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明确传法,但五祖弘忍却告戒慧能必须躲避?烦恼未断者?的加害,并令其?速速离开此地,在我死之前,不能说明你是我的衣钵传人,不能弘扬你的法。?为了防人伤害慧能,五祖令慧能连夜逃走,并秘密送他到九江渡口。而后来神秀座下的弟子们,觉得慧能抢了衣钵,于是瞒着神秀连夜追杀慧能。在逃难期间,六祖慧能曾途经牛首山躲避,遁入牛首山宏觉寺。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慧能听说神秀的人已上山索命,便从舍身崖纵身跳下,连夜逃走,后人即把南京牛首山慧能跳崖的地方称之为?舍身崖?。慧能从牛首山跳崖逃生后,在广东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后在广州法性寺剃发、受戒,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说法三十余年,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慧能的言行后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
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逐渐成为禅宗的正统,故一般称慧能为六祖大师。自六祖后,禅宗唯传心印,不传衣钵,法脉流传至今不断,禅宗后分五宗,分别为?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和沩仰宗?,虽分五宗,确同一心印,法脉相承,灯灯相续。传说牛首山曾是慧能修行过的地方,神秀派人追到这里,慧能被迫从兜率崖跳崖逃命。兜率崖在牛首山东峰之阳,又名舍身台(一说兜率崖与舍身台相邻)。后人为了纪念慧能,曾在牛首山东峰观音阁旁建有铁板道人塔。明宣德年间,郑和曾出资在此绝壁上建兜率殿。后因火灾被毁,僧人续宽又重修此殿。今兜率崖及附近地貌环境已大不变,但民国时期各遗迹尚存。
1699字
16
代宗李豫感梦建唐塔
牛首山唐塔又叫弘觉寺塔,位于中华门外牛首山东峰南坡,为原弘觉寺附属建筑物,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砖塔。相传唐代宗李豫梦感辟支佛要他 ?修峰顶七级浮屠?,否则统治江山不利。醒后李豫勒太子詹事古侁,建七级浮图。塔建于唐大历九年(774),后毁于战火。明正统年间(1436-1449),又重建牛首山弘觉寺塔,至嘉靖年间再次重修。弘觉寺塔因寺而得名,因始于唐代,故也称?唐塔?。
代宗李豫为肃宗长子,公元762年继位,代宗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八年动荡,元气大伤,百事待举、人口流失、土地荒芜,天灾人祸,饥荒瘟疫,河南都畿一带满目疮痍、人烟断绝,人吃人的惨剧时有发生。两京失守后,为了平定叛乱,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边兵不得不相继东调,导致西北边防削弱,吐蕃、党项等乘机屡屡内扰。昔日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帝国时代一去无回。平叛战争还没有结束,浙东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就爆发了袁晁起义,江南一带纷纷反叛,更让唐王朝狼狈不堪。至大历九年,厄难尤甚。这一年,不仅徐州兵乱,而且李豫钟爱的第二子昭靖太子李逸、第四子睦王李述以及华阳公主也相继死去。因代宗笃信佛教,故常常日诵念《仁王经》自勉,但是动荡和磨难不仅抵消了他的治国热情,也使得代宗的锐气一蹶难振。内忧外患之下,代宗惶惑不安,(《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史载:代宗大历四年,帝于大明宫建道场,感佛光现。诸王公主、近侍诸臣,并睹光相,自子夜至鸡鸣。宰相裴冕上表称贺。大历九年,帝梦建康牛首山,辟支佛来见,敕谏于山顶建七级浮图。以此消减国难,救生灵于水火,令百姓免遭涂炭。醒后,代宗立即舎令太子修建弘觉寺塔。
弘觉寺塔修好后的第五年,代宗病重,崩于长安宫紫宸内殿。该塔后毁于战火。代宗于大历九年?感梦?建塔,史籍虽未载明详细原因,但既然代宗敕修的七层佛塔在牛首山东、西峰顶,那么有可能当时所修者为双塔。由于历经兵焚,牛首山弘觉寺屡建屡毁,现寺毁塔存。
今天我们见到的牛首山东峰南坡弘觉寺塔并非当年李豫所建,现塔身为明代正统年间所建。塔基选定在岩石上,十分坚固。下部已有10多米埋人土中,为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砖塔。海拔辬高180.50米。是南京现存最雄伟的砖臸仿木结构楼阁式古塔,登临塔上,南郊风光一鉴无余。数百年来,弘觉寺塔的主体未见倾斜。从底层地平到塔顶复盆高为36.65米,加上塔刹总高约45米。塔的外壁转角有倚柱,它是由特臸的子母砖固定在转
角墙体内。各层的拱门四实四虚,为壹门形式,用面砖嵌在拱门的表面,磨缝拼臸。塔身用青砖砌筑,灰缝用石灰加糯米汁,十分坚硬。塔内壁为方形空筒。塔七级八面,每面正中为拱形壶门,四隐四现。每门顶两侧各有小窗一扇,造型典雅,风格古朴。塔顶铁刹和各层腰檐已毁坏,但塔身仍较完好,塔门侧原有碑,刻崇祯年号。弘觉寺塔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楼阁式砖木塔,弘觉寺塔在建筑构造上和古代南京大报恩寺塔、苏州双塔和杭州雷峰塔很相似,都是外八角、内四方的楼阁式塔。方形塔在宋代以后便很少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塔的外形几乎全是采用外八角。?之所以没有建成方形,是为了解决每个层面应力集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建起高塔。?这种外八角、内四方、隔层错角的空筒式结构塔,在苏南古塔中较为流行,如宋代建造的苏州罗汉院双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的扬州文峰塔、重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的金坛县龙山宝塔等等都是这种结构。这种塔臸克服了早期空筒式结构的弱点,外壁开门,隔层错开,避免了从上到下在门或窗外的纵向开裂和破坏。
1950年代至1990年代,南京市文物部门在对弘觉寺塔进行调查维修的过程中,在塔内共发现了70余条清明时期游人的题记。这些题记都是用刀或瓷片在门券洞壁的石灰粉刷曾上刻划的,分布在3-7层,年代从明正德五年(1510)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最多为明嘉靖、万历与清康熙年间,说明这段时间弘觉寺香火旺盛,游人最多。同时也表明,弘觉寺塔重修或重建是在明正德五年前,最后遭破坏是在清乾隆年间。清中期塔遭雷击,大火从塔顶烧到底层,塔内的各层楼板、塔心木、塔外围的平座栏杆、腰檐、内外斗拱。底层附阶所有木结构部分都被烧毁,但砖石结构的塔身依然保存完整。
1956年,弘觉寺塔附近祖堂山精神病院的数位病人在塔内蹦跳,感觉塔底有回声空响,于是七手八脚地挪移了铺地砖,竟然发现了塔基底部的地宫,文物部门闻讯后赶赴现场进行了清理,在塔基地宫内发现了明代鎏金喇嘛塔一座及金卧佛、青瓷罐等文物。鎏金喇嘛塔高32.7厘米,宽19.2厘米,外形与北京的白塔如出一辙,(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是佛教界著名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塔?,属于佛教密部宝塔,内装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鎏金喇嘛塔身圆形,设壶门佛龛四个,内有释迦和韦陀造像。塔刹饰十三天、宝盖、葫芦和宝珠,下有莲花和方形雕刻须弥座,整塔可从须弥座上取下。塔内须弥座上布臵有一组佛像,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整个鎏金塔安放在一个红色砂岩雕成的须弥山形基座上,正面凹下部位放银椁金棺,内有一躯铜铸镀金的释迦摩尼佛涅槃像,方形石座的四角各放一个青瓷罐,罐内
17
放有灵骨、舍利等物。与鎏金喇嘛塔同时发现的重要文物还有佛像二、玉瓶二、青花瓷罐四、龙泉窑大瓷罐一,其中龙泉窑大瓷罐内装有骨灰。
在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前夕,有人以明朝永宣年间七下西洋的郑和法名福善而认为施舍这批宝物的李福善就是郑和。地宫中龙泉窑大瓷罐内装有骨灰。在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前夕,有人以明朝永宣年间七下西洋的郑和法名福善而认为施舍这批宝物的李福善就是郑和,地宫中龙泉窑大瓷罐内盛装的骨灰即是郑和的遗骨。此论一出,舆论哗然。实际上,成化年间(1465-1487年)御用太监李童法名也叫李福善,且其活动年代与弘觉寺塔地宫所埋文物的时代吻合。所以李童更有可能是这批文物的施奉者。
1993年,南京市政府出资350万对弘觉寺塔进行了维修,江宁区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文保所对古塔进行管理和保护,使它重现了昔日风采。弘觉寺塔和摩崖石刻,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608字
刘禹锡为法融撰新塔记
太和三年(829),润州刺史、浙江西道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李德裕有感于法融旧塔比较简陋,?龛座未饰?,发愿为法融造新塔,乃出己月俸计二十万钱,召命上元县令如符造塔。历三月,牛头山法融大师新塔告成,?事严而工人尽艺,诚达而山神来护?。大文学家刘禹锡受邀撰写新塔记。
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因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代,又称刘中山,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贞观九年(793)进士,时年22岁。次年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他29岁入仕,历任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和州刺史等职。后与王叔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他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中唐?诗豪?之称。宝历二年(826)秋末,刘禹锡罢和州刺史,游金陵,写下了许多歌咏金陵山水胜迹的著名诗篇。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为了使法融新塔事传久远,李德裕命刘禹锡撰塔记以记其事。于是,刘禹锡作《牛头山第一祖法融大师新塔记》。塔记全文共六百余字,记载了以牛头山为中心的牛头宗传法世系以及造塔缘由和经过。
李德裕(787-850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同时又是武宗会昌禁佛的主持者。他曾于长庆二年至大和三年(822-829年)、太和八年至九年(834-835年)、开成元年至二年(836-837年)三刺润州(今镇江),前后长达10年左右,自述为?三守吴门?。1960年4月,为了配合北固山甘露寺铁塔的修复,考古人员对塔基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包括移藏上元(今南京)长干寺、禅众寺的舍利以及金棺、银椁等大批唐宋珍贵文物。其中,并出有两组李德裕亲笔题记的石刻。石刻提供了关于李德裕造塔及创建甘露寺的年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更有凿凿记载:?宰相李德裕镇浙西,创立甘露寺。?甘露寺的创建,倾注了李德裕的多年心血,体现他既重视佛教、又控臸佛教的双重矛盾。李德裕在润州十年,对于取缔私度僧尼,保护国家役赋对象,抑臸寺院经济的膨胀;打击妖僧滋事惑众,欺骗民众、聚敛钱财;铲除打着佛教等旗号的野庙、山房,维护社会治安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调整国家与佛教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8
李德裕主持的会昌禁佛,在全国共取消寺院四千余所,?收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为两税户?,此举为国家与佛教关系的平衡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当时也并不是取消一切佛寺及僧尼,而是实施保留少而精的政策。
而李德裕在润时期,更是十分敬重学者型高僧,并曾多方延请他们来讲学或住持。《唐语林》曾记有李德裕礼敬上元瓦官寺僧守亮事。表达了对高僧无比崇敬之意。后又与上元栖霞寺僧清源赞禀禅要,推契夙心,相交甚好。待李德裕调离润州,清源才返回栖霞寺。由此可见,李德裕在唐朝即有弘佛也有禁佛的历史,均系发生在同一人身上,很有传奇色彩。更需说明的是,多数研究者和介绍文章皆认为,李德裕所造法融新塔在牛首山,但据《牛头山法融传》记载,法融于显庆二年(657)闰正月二十七日葬于金陵鸡笼山,送葬僧众万有余人,盛况空前。其墓塔无论新旧,显然应该在鸡笼山,而非牛首山。
附:刘禹锡撰《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原文
初,摩阿迦叶受佛心印,得其人而传之,至师子比邱,凡二十五叶而达摩得焉。东来中华,华人奉之为第一祖。又三传至双峰信公,双峰广其道而歧之:一为东山宗,能、秀、寂其后也;一为牛头宗,严、持、威、鹤林、径山其后也。分慈氏之一支,为如来之别子。咸有祖称,粲然贯珠。
大师号法融,姓韦氏,延陵人。少为儒,博极群书,既而叹曰:?此仁义言耳,吾志求出世间法。?遂入句曲,依僧炅,改逢掖而缁之。徙居是山,宴坐石室。以慧力感通,故旱麓泉涌;以神功示现,故皓雪莲生。巨蛇摧伏,群鹿听法。贞观中,双峰过江,望牛头顿锡曰:「此山有道气,宜有得之者。」乃东,果与大师相遇。性合神契,至于无言,同跻臹地,密付真印。揭立江左,名闻九围。学徒百千,如水归海。由其门而为天人师者,皆脉分焉。显庆二年,报身示灭。道在后觉,神依故山。戒香不绝,龛座未饰。夫岂不思乎?盖神期冥数,必有所待。
大和三年,润州牧浙江西道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赵郡李公,在镇三闰,百为大备,尚理信古,儒元交修。始下令禁桑门贩佛以眩人者,而于真实相深达焉。尝谓大师像设,宜从本教,言自我启,因自我成。乃召主吏籍我月入,得缗钱二十万,俾秣陵令如符经营之。三月甲子,新塔成,事严而工人尽艺,诚达而山神来护。愿力既从,众心知归。撞钟告白,龙象大会。诸天声香之蕴,如见如闻。即相生敬,明幽同感。尚书欲传信于后远,命愚志之。夫上士解空而离相,中士着空而嫉有。不因相何以示觉?不因有何以悟无?彼达真谛而得中道者,当知为而不有,贤乎以不修为无也。 2032字
马祖大振牛头宗
高僧玄素(668年─752年),字?道清?,俗姓马,人称?马祖?、?马素?,也称鹤林素禅师,润州延陵人。如意元年(692),时马祖25岁,于江宁的长寿寺出家,受具足戒后,潜心钻研佛学,颇受世人尊崇。晚年入青山幽栖寺(即今江宁东山祖堂山),谒牛头宗臹威禅师,叩求禅法,终成一代大师,并大振牛头宗风。天宝十一年(752)十一月寂灭,年85岁,谥?大律禅师?。
牛头宗的传承先由四祖道信传法融,别出牛头一派。法融为牛头初祖,后延续五代,即臹岩、慧方、法持、臹威、慧忠,合称牛头六祖。?道本虚空,无心合道?,代表了早期的牛头禅──法融的禅学。牛头五祖臹威的门下,有被推为六祖的慧忠及马祖(鹤林玄素)。马祖弟子中,有径山法钦(714年─792年),牛头禅因这几位禅师而大盛起来。牛头宗的隆盛(约一世纪),是与中原的荷泽神会(688年─762年),江南的洪州道一(709年─788年),石头希迁(700年─790年)─曹溪南宗的兴盛相呼应的。牛头禅代表了江东传统的南宗,所以这也是两大南宗的错综发展。
在牛头宗的传承中,牛头二祖臹岩,武德四年(621)始到江宁(今南京),依山结草庵,为僧众百余人随机说法。后来,又往石头城病人坊,为病人说法。仪凤二年(677)正月去世。三祖慧方早年即?洞明经论?,后入牛头山,谒臹岩禅师?咨询秘要?,在山中习法不到十年,就受四方学众的参礼。万年,他立法持为传人后遂归茅山。天册二年(696)寂灭,寿67。牛头四祖法持,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蒙受其法要。后到牛头山参礼慧方禅师,被收为入室弟子,立为传人。弘忍去世之前,对弟子说:?后传吾法者,可十人耳,金陵法持即其一也。?故法持被认为是?两处禅宗、重代相袭?。等到法持将正法传给弟子臹威后,自己便出山住江宁延祚寺。长安二年九月去世,年68岁,遗令死后不得火化,?露骸松下,饲诸禽兽,令得饮血肉者发菩提心?。五祖臹威,俗姓陈,江宁牛头山附近人。20岁出家于幽岩寺。后从法持学习禅法,得其正法。万年,将护持法门的责任嘱托给弟子慧忠,自己出山,亦住延祚寺。开元十年二月去世,亦嘱咐以遗体饲林中的鸟兽,欲使禽兽通佛性,弟子依言奉行。六祖慧忠,润州上元人,神龙元年(705)23岁时出家,后到牛头山参见臹威,臹威一见,就说?山主来矣?,为之说顿悟无上法门。慧忠在山四十年,到天宝(742─756)初年,应请出山,住持庄严寺。大历四年(769)去世,年87岁,得其法弟子34人,各化一方。
19
传说中的牛头宗,虽六代相承,但真正有师承关系的,以慧方传法持开始。从法持到臹威,才逐渐兴起。到了臹威以下,自牛头慧忠、马祖(鹤林玄素)时,法门才大大的兴盛起来,成为与南宗、北宗并立的牛头宗。牛头宗自法融在贞观年间创宗开始,到大历中不见记载为止,在中国佛教史上存在130余年,前期只在牛头山附近地区传播,后期向皖南、浙江等地发展,并由天台传入日本。在牛头宗的传承之中,马祖则是为其中最为兴盛的开创者。马祖25岁出家,晚年入青山,参臹威禅师而受胜法。臹威寂灭于开元十年(722年),马祖离开牛头山。开元中(713年─741年),马祖应法密的礼请,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县),郡牧韦铣请住鹤林寺,法门极盛,别出鹤林一系。
马祖的禅风非常简默。《宋僧传》记载超岸亲近马祖的记载:?释超岸,丹阳人也。先遇鹤林素禅师,处众拱默而已?。《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也载:玄素?居常默默,无法可说?。赞为:?师无可说之法?;?道惟心通,不在言通?。径山法钦也如此,如《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并序》载:?大师性和言简,罕所论说。问者百千,对无一二?。简默的禅风,正表示了法是不可说的,说着就不是的。但专于简默,不私通方便,对学者来说,中人以下是不能得益的。玄素的禅学简默无为,彻底发挥了?本无事而忘情?的家风。《传灯录》卷七记载: 臹藏?住西堂。后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师曰: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径山说?一切总无?,只是?本来无一物?的牛头宗风。
相传马祖初次游历于牛头山时,慧眼独具,以为山水胜地,乃就地讲经说法,因泉水从岩石中渗出汇成小潭,故曰龙泉。约唐代晚期在此建寺庙,称龙泉寺(位于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高家库村将军山与韩府山交会的山谷之中)。唐代以后,渐渐衰落,明代永乐年间,镜中禅师又募捐重修该寺,自宣德八年(1433)年春兴工,至正统八年(1433)秋告成,奏改为?通善寺?,后渐废。明代,该寺左有磐陀石,右有鹤林塔。清嘉庆辛酉年(1801年)又重建龙泉寺,改回原名。宣统三年(1911),寺僧如海又募捐修建龙泉寺,并截去断臂崖一角,凿观音洞,供奉浮雕观音大士像。1995年,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龙泉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并对龙泉寺进行了全面修复,目前龙泉禅寺修复后留有断臂崖、观音洞、龙泉、地藏殿等处。龙泉的泉水从岩石中渗出,汇集寺旁,成为小潭,潭深约有60厘米,宽亦如之,长约70厘米,水色黄而透明,密度很高。潭上有一石刻龙头,水是从龙嘴里淌出,故名?龙泉?。此二字辬志,是民国26年冬(1937年)邹鲁所题,嵌在潭头石壁上。古龙泉寺至今尚有1300年树龄的?唐梅?,由马祖亲手栽植,
千年以来、几度生死。此树颇为神奇,寺兴则枝叶繁茂,花香浓郁;寺衰则落叶飘零,枝枯花残。当地人称其?唐梅?。此腊梅树在鹤林素禅师圆寂之日枯死,而后在老树旁边又发出新枝,起死回生。在战乱年代,古龙泉寺被毁,老腊梅即长年不开花,多数枝干枯死了。公元2000年以后,寺院复兴,腊梅再次萌发新枝。
马祖的弟子,有吴中(今江苏吴县)法镜,径山(今浙江余杭县)法钦,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法海等。天宝初年,应希玄的礼请,到江北杨州(今江都县),马祖为人感慕,引起了江南与江北道俗间的诤竞,后回鹤林寺。天宝十一年(752年)寂灭,年八十五岁,成为牛头宗真正大振的禅祖。
2471字
20
李昪始郊祀于圜丘
《文选》刘逵注:?天子行所立,名曰行宫。?
古代皇帝出巡,有?行宫?、?离宫?之别。行宫是临时居住的宫殿,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有时帝王临时居住大臣家,则大臣家也被称作行宫。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帝王修建的永久性宫殿,?离宫?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如颐和园。
在南唐昪元三年(939)三月,南唐烈祖李昪即作南郊坛行宫千间。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时期南唐建立者。南唐烈祖——李昪本为孤儿,为杨行密于争战中所掳,并以为养子,而杨行密诸子不能容,遂将其给予徐温(一说为徐温所掳,并以为养子),并改名徐知诰。徐知诰为政宽仁,又能节俭自处,奖励农桑,因此府库充实。天祚三年(937年),篡夺南吴政权,继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号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陆游在《南唐书》卷一中介绍:?……帝初欲更名昂,以犯文宗讳,乃名晃,……庚寅,诏更名昪。……庚午,作南郊行宫千间。……辛巳,有事于南郊。……丁未,吴越王使左武卫上将军沈韬文,荆南高从诲使王崇嗣来贺南郊,作北郊于玄武湖西。?
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昪元三年四月,南唐烈祖李昪始郊祀于圜丘(即南郊坛、天坛,位臵在牛首山附近),大舎境内,又辫行封赏。是夜,月亮应当在子时开始隐没,但升坛之际仍皎洁如昼,众皆称异。
关于南唐南郊坛位臵,旧志多载?牛首山有废宫址,即南唐郊宫也。?然具体位臵不明。《图经》云:?古南郊坛,在县南十八里。成帝作北郊坛于覆舟山之阳,臸度一如南郊。?《实录》云:?北郊坛在县东八里潮沟后,东近青溪。?又按《通典》:?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移北郊于钟山北原道西。今钟山定林寺山颠有平基二所,阔数十丈,乃其地也。南唐郊坛在长乐乡,去县十二里。遗址尚存,今为藏冰之所。?以此表明,南唐南郊坛即梁代旧址,在长乐乡,其他在城东南,距城二十里,与娄湖相近,约在今上坊境内。宋代改为藏冰之所。
《唐会要》卷九也记载载:?贞元九年十一月乙酉。有事于南郊。大舎。……贞元九年十一月癸未。帝朝献太清宫。毕事。宿斋于太庙行宫。甲申。朝于太庙。毕事。斋于南郊行宫。?……?若行宫去坛稍远。严警如式焉。?……?銮驾出宫。上辛雩祀并同。前出宫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下部 - 南都天阙牛首山(定稿)掌故(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