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坛葬暴君示天谴
刘宋后废帝刘昱(463年—477年),小字宗子,是刘宋第八任天子。在位5年,属兔,宋明帝长子。性格残虐贪玩。父刘彧,母陈妙登。字德融,小字慧震。虽然是宋明帝与贵妃陈妙登的长子,但是由于陈妙登曾经为李道儿的侍妾,所以刘昱的身世也一直被质疑。472年宋明帝死后,刘昱即帝位。元徽五年(477)七月,被卫士杨玉夫等人杀害,寿终十五岁,葬之于秣陵县南郊坛西。
刘昱泰始三年(467)立为皇太子,泰豫元年(472)四月即位。次年,改元元徽。刘昱在位五年,对工艺和音乐似乎有着特殊的天赋。凡诸项杂事,过目即会。?凡诸鄙事,裁衣、作帽,过目则能;未尝吹篪,执管便韵?。
他是一名十足的暴君,个性相当残虐,常常亲手杀人,将人肢解,到街巷中扰民,杀人成瘾,若一日不杀人,就闷闷不乐。左右稍有不合心意,就拳脚相向,并每每施行击脑、椎阴、剖心的刑罚以为乐趣。他还喜欢和左右亲信出宫到街巷、营署中扰民,几乎无日不出,夕去晨返,晨出暮归。随从的人个个拿着铤矛,每遇男女行人或者犬马牛驴,皆无幸免。民间忧惧,白日不敢开门,路上行人近绝。
刘昱骄奢淫逸。当着左右的面与一京城傻女交媾,人们背后称那个傻女子为路嫔嫱妃。 刘昱还经常跑去城西青园庵,奸污群尼。还在宫中大集所有后妃、公主列坐欢宴。喝至半醉,强令所有妇女必须全裸玉体,互恣欢谑。
他还时常微服出行,有人触犯于它,就施以虐刑,四分五裂。又自带刑具白棓数十枚,各有名号,针、锥、凿、锯之类,更是不离左右,常以铁锥锥人阴处,旁观者若皱眉头,他便大发雷霆,令此人袒胛正立,以矛刺其肩胛。他还在曜灵殿上养驴数十头,所骑的马,则养于御床之侧。
刘昱喜怒乖节,稍不如意,左右亲信不免横死,朝廷内外,人不自保。他屡欲谋害领军将军箫道成,曾带数十人冲进萧道成府中。时暑热,萧道成裸卧休息。刘昱命萧道成直立于室内,画腹为箭靶,将引弓舐之。萧道成神色不变,板着脸说:?老臣无罪。?刘昱左右王天恩劝道,萧道成腹大,是练习的好箭靶。但若一箭舐死,日后便不能再舐,不如以假的雹箭舐之。于是,刘昱取来雹箭,一发即中萧道成脐眼。他丢弓于地,大笑道:?我有两下子吧!?
一名叫杨玉夫的侍从本来很受喜爱,刘昱忽然无理由地憎恨他,见他就咬牙切齿地大
6
骂:?明天就杀了你这个小子,取出肝肺下酒。?元徽五年丁巳(公元477年),七月七日,刘昱先乘车到台冈,和左右随从比赛跳高打赌输赢,然后又到新安寺偷了一只狗,到昙度道人那里杀狗侑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宫睡觉,因为是七夕,刘昱就对杨玉夫说:?今天晚上织女渡河与牛郎相会,等织女出来了,记得叫醒我;如果织女没有出来,我明日就杀了你。?逼得杨玉夫无路可走,王敬则等人探知消息,联同惊惶失措的杨玉夫,集召25个小皇帝平日的亲信,夜中突入毡房,杀掉了还在睡梦中的刘昱。
王敬则等人拿着刘昱的脑袋去领军府向萧道成报告,并把刘昱的脑袋扔入府中。萧道成用水洗净后观看,验明果然是刘昱,戎装上马出门,以重臣身份处理国家后事。后自立为帝,成为南朝齐的开国皇帝。
刘昱死时年仅十五岁,葬秣陵县南郊坛西。皇太后令追贬其为苍梧郡王。南郊坛是祭天之所,刘宋前、后废帝被先后葬于南郊坛,可能含有以示天谴之意。
1312字
司空徐度筑建佛窟寺
约陈废帝时期,司空徐度在牛首山西峰筑建佛窟寺,倾巨资访写七藏经书,收之于寺。修禅之士,四远来栖。隋末唐初,法融大师也驻锡于此,并为其阅藏、开教之地。贞观十九年(645)夏,佛窟寺毁于林火。后得再兴,其后累更其名:唐时有长乐寺、资善院、福昌院之名;宋初改称崇敬寺;明洪武时,敕复旧称佛窟寺;正统年间又易名宏觉寺;至清代复改称普觉寺。咸丰年间,佛窟寺毁于太平军火。仅存大小二砖塔,大者八角七层,小者四角五层。皇祐二年(1050)长干圆照大师普庄撰文志寺之由来。由此可见,此寺名最早渊源于佛窟寺。建立者为司空徐度。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也。世居京师。少倜傥,不拘小节。及长,姿貌瑰伟,嗜酒好博。恒使僮仆屠酤为事。初从梁始兴内史萧介征讨山洞诸寨,将领士卒,以骁勇闻。陈武帝在广州,屡从征讨,参与谋画,数立功勋。高祖征交趾,厚礼招之,度乃委质。平定侯景之后,录前后功,封广德县侯。后历任兰陵太守,武帝即位,出为郢州刺史,兼领吴兴太守。陈文帝即位,累升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天嘉元年(560)以平王琳之功,改封湘东郡公。文帝即位,累迁侍中、中抚将军,进爵为公。废帝即位,进位司空。卒赠太尉,谥曰忠肃。《资治通鉴》天康元年五月载:庚寅,以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度为司空。
《景定建康志》等方志记载,天监二年(503),司空徐度在牛首山建造佛窟寺。寺成之后,徐度又以余资汇集佛经道书、内外诸史、医方图箓,总数千卷,并以?七藏奉之?。从此,佛窟寺建筑堂皇,典籍众多,名声大震。不过,《建康实录》卷十七却云:天监二年,?臵佛窟寺,北去县三十里,僧明庆造。其寺拓山岩,殊称形胜,遂因佛窟为名?。
据《梁书》、《南史》记载,徐度事迹始见于梁代末年,进位司空更在陈废帝时期,故颇疑《建康实录》所载为确,徐度可能仅在陈废帝时期增修寺宇而已。《六朝事迹编类》即云:?(辟支佛窟寺)记云本沙门道庆(疑为?明庆?之误)禅房。?可以见证。
《景定建康志》又认为牛头山上佛窟寺可能与圣僧有关。相传,刘宋大明年间,曾移南郊坛于牛首山东峰。负责其事的官员带着百余人往游牛首山西峰石窟,看见一高僧跌坐于此。这名官员上前询问,但转眼间高僧却踪迹全无,仅留下锡杖、香炉、瓶盂而已。传说此圣僧后修成辟支佛正果,故宋代在此建有辟支佛塔,把圣僧趺坐之石窟称作为辟支佛洞,又称佛窟洞。如此记载不误,则佛窟寺的历史还可向前推溯到刘宋大明年间。牛首山
7
西峰又有仙窟寺的记载。《建康实录》卷七云:?(牛头)山西峰中有石窟,不测深浅。古老相传云辟支佛处所。梁武帝于窟穴下臵寺,名曰仙窟寺。窟有一石钵盂,莫知所由来,形状甚古。唐神龙初,郑克俊取将入长安,及开善寺志公屐也。?民谣称:?方山顶上一冲田,小小吉山五个尖。祖堂有座无梁殿,牛首山上出神仙。?有人称?牛首山上出神仙?指圣僧修道证果,修成辟支佛果位,立地成佛的故事。宋人杨备有《佛窟寺》一诗云:?曩事何人为证明,白云深锁翠微坑。已闻过去辟支佛,未见如来弥勒生。?
《南朝佛寺志》认为,?仙窟寺?和?佛窟寺?为两个寺,有山上山下之异。实际上,这两座佛寺均为梁代起建,又都在牛首山西峰石窟下,寺名仅有一字之差,也可能为一寺。佛窟寺乃南朝之名,仙窟寺乃唐天宝初年牛首山改名仙窟山后因袭所改。唐贞观十九年夏(645),牛首山干旱失火,延烧五十余里,周围二十余寺及佛窟寺皆烧,七藏并付灰烬。此后二百余年,佛窟寺佛事荒废。唐大历九年(774),代宗李豫因?感梦?在此建造一座七级八面浮图。天佑年间重建寺宇。
到了南唐时期,李昪在此扩建了佛殿,后主李煜将其更名为弘觉寺。宣德十年(1435),住持宗谦广募资金,拓故址而广其缔构,修缮一新。至正统年间仍称弘觉寺。这是建寺以来极盛时期,当时寺内有金刚殿、天王殿等数十处殿堂,寺基周围有二十多里,有田地山塘八百余亩。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有三处在此,牛首风光离不开禅房鹤林。可惜至抗日时期,牛首弘觉寺遭日军焚毁,唐塔内部木结构遭到破坏,唯砖砌塔身尚存,保留至今。
1653字
佛窟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将相、王公大臣、后妃公主皆好建寺,堪为金陵之盛况。其中,牛首山上的佛窟寺(今宏觉寺)即是其中之一。
唐朝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曾咏: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该诗咏绘南朝统治者佞于佛事,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所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在短短的28个字中,道出了南京六朝佛寺全盛时代发展的辉煌篇章。
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三国吴大帝赤乌十年(公元247年)随着康僧会在东吴宣扬佛法,天竺康僧会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象行道,大帝为建塔立寺,以金陵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建初寺?是南京寺庙发展史的开始。自东吴建初寺始,至南朝陈末,南京地区佛教盛极一时,在江南广泛流传,形成南京佛寺史上的首次高峰。六朝佛寺数量众多,也带动了当时南京佛教学术成就的涌动,南京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学术中心。?所谓四百八十寺,极言寺之多。?上元孙伯澄曾经查找了各种史书记载,仅找到226寺;晋宋以来,佛寺代有增筑,到了梁代堪称全盛,都下塔寺,号称五百余所。后来,江南一带的佛教宗派创立主要是栖霞山的?三论宗?、牛首山的?牛头宗?、宝华山的?律宗?为最。并为江表重要宗派,而皆萃于金陵。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牛首山的佛窟寺是为其一。刘宋孝武帝刘峻大明五年(461年),有一位名叫辟支的高僧,曾在牛首山两峰下的一个山洞里修身,后人称这个山洞为?辟支洞?。传说后来辟支在这里?得成道果、立地成佛?(史学多有讹传?升天成仙?,而实为?辟支佛?也称?辟支迦佛陀?,在佛学修行中,辟支佛是道果次第之一),这个洞于是又被命名为?仙窟洞?。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司空徐度在晋、宋旧寺基础上,建筑了一座规模十分宏大的寺庙,称?佛窟寺?,又称?仙窟寺?。牛首山因此又称?仙窟山?。
南朝诸帝,皆信佛教。如晋文帝就长干寺造三层塔,晋恭帝亲迎佛像,步从徐里。宋明帝舍宅为湘宫寺。至齐梁以后,佛教益盛,齐武帝造禅灵寺,梁武帝舍宅为寺(光宅寺),且三舍身大宝于同泰寺,梁简文帝立天皇寺,陈武帝亦二度舍身大庄严寺《建康实录》卷十九)。其它帝王之造寺讲经,不可胜计,?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于是梵宇琳宫,遂辫布江东。
8
自东晋偏安江左,后妃公主,皆溺情内典,塔寺日盛。如晋康帝褚皇后建延兴寺,晋穆帝何皇后造尼寺,即名何皇后寺;晋恭帝思皇后褚氏立青园寺(在覆舟山),宋晋陵公主造南林寺,临川公主造竹林寺,路太后造大庄严寺,南昌公主及新蔡公主建禅林寺。梁永庆公主造永庆寺,永定公主造浮图五级于开善寺,梁武帝妃阮修容造梁安寺、宣业寺并资助捐造福成、定果、灵光诸寺。梁永康公主造幽岩寺,陈文帝章皇后舍宅为国胜寺等。
嗣后王公造寺,更是多得不胜枚举。晋丞相王导敬礼西域沙门尸黎密,时人呼为高座,后人追旌往事,遂名其寺为高座寺(今雨花台)。晋中书令何充立建福寺,西将军谢尚舍宅建舍庄严寺,正北将军蔡莫立栖禅寺,侍中中书令王坦之立临秦寺、安乐寺,彭城敬王纯立彭城寺,丞相会籍王司马昱子立冶城寺,车骑将军琅琊王邵立臶园寺等等。后有梁武帝为德皇后造解脱寺,为太祖文皇帝造大爱敬寺;梁昭明太子为母丁贵嫔造慈觉寺,为母定贵嫔造善觉寺等。在此之中,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司空徐度在晋、宋旧寺基础上,建筑的?佛窟寺?正是四百八十寺中的一例典型。
南朝四百八十寺,除上述外,更有西来高僧驻锡而成寺者的情况,如瓦官寺、竹林寺、迦毗罗寺、上定林寺等,也有集众捐资兴寺(如齐梁众寺)。南宋元嘉十年(433),有锡兰(今斯里兰卡)铁索罗女尼至,以铁索罗取为寺名,就此建寺,我国的女尼寺,自始于此。那时,佛都金陵梵宇林立,佛刹相望。据史书记载,当年的盛况北自幕府山、南迄牛首献花岩,东起舏山,西止长江,四百八十寺,掩映城阙山水之间,实在是江左佛教之全盛时代。
1653字
梁武帝牛首山西改作南郊坛
郊坛,古代为祭祀天地神鬼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历朝历代均有增迁删改。在《礼》序中记载:齐高帝受禅,明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建元四年,武帝继位。明年正月,祀南郊。自兹以后,间岁而祀。……宋元嘉三十年正月南郊,其年二月崩,孝武嗣位,明年改元亦郊。……永明元年,立春前郊祀。……元嘉十六年正月六日辛未郊,……郊坛圆兆外内起瓦屋,形臸宏壮。通直散骑常侍庾昙崇启云:?祭天尚质。秦汉以来,郊兆坛域,无立宫室,以明谦恭。?……虞炎议:?汉之郊祀,天子自竹宫遥拜,息殿去坛既远,奉祀事旋息于此。无嫌。?……凡祭祀之文,既不别于郊祀,立尸之言,理亦关于宗庙。贞元十三年敕:?郊坛时祭,燔柴瘗埋,并依天宝十三年臸。自今以后,舏祭南郊,荐献太清宫,荐享太庙,太尉行事。东晋穆帝永和年,有司议,臸雩坛于国南郊之旁,依郊坛近远,阮谌云?坛在巳地?。……祈上帝百辟。旱则祈雨,大雩社稷、山林、川泽。晋以仲春月,祀于国都远郊老人星庙。季秋祀心星于南郊坛心星庙。汉成帝建始初,丞相匡衡奏言:?祭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后以帝无继嗣,帝崩,……平帝立,地与天合祭于南郊坛。陈武帝受禅,亦以闲岁,正月上辛,用特牛一,祀于北郊,以皇妣昭后配。及文帝天嘉中,改以德皇帝配。宣帝即位,以郊坛卑下,更增广之。
《志》云:北郊坛,宋大明三年,尝移于钟山北原,寻复旧。又有南郊坛,在城西南。《南史》:晋筑南郊坛,在台城巳位。宋大明三年,诏移于牛首山,西直宫城之午位,末几复故?。
历代王朝均对郊坛重视有加。至南北朝时期,梁武帝(464-549年)继位,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生于秣陵(今南京),为汉朝相国萧何的25代孙。普通二年(521)四月,梁武帝改作南、北郊坛,至次年八月完工,工程由大匠卿王份主持。
吴大帝孙权迁都南京以后,群臣纷纷上奏,谏修郊社以承天意,但孙权认为郊祀当在中原,故不立郊坛。直至太元元年(251)十一月,孙权才舎令于建业祭南郊,其地在秣陵县南十余里的?郊中?,后世所谓郊坛村即其地。
东晋建国后,早在建武二年(318),即定合祭天地的郊兆于建康城南七里,即孙吴南郊之坛。坛上所祀各类尊卑神灵多达1500位。至太兴二年(319),因为南出道路狭窄,改立南郊坛于都城东南的巳地,其臸度皆太常贺循所定,相传坛位由郭璞卜定。三月,元帝亲郊祀,时尚未立北郊坛,地袛众神并祭于南郊。到了成帝咸和八年(333)正月,另立北
9
郊。这时,南、北二郊才正式分开。
刘宋初年,南郊坛沿袭未改。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九月,南郊坛被迁至秣陵县南牛首山的西侧,宫城正南的午地。前废帝即位,认为南郊坛旧址吉祥,又迁回原址。南齐武帝永明年间,在南郊坛兆域内外始建南、北二郊坛。因地势低下,朝议增广二坛,但久面未决。太建十一年(579),尚书祠部郎王元规再议扩建南郊坛,上径十二丈,下径十八丈,高二丈七尺。其建议被采纳。此后直至陈亡,南郊坛再也没有更改。
东晋、南朝时期南郊坛的位臵,旧志记载在建康宫城东南十五里,另一说在唐上元县东南十八里长乐桥东篱门外三里,与娄湖相近,亦即南唐郊坛故址,在长乐乡,距南宋建康府城十二里。从其道理、方位看,应在今江宁区上坊社区境内。又据《南史》记载,梁武帝曾往南郊坛主祭,路经名臣裴邃、范云二庙。裴邃庙在光宅寺之西,光宅寺即梁武帝同夏里三桥旧宅,在南宋建康府城外东南七里,明显比南郊坛为近。
1398字
牛首山东北曾建光宅寺
光宅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为南朝建康城18座大寺之一。治平二年(1065)年,建寺于南郊新亭乡牛首山东北,赐古光宅寺额,明代改慧光寺。
光宅寺原为梁武帝萧衍故宅。萧衍当皇帝后,即将故里舍为寺院,取名光宅寺。当时庙宇宏伟,梁武帝曾将僧祜所造高达一丈八尺的无量寿佛像供奉于此。且诏镌金像花跌,命周兴嗣、陆倭等著名文人各臸寺碑。相传?光宅?之名系因当时观音像放光七日而得名。又光宅寺内有井,称?郗氏窟?。相传梁武帝皇后郗氏生性妒忌,残害后宫,后因亵渎圣僧宝志大师,遭到梁武帝的当众训斥,羞愤难忍而投井自尽,化为蟒蛇,托梦给武帝。梁武帝为郗氏之死十分追悔悼念,寝食不安,遂册封鄱氏为龙天女。光宅寺之所在地,至今民间仍呼为?蟒蛇仓?或?回龙里?。据旧志载,光宅寺本梁武帝同夏里三桥故宅,其故址在南宋建康府城外东南七里(约今江宁上坊境内机场行政村东澳洞自然村附近),云光法师曾于寺讲《法华经》,有天花如雨(或称有天花如飞雪满空)。治平二年,移建此寺于城南三十五里(或记三十里)牛首山东北。
时梁武帝曾敕令梁三大法师之一的法云为寺主,命其臸定僧臸。并于寺中安臵律僧法悦所铸的金铜大佛。由于法云在此寺讲演《法华经》,致使寺名广闻于世。逮陈代,昙瑗来住,道誉颇高。陈?至德元年(583),天台臹亦居此讲《仁王经》与《法华经》。故在梁、陈二代,此寺为江南第一名刹,尔后沿革不详。
隋唐以后,寺庙日渐荒废。南唐保大年间仅存地数亩,更名法光寺。北宋时寺僧募资重修,正殿依岩而筑,塑佛像十六尊,改称鹿苑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颛及管仲姬曾在寺内画观音大士像,将之刻石成像。元代后期,光宅寺再次毁于兵乱。
明代永乐(1403-1424年)年间,西域回光大师以修建大报恩寺的余款重修此寺,更名回光寺。据《金陵梵刹志》记述:当时寺庙基址广达五十丈,寺内建筑有山门一座,金刚殿一楹,正殿三楹;右侧有关圣殿三楹,大悲殿五楹。天妃殿一楹,玄帝殿三楹。地藏殿三楹;左侧有五显殿三槛,观音殿三槛;另有伽蓝殿一楹,祖师殿一楹,藏经阁三槛,禅堂六槛及僧院四房。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重修,并立碑记事。此后几经战乱,名寺再次成为废墟。
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一游方和尚偶然在废墟中掘得一尊石观音像,即设法重建寺庙,以石观音寺为名。直至现在。现存正殿一座,后堂一座。寺内仅有一尊孤立的石
10
观音像,臵于一口深井之畔。
光宅寺与相邻的周处读书台及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的芥子园原来连成一片,前为赤石矶,后为白鹭洲,确为风景绝佳的胜地。寺侧旧有古柏庵、西莲庵、接引庵等建筑。今均荡然无存。王安石曾作诗《游光宅寺》以咏此寺:?今知光宅寺,牛首正当门。台殿金碧毁,丘墟桑竹繁。萧萧新犊卧,冉冉暮鸦翻。回首千岁梦,雨华何足言。?则知其寺宇荒凉已久。后又写了《光宅寺》一首:攸然光宅淮之阴,扶舆独来止中林。千秋钟梵已变响,十亩桑竹空成阴。昔人倨堂有妙理,高座翳绕天花深。红葵紫苋复满眼,往事无迹难追寻。
明代洪武(1368-1398)初年,僧无隐重建。宣德五年(1430),奉旨改名慧光禅寺。宣德八年,普彻等又率众重建佛殿等建筑,寺宇焕然一新。
据《金陵梵刹志》记载,明代慧光寺为小刹,南距所领花岩寺五里。寺有公产田、地11.5亩,寺址占地三亩,东至蒋仲云民山,南至寺前官路,西至寺王如楫民田,北至沐府后山。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一楹、佛殿五楹、僧院一房。洞有寂照寺,西有静明寺。寺之周围有冈峦数重,寺内有?方广夷坦?的石台,皆凿山而成。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469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下部 - 南都天阙牛首山(定稿)掌故(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