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误信?小长老?牛首造寺千间
李煜(968—976),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他虔心礼佛,性柔宽恕,好生戒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并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李煜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后主佞佛成性后,便派了不少坐探潜入金陵,甚至化装成僧侣迷惑后主,暗地里进行间谍活动,作为他日攻打南唐的内应。并派一法号 ? 小长老?的年轻僧人混迹南唐,据陆游和马令的《南唐书》的记载,?开宝初,有北僧(淮北僧),号小长老者,自言募化而至?。
?小长老?原名江正,字元叔,他先是受命投奔到当时香火兴旺的名刹清凉寺中,拜德高望重的法眼禅师为师,假装苦练修行。李煜每次召禅师入宫讲经,他都以弟子的身份随行,借机刺探虚实。法眼禅师圆寂后,他设法夺得了清凉寺住持之位。后小长老对南唐的高级官员和社会名人大量地送礼,?多持珍宝怪物,赂贵要为奥助?买通权臣,接近李煜。朝夕与之谈论天宫地狱因果业报之说,李煜闻之大喜,深感相见恨晚,誉小长老为?一佛出世?。
在小长老的鼓动之下,李煜令国内崇修佛寺,宫内广署僧尼精舍,大量召集徒众。并耗费巨资在牛首山上(一说在祖堂山幽栖寺)广造佛寺千余间,广聚僧徒、聚众千人,每天设斋供食,享用不尽者,次日再具,称之为?折倒?。?折倒?是一种不祥之语,暗寓南唐朝廷的覆灭,小长老故造此语以动摇人心。李煜在退朝之后,即换上僧服袈裟,诵读经书,虔敬至极,并对小长老深信膜拜。更有野史称,李煜曾放下手中繁忙的公务,亲自替小长老削如厕用得竹简,完成后还要在脸上摩挲一下,看是否光滑。
据放翁记载,李煜当时大肆扩招比丘、比丘尼,大量拨款修建寺庙,尽是皇城中便有十多座佛寺。更令人称奇的是,若有道士转为比丘者,每人赏金二两,以此鼓励全民皆僧。因李煜信佛,于是百官士庶群起而效之。当时不仅宫中建造了多做寺院,都城内亦寺宇广布,《十国春秋》卷二十五《汪焕传》载:?当时都城建塔创寺几满,广出金钱,募民为僧,所供养逾万人,悉取于县官,不计耗竭。?时南唐后主李煜,醉心于烧香礼佛中,战备松懈,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此时的小长老一方面迷惑李煜荒废朝政,另一方面则大量消耗南唐财力,使其国库空虚,难以抵抗大宋的军队。而小长老虽然伪装成沙门,却一
26
直穿金戴银,个人的生活则极有情调。有一次,李煜看到这位?天使?穿着极其昂贵的红罗绡金法衣,忍不住发问说:?佛家讲究的是苦修,古来罗汉修行时,都刻意粗茶淡饭来磨炼心臹,以去除尘世的分别心,法师你现在穿得如此富贵奢侈,是不是和戒律抵触呢??小长老却诡辩道:?陛下不读《严华经》,安知佛富贵??以此搪塞。
令李煜始料未及的是,他在牛首山建造的佛寺后来却变成了宋军攻打南唐的兵营了。当宋军渡江之后,就是以这千间寺宇为营署,安营扎寨,对南唐朝廷形成了合围。这时,李煜召来小长老求助,小长老却吹嘘说:?北兵虽强,岂能当我佛力??说罢用手对着宋军一挥。碰巧的是,宋军当时久攻不下,便稍稍后退了一点,以准备下一次进攻。可李煜却以为宋军的后退是?小长老?的佛法所致,大为高兴,重重赏赐了?小长老?。之后,宋军发起了更大声势的进攻,惶急的后主再召?小长老?来退敌兵。不久,围城宋军石矢俱下,仓皇之中李煜又召小长老来问,小长老则称病不起,后主这才幡然醒悟,可已为时晚。李煜悟其奸,这才将他杀了。
当时,在长江采石矶旁还有一个僧人,他沉默寡言,不与任何人来往,李煜很看重他,直到宋师渡江,人们才知道他也是宋军奸细。原来小长老入南唐不久,有一个人逃到大宋去了,这人名叫樊若水(一说?樊若冰?),此人在南唐科场数考不举,便心生怨恨,只身漂泊到金陵西南的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附近)。樊若水初到采石矶由于无依无靠,便栖身佛寺寄食,逐渐与北宋派到寺内的坐探小长老结识,二人狼狈为奸,樊若水借垂钓之名,行侦察之实。他将大团丝绳,一端系于矶上石塔,一端藏在篷船舱内,乘蒙胧月色穿梭两岸,按照固定方位,反复探测江面宽窄和水流缓急,直到获取精确数据,绘臸成图。然后,他带着小长老的密信,逃到汴梁伏阙上疏,向赵匡胤献策造浮桥,越天堑攻打南唐之策,赵匡胤大喜,为他命名?樊知古?,因他搜集南唐军事机密和掩护北宋谍报人员的潜伏活动。因此不敢渡江回故里探亲,生怕南唐地方官吏缉拿治罪。于是,他又上书赵匡胤,请求与家人团聚。因李煜惧怕赵匡胤淫威,迫于无奈,他只好忍辱含愤,将奸细家属奉为上宾,后派遣特使携带礼品专程护送。公元974 年,樊若水成功为宋造浮桥济师。北宋?第一良将? 曹彬率领宋军长驱渡江,公元975年,金陵城破,南唐不再。为了全城百姓免遭战争之苦,李煜请降。于978年?乞巧节?,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
1979字
兵部郎中刁衍卒葬牛首山
大中祥符六年(1013),兵部郎中刁衍卒,葬牛首山。
刁衍(945——1013),?衍?一作?街?。北宋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字元宾。父刁彦能,为南唐昭信节度使。刁氏祖籍河南上蔡,五代时为避中原战乱迁居皖南宣城,至刁彦能家贫投身军伍,在吴镇海军节度使王茂章帐下当差,因徙升州(今南京)。南唐代吴后,积功为昭武军节度使,被赐田京口,遂定京口为家,子孙占籍丹徙。
刁衍初为南唐秘书郎、集贤校理,以文翰见知。南唐时,以文翰入侍后主李煜,擢直清辉殿,阅中外章奏,甚受宠信。金陵平,刁衍从李煜归宋、授太常寺太祝。曾向太宗上《谏刑书》,历大理寺丞、通判湖州等。
太平兴国初年,因撰写圣德颂,诏复本官,出知睦州祠卢县。太平兴国七年(982),上谏刑书,再迁大理寺丞。后授殿中丞、通判湖州。迁国子博士,以无过得知光州,改任虞部员外郎。转运使奏其政绩,诏加褒奖,徙知泸州。真宗即位,迁比部员外郎。因献所著《本说》十卷、得以本官充秘阁校理、出知颖州。人为驾部员外郎、改直秘阁,充崇文院检讨,预修《册府元龟》,加主客郎中。求领外任,得知湖州,转刑部郎中。岁满,复预编臸《册府元龟》。大中祥府留念,书成,授兵部郎中秘阁崇文院检讨,淳淡夷粹,恬于仕进。刁衍喜鼓琴围棋,亦善诗,诗作被编入《西昆酬唱集》。
一日入朝,忽得中风,真宗遣使驰赐金丹,已不救,卒年六十九。刁衍初侍南唐,权势甚盛,家世殷富,生活极为奢靡。真宗、仁宗两朝时,子孙相继登科,且?家富于财?,成为京口望族,士大夫多推重之。据王安石撰《虞部郎中刁衍君墓志铭》,刁衍?墓在江宁牛首山之北?。
672字
27
山。
王安石牛首葬父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宝元二年(1039)二月,其父江宁通判王益卒,葬于牛首王益,字损之,改字舜良,抚州临川(今江西林川)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22岁的王益榜中进士,初任建安主簿。上任之初,当地士申欺他年轻官小,拒不纳粮纳税,他立即刑之以法,树立了威信。之后历任临江军通判、新涞县知县、庐陵县知县、韶州知府等。王益政绩斐然,督查赋税、严明刑法、兴修地方设施,使其辖地民风淳朴、社会安定,多被百姓所称赞。在蜀期间,他兴修学校,崇师敬儒,颇有政绩,又与名士梅挚相互唱和、吟诗作赋,文名甚盛,远近称颂。
天圣八年,王益升任殿中丞、韶州知府。王益在韶三年,于修衙之外,对地方设施建设,尤为致力。修道路、营驿站、设仓库、建桥梁、凡民生所需,他皆依序而施,使其地风俗大变,社会安定,地方父老皆称:?自朝廷臵州以来,未有贤于公者。?
王益离任后,韶州父老子弟仍念念不忘其仁政,为之立?王令公祠堂?,以纪念其惠民之德。景?四年(1037)四月,王益调任江宁府通判、尚书都官员外郎,宝元元年(1038)随父王益迁居江宁(王益时任江宁通判)。王家从此定居金陵。宝元三年父病死于任上,享年四十六岁,王安石时年十九岁。王安石葬父后,于山下结庐守孝,遂以江宁为第二故乡,经历布衣素食生活。守臸3年后,王安石进京应试,以第四名中进士,入仕途。以后的数十年间,只要人在金陵必于清明到牛首山祭扫。也许正因如此,他便与江宁牛首山有了不解之缘,如他的《金陵怀古四首》中的?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牛首山又名天阙山);即指其父的墓葬地所在。
王益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死后确切的墓葬地为江宁牛首山(包括今南京将军山),墓中留有?母谢氏永安县太君?,?三女适延平张奎?,?四月十日安石以×友故来?等字样。王安石邀曾巩为其书写墓志铭。后出土的墓志铭文字,印证了《曾巩文集》中《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的记载。仁宗皇祐四年(一零五二),三十二岁的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为父亲王益及长兄王安仁扫墓时,感于父兄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经历,曾写下《壬辰寒食》一诗:?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抒发自己省墓时的心情。
附曾巩所撰的王益墓志铭: 【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
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公讳益,字舜良。曾祖讳某,不仕。祖讳某,以子故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考讳某,以公故,即其家拜卫尉寺丞。公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而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乾没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部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领新淦县,县以治闻。去,改大理寺丞,知庐陵县。又改殿中丞,知新繁县。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岭以南素习于夷,无男女之别。日浸月滋,为吏者师耳目,谓俗止如此,凡奸事虽得,有可已者,皆不究。公曰:?夫所谓因其俗者,岂谓是邪??居郡,求奸事最急,苟有萌孽,一切摘发穷治之。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卫尉府君忧,服除,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二千石常以事倚公,公亦为之尽。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六。母谢氏,封永安县君。娶徐氏,又娶吴氏,封长寿县君。子男七人,曰安仁,曰安道,曰安石,曰安国,曰安世,曰安礼,曰安上。女一人嫁张氏,处者二人。安石今为大理评事,知鄞县,庆历七年十一月上书乞告葬公,明年某月诏曰?可?,遂以某月某日与其昆弟奉公之丧,葬江宁府之某县某处。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则家行最笃已,先人尝从公游,其言亦然。而吾又与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详。其将葬也,使者以安石之述与书来请铭,遂为之铭其尤可哀者。铭曰:公堂有母,老不觉衰。公庭有子,仁孝而才。世所
28
可喜,公两弃之。莫不皆死,公有余悲。
2005字
牛首山辟支佛塔建于北宋
在南朝时,许多帝王崇信佛教,大兴寺院。牛首山幽雅宁静,环境优美,是佛教徒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在牛首山西峰下有一岩洞,相传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有一圣僧在此修行入定,证辟支佛果位,(后人不懂佛学者,讹传为成仙),故此洞名为?辟支佛洞?。据《佛法金汤编》载:?南朝宋明帝,帝讳彧。字休。……帝尝问志公(济公和尚)云。牛首山有何神圣。志曰。文殊领一万菩萨。夏居五台。冬居牛首。又辟支佛入定于此。由是称其寺曰佛窟(辟支佛塔记)。帝造丈八金像。旦常蔬食。日诵般若。感得舍利。造弘普寺。?
《景定建康志》也载传,刘宋大明年间,移南郊坛于牛首山东峰,当时曾负责其事的官员带着百余人往游牛首山西峰石窟,看见一高僧趺坐于此。这名官员上前询问,但转眼间高僧却踪迹全无,仅留下锡杖、香炉、瓶盂而已。故宋代在此建有辟支佛塔,把辟支趺坐之石窟称作为辟支佛洞,又称佛窟洞。洞有缝透亮,比文殊洞大。
《建康实录》卷七云:?(牛头)山西峰中有石窟,不测深浅。古老相传云辟支佛处所。梁武帝于窟穴下臵寺,名曰仙窟寺。窟有一石钵盂,莫知所由来,形状甚古。唐神龙初,郑克俊取将入长安,及开善寺志公屐也。?
《新纂续藏经》载:唐代宗四年于大明宫建道场。感佛光现。宰相裴冕表贺。五年加不空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九年帝梦建康牛首山辟支佛来见。来太子詹事古侁即山中建七级浮图。
诸多史料均记载了牛首山有辟支佛出现的案例。辟支佛,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又称为独觉佛。在佛藏经典中指明,菩提有三种分类,一种是从听闻而得,一种是从思维而得,一种是从修证而得。声闻由于是从声而得故不能称佛,辟支佛从思维得到一少部份的觉悟所以称辟支佛,而佛不是靠闻思获得,是靠修证获得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佛。辟支佛的特点是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臹慧独自悟道,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大乘佛教认为,辟支佛是缘觉乘的最高果位,但并不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在牛首山,就有这样一位圣僧证得辟支佛果位。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辟支佛,后代便为之建塔留念。?皇祐二年?于西峰的南麓建造一座五层高的方形辟支佛塔,后代称为?宋塔?。
南唐后主时期,改牛首山佛窟寺名为弘觉寺。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改称崇教寺;皇祐二年(1050),为北宋立朝90年期,经济得以提高,历史资料表明,这一时期正值北宋建
29
塔的高峰期。崇教寺僧德铨同郡人高怀义等人,即建辟支禅塔于原佛窟寺处。据《金陵梵刹志》录普庄所撰《牛首山崇教寺辟支佛塔纪略》,天圣年间(1023-1032),僧德铨欲在牛首山顶建造砖塔未果。后高怀义等信众共襄是举,在辟支洞前按图定址,下葬舍利,上建砖塔,总高四丈五尺,塔中安臵辟支佛夹苎像一躯,?粹容俨若,宝塔高妙,瞻者罔不发菩提心?。工程始于皇祐二年三月,讫于八月。辟支塔位于牛首山弘觉寺塔西南麓双峰间、毗卢殿后辟支岩上,旧传塔为?藏辟支佛舍利处也,颇现光怪?。此说明代已为人怀疑,王世贞即认塔中所藏?殆是菩萨或高僧舍利耳?。
淳祐四年 (1244),重修僧德铨所建辟支塔。辟支塔年久将倒,三际禅师得常侍何公等人金钱布施,再修此塔。历三旬完工。此塔至民国时期尚存,五级,除第一层南面开门外,其他各级均无门窗。民国二十三年(1943)、二十四年,朱偰曾两次游览牛首山,所作《游牛首山记》云:?塔作方形,高凡五层,门左右嵌以壁碑,左题?圣宋江宁府江宁县牛首山崇教寺辟支佛塔记?,系宋皇祐二年长干(寺)圆照大师普庄所记。右嵌二碑,一为淳祐年号,一系明嘉靖时碑。塔后为辟支洞,石龛天成,古树掩映,幽寂绝俗。?又据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三记载:?牛首山辟支佛洞前方塔上,有宋如愚居士《满庭芳》词一小碣。又一碣,乃皇祐二年记,不著撰人。?1958年,因开采牛首山铁矿,为防止塔被爆破采掘时振倒,遂将其拆除。本来计划移建他处,后因故未能实现。在拆塔时,曾发现一石函,内藏檀香木盒、晶体小葫芦、金丝、宋人墨迹等文物。
1635字
岳飞大战金兵于牛首山
公元1127年,汴京陷于金兵之手,徽钦二帝当了俘虏,史称?靖康之难?,宋朝江山只剩下江南半壁,高宗即位,史称南宋。这时江宁府改称建康府,处于宋金交战的前哨。1129年,金兵强渡江淮南侵,宋高宗逃往临安(今杭州),建康留守杜充,在金兀术攻打建康时叛变投金,建康失陷。建炎三年秋,金兀术率金兵南下,岳飞等将领经苦战后,率部转战到茅山地区和宜兴,广德一带,等待战机,以收复建康(今南京)。当时杜充手下的十几万军队多数逃散,只有岳飞等少数中下级将领率部坚持战斗。当金兵经广德直趋临安时,埋伏在途中的岳飞部队乘金兵不备,突然袭击,把金兵拦腰截断,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这年年底,岳飞在广德附近连续与金兵大战,六战六捷,军威大震。
建炎三年(1130年)3月,由于江南人民的普辫抵抗,金兵活捉宋高宗和占领全中国的计划失败,被迫带着劫掠来的大量金银财物,从杭州北撤,经建康渡江往北返,途径镇江,10万金兵先后被宋名将韩世忠、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堵截于黄天荡(今南京东郊龙潭镇附近)达48天。与此同时,位于镇江地区的岳飞部队,因奉?诏令就复建康?,遂率师进驻宜兴。稍事休整后,由岳飞亲自率领,由宜兴出发,从建康府东南入境,开始了金陵抗击金兵,收复建康府的战役。金兵退抵建康后,在钟山、雨花台两处扎下营寨,修建城垒,造成贮备长期驻扎建康的假象,暗中却把加紧把掳掠来的大批居民、财物聚集到江边贮备被窜,运输船只绵延不断。1130年阴历4月,金兵在建康城里放起一把大火,全城几乎化为灰烬,居民留存者不足十分之一。金兵还把掳掠来的人民和财物运往江北的六合。岳飞等闻讯赶来,在今下关靖安镇大败金兵。但是,金兀术并不甘心失败,就从靖安镇起一直往南郊扎营,岳飞得知军情,联络了邵青和钱需带领的两支义军,率部在建康城南月三十里的清水亭(在今江宁殷巷)与金兵交战,结果金兵惨败,横尸十五里。清水亭之战的具体过程,史籍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从战果来看,此役实堪称岳家军屯驻宜兴以来和收复建康过程中所少有的一次大战和硬战。据《江苏省江宁县地名录》,岳飞大败金兵的清水亭在原殷巷铺岗村亭子口自然村。清代建有清水亭庙,村在通向此庙的路口边,故名。
金兵失败后,企图在扼建康之咽喉的牛头山(今江宁县牛首山)与宋军决一死战。?岳家军?在岳飞带领下,西入牛首山设营扎寨。岳飞派遣100多名身穿黑衣的狙击手,趁夜色混入金营偷袭骚扰,混入金兵营中,骚扰驻敌,金兵大惊,混乱中自相残杀,争相逃命。然后岳非又派骑兵等待在营寨外面,活捉了大批出逃的金兵,金兀术无奈率兵与岳家军开
30
战,却遇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头块冰雹般地落下,金兵乱作一团。金兀术发觉中了岳飞的计,赶忙指挥骑兵后撤,强占山下一带村庄,以包围牛首山。北方金骑兵在平原上很威风,在江南山地却无力施展,加上岳家军深得人心,河沟港汊里埋伏的庄稼人,山庙里上百个武和尚都来助战,用钉耙、锄头拦截金兵,金兵无奈,只好夺路往江边逃命,船夫们又把船撑到江心,拿篙子把船撬翻,一个个金兵落水而亡。剩余金兵只好拔寨向江边的龙湾(今下关附近)逃窜。岳家军趁胜追击,又给金兵以致命打击。这两次战斗,共击毙金兵3000多人,其中包括大小将领170多人,缴获马甲200多副,弓箭、刀旗、金鼓等3500多件。金兀术率溃散金兵退至江北,沦陷半年的建康城得以收复,送到杭州交给了宋高宗。金兀术逃往淮西,建康城被岳家军收复。这几仗之后,使金兵心惊胆颤,丧魂失魄,在以后的150年内再也没敢渡过长江。岳飞收复建康后,稳定了南宋偏安江南的政局。牛首山之役,是金兵入侵江南地区以来,受到的最为惨重的一次打击。从此,岳家军威名远扬,金兵闻风丧胆。岳飞对于牛首山一战甚为得意,曾于建炎四年在《宜兴张氏桃溪园厅壁记》中写道:?总发从军,大小二百余战,虽不及远涉遐荒,亦是饶闻事之万一。金又掷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他时过此,勒攻金石,岂不快哉!?在今南郊牛首山及韩府山的山脊处,还保存有当年岳飞垒起自铁心桥东500米处秦淮河边的韩府山,至牛首山主峰断续残存4200余米石垒,蜿蜒起伏,高低起落。有的地段人工痕迹明显,有些地段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袭,已散乱倒塌。至今牛首山半山处和韩府山山坳处各有一道石垒墙,即是当年岳飞大金兀术时留下的故垒,而牛首山的山洞也是当年岳飞藏兵的地方。又谷里周村还有大世凹自然村,相传亦因岳飞大败金兵时屯兵于此山凹间,因名?大师凹?,后?师?讹为?世?。?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即出自与岳飞多次交战的金兵首领金兀术之口。岳飞自此成为南宋杰出的抗金名将和民族英雄,为保卫和收复建康(今南京)立下了赫赫功劳。而岳飞也在牛首山写下了千古名词《满江红》。
1930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下部 - 南都天阙牛首山(定稿)掌故(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