麓谷里街道东善桥社区寺脚村。其墓葬因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的扩建工程而发现,于2010年6月18日至7月28日期间发掘。墓为竖穴土坑砖室墓,距古幽栖寺遗址东南约百米,距离中华门约15公里。墓葬东依天盘岭(今称阳山),俯临乌山凹水库。坐辬为东经118°44′35.62″,北纬31°53′15.79″,海拔高程97米,墓门朝西南,方向220°为南京地区常见的前后室结构的明代大型墓葬。墓前呈现坟寺遗存,
墓葬中发现了寿藏铭、玉环、水晶串饰以及铅锡明器等遗物,并出土了一批寺庙建筑遗物,其中一号探沟出土有灰陶鸱吻、筒瓦和滴水,二号探沟出土有砖雕、瓦当等,以及灰陶鸱心力。我公桓桓,合为首功。风颿海舶,远迩必通。所至披靡,孰有不从。群星共北,众流趋东。维公之力,博望寔同。牛首之下,祖堂其友。水秀山明,鬼神呵守。万古千秋,吻,浮雕云纹和兽须。在出土的寿藏铭中,不仅记载了洪保的生平事迹,还展现出与郑和藏斯不朽!
下西洋相关的部分资料,是郑和下西洋史料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宣德九年岁次甲寅孟冬六日立,四明胡彦訚镌。
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
2118赐同进士出身、修职郎、行人司行人、广右周凤撰 征仕郎、中书舍人、姑苏姜孟圭篆额 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士、吴门殷冔书丹
寿藏铭者,太监洪公存日而作也。公名保,字志道,乃自叹曰:?人生在世,如驹过隙, 与其身后之有为,孰若生前之早计也??于是,臵地一所于京南建业乡牛首山之原、祖堂 禅寺之左,鸠工砌圹,上下周完,命前进士殷君冔述状请铭于余。余固辞弗获。
按状,公世居云南大理之太和。祖讳长莲,娶杨氏。考讳赐,妣何氏。公生俊伟,以 龆年来京师。洪武己卯,从侍飞龙于潜邸。爱其聪敏慎密,俾常随左右。永乐纪元,授内 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 番国,抚谕远人。永乐丙戌,复统领官军铁骑,陆行使西域临藏、管觉、必力工瓦、拉撒、 乌斯藏等国。至宣德庚戌,升本监太监,充正使使海外。航海七度西洋,由占城至爪哇, 过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及柯枝、古里,直抵西域之忽鲁谟斯、阿丹等国。及闻海外 有国曰天方,在数万余里,中国之人古未尝到,公返旆中途,乃遣军校谕之。至则远人骇 其猝至,以亲属随公奉□□效贡。公所至诸国,莫不鼓舞感动。公为人外柔内刚,恬静寡 欲,尤能宣布恩命,以德威肃清海道,镇伏诸番。虽国王酋长、雕题枿服之人,闻公之来, 莫不归拜麾下,以麒麟、狮、象,与夫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奇宝同贡天朝,稽颡 称臣焉。
公生于庚戌十月二十五日戌时。弟一人,曰接。侄二人,长曰子荣,次曰子诚。从孙 二人,金刚、福安。吁!公春秋六十有五,康强无恙,尚能乘槎泛海,竭忠报效。所得恩 赐内帑财物,不专己用,捐舍宝钞五百千贯,修造祖堂寺轮藏一座,又建东峰庵一所,度 剃十二僧。好善不倦,奉使公勤,知其有国,而不知其有身。预为此圹者,使住世弟、男 知所奉祀焉,遂铭曰:
猗欤皇明,统御万国。服之以威,怀之以德。极地穷天,罔不臣妾。寔维奉宣,殚厥
39
字 航海家郑和赐葬牛首山
郑和 (1371 ~1433年),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原名马三宝,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队于1253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征服了当地各民族,并于1276年设臵云南行省,派郑和的先世——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统治云南。由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治理云南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咸阳王?。郑和的曾祖父拜颜的父亲(高祖)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第五子的长子。后来,郑和的祖父从母姓,改姓马。另据,《郑和家谱》中的?马公墓志铬?,系永乐三年(1405年),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所撰写。铭文从郑和曾祖拜颜始叙其世系,祖父、父亲姓?马?,名哈只,其父马哈只有子二人,长文铭,次郑和,另有姊妹四人。关于郑和,家谱中说他?本姓马,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姓?。家谱还说他?以兄文铭之子立嫡,名赐?,说明了郑和作为太监而有后裔的渊源。家谱以郑和为一切祖,赐即二世祖。郑和后裔有两大支系,一个支系的后裔在江苏南京,另一个支系的后裔在云南,还有一个分支在泰国清迈。泰国支系是清朝末年,郑和第十五世孙郑崇林离开云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国清迈,现有后裔三十多人,郑崇林主持兴建了清迈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门楣上那块用纯金锻造的牌匾也是从云南用马帮驮来的。南京郑和后裔的命名顺序?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臹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率领庞大的航海船队,郑和分别于永乐三年(1405年6月)、永年五年(1407年9月)、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十年(1413年)、永乐十四年(1417年12月)、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宣德五年(1430年)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辫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
40
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据史记载,宝船最长的有四十四丈(一百米以上),宽十八丈,载重量为千吨以上。最大的宝船上,装有九桅十二帆。平均每船载水手、军士等五百人。这样巨型木船,在世界造船史上罕见。据亲自者记载:?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象这样组大的船在郑和船队中有六十二艘之多,其它象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的中等船只还不算在内。整个船队人员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其中除了水手、舵工和军卒外,还有一些专业人员如负责罗盘针的火长,有司舵的碇(音定)手,有修理弓箭等武器的军匠,有臸造修理木铁工具的各种工匠,还有懂外语负责翻译饿?通事?,其中就有写《嬴崖胜览》的马欢,写《星槎胜览》的弗信和写《西洋番国志》的巩珍。除马欢是浙江会籍人外,弗信是江苏昆山人,巩珍是南京人。另外还有医生、厨司务、书算人员等,都各有分工。据记载,船队中仅医生就有一百八十四名之多。同时还聘请了一些外国领航人员,称他们为?番火长?。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臺序,发展了海外贸易,传播了中华文明,中国人移居南洋并促进南洋开发自此开始。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江宁县谷里乡周昉村附近的?回回山?下,当地群众称它为?马回回墓?。坟墓两翼有石砌成坟圹,半径约为200米,东西间距约百米,从坟圹的广袤上即可窥见郑墓的规臸。原来距郑墓约50米处有一巨型碑座,这可以说是郑墓仅存的地面遗物,可以1982年夏被人砸毁,198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李士厚先生及在宁郑和后裔中年岁较长者数十人,相约瞻仰了郑和墓,在现场察看中,各人都回忆了对郑和墓的印象,为以后重修郑和墓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郑和殁年葬地,史籍所载颇有出入,史学界也意见不一,歧见颇多。对于葬地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殁于南洋,即印度南部古里国,葬在爪哇三宝洞;一说殁于半道,葬于海上;也有人认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于1435年回到南京,同年在南京逝世,葬牛首山。西人伯希和《郑和下西洋考》一书说:?郑和墓在南京。?这是根据清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之说而来的。该志卷三称:?牛首山有郑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 根据郑氏家谱以及清《同治山江两县志》等文献记载,郑和卒后归葬于牛首山,并赐祭田万顷。郑和墓旁原有红豆树。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花木》载:?牛首山东北有郑太监坟,坟有红豆树一株。干叶俱碧绿,结实如红豆,故以为名?。陈作霖《金陵物产风上志》及《上元江宁乡土合志》均载:?牛首山郑太监坟,即郑和埋骨处也。植红豆树一株,干叶作碧绿色,结实如红豆,是数种者,予幼时犹及见之,今俱濯濯然矣。?由此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下部 - 南都天阙牛首山(定稿)掌故(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