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下部 - 南都天阙牛首山(定稿)掌故(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大陈孝宣帝陈顼墓葬牛首西北

大陈孝宣帝陈顼(528年—582年),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字绍世,小字师利,系始兴昭烈王第二子,出生时,家中赤光满室,面如虎头。陈宣帝在位14年,年号太建。他是高祖武皇帝陈霸先的侄子,世祖文皇帝陈茜的弟弟。生于梁中大通二年(530)七月,少多臹略,容貌俊美,身长八尺三寸,手垂过膝,有勇力,善骑舐。永定元年(557年),陈顼被封始兴郡王,邑二千户。永定三年(559年),世祖陈茜嗣位,改封安成王。天嘉三年(562年)正月初六,北周任命安成王陈顼为柱国大将军,派杜杲送他回南方。陈顼流离失所整整8年之后,从长安回到朝廷。三月初七,安成王陈顼到达建康,陈文帝下令诏封,官至司空、尚书令,封安成王。废帝时,进位太傅,领司徒,总军政。

显宁陵,在江苏南京市西善桥油坊村附近的罐子山北麓,南对牛首山,西临马鞍山,北 顾萝卜山,圆陵四周,山峦起伏,苍郁一片。该陵系依山建筑,先凿墓室,后堆土起坟。地宫由墓室、墓道、封门墙、甬道、墓门、排水沟等六部分构成。墓室砌花纹砖,长10米、宽6.7米、高6.7米,圆锥形穹窿顶。连墓室的甬道,砖砌券顶,两壁是用砖嵌镶的各种图案,东壁有?狮子图?,尚保存完好。甬道居中砌墓门两重,终端为砖砌的封门墙。墓道乃条砖镶砌,全长37.5米。墓下修有排水沟,直通山陵外。

光大二年(568年)正月初三,安成王陈顼进位太傅,领司徒,加殊礼,剑履上殿,增邑并前三千户。十一月二十三日,胁迫慈训太后令废伯宗为临海王,黜始兴王伯茂为温麻侯,伯茂当 即遭袭致死,伯宗亦不久暴亡。陈顼入篡帝位,自立为帝,改年号曰太建,史称陈孝宣帝。太建元年(569年)正月初四,安成王陈顼于太极前殿即皇帝位,改年号,大舎全国。立方明坛于娄湖,以始兴王叔陵为王官伯,盟百官,自幸娄湖誓众,分臵大使,颁布四方,以相警戒。初破齐兵,取江北数郡。后攻周失败,淮南之地尽失。太建十四年(公元582年) 正月,宣帝陈顼崩于宣福殿,享年53岁,谥宣,庙号高宗。在位14年,葬于牛首山西北显宁陵。

陈宣帝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生产,使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与发展,573年(太建五年),派大将吴明彻乘北齐大乱之机北伐,攻占了吕梁(在今江苏省的徐州市附近)和寿阳,一度占有淮、泗之地,故史称陈宣帝?志大意逸?,?器度弘厚,亦有人君之量焉。命将出师,克淮南之地,开拓土宇,静谧封疆?。或称:?太建初,志复旧境,乃运神略,授律出师,至于战胜攻取,献捷相继,遂获反侵地,功实懋焉。?太建九年(577

11

年)十月,北周灭亡了齐国。十二月初十,孝宣帝陈顼新建的东宫落成,皇太子迁到那里居住。太建十年(578),与争徐、兖二州,陈顼败于吕梁(今江苏徐州东),淮南尽失,陈朝国土蹙,一蹶不振。

陈宣帝治世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陈顼于陈太建十四年正月甲寅(初十)日崩(582年2月17日),寿55岁。陈顼谥号孝宣帝,庙号高宗。葬显宁陵(在今牛首山西北)。

太建十四年正月,陈顼崩于宣福殿,时年五十三。二月,上谥为孝宣皇帝,庙号高宗,葬显宁陵。陈宣帝显宁陵之位臵,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在(唐上元)县南四十里牛头山西北。?1961年,西善桥油坊村罐子山北麓发掘一座大型南朝晚期墓葬,砖室全长达13.5米,墓室宽6.7米,高6.7米,甬道中设二道石门,两壁残存大幅?师子(狮子)?砖拼壁画,其地望大约与显宁陵相符,故学术界多认为其墓主可能是陈宣帝陈顼。

1423字

东晋谢氏聚葬牛首山赖乡

东晋、南朝时期,谢奕子谢攸一支聚葬南郊牛首山赖乡。

陈郡谢氏是与琅邪王氏齐名的东晋另一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其家族墓地在南京南郊至少有四处:一再麒麟门外本业寺,刘宋大诗人、文学家谢惠连、谢灵运葬此。一在东山,刘宋散骑常侍谢涛及夫人王氏合葬于此。一在雨花台戚家山,系东晋豫章内史谢鲲一支葬地,1960年代发现。五座砖室墓分布于戚家山北麓,其中两座出土砖石墓志,分别为太宁元年(323)谢鲲石志喝刘宋大明年间砖质墓志。一在铁心桥大定坊村,系镇西将军谢奕子谢攸一支墓地,1980年代发现。七座墓分前后两排分布于司家山南麓,均为?凸?字形单室券顶墓,部分甬道中有一道木门,其中四墓时代为东晋晚朝,另三墓时代为南朝。

出土的四人九块砖志表明6号墓主是谢攸长子谢珫,4号墓主是谢珫的弟谢球及其夫人王德光,王德光之父为王焕之,祖父是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5号墓主为谢珫弟谢璵之子谢温。值得注意的是司家山出土谢氏墓志中关于所在墓地的地理位臵归属问题。其中义熙二年(406)谢温墓志称墓地所在是?丹阳郡江宁县牛头山?。

永初二年(421)谢珫墓志称?安厝丹杨郡江宁县赖乡石泉里?,而同样出于铁心桥一带的元嘉二年(425)宋乞砖志亦称葬地在?江宁石泉里?。赖乡属于江宁,还可从距铁心桥西不远的板桥石闸湖西晋永宁二年(302)墓出土的铅质买地券得到旁证,该券文中称其葬地为?江宁县赖乡漈湖里?。然而仅与谢温墓志相差一年的义熙三年谢球墓志却称?安厝丹杨郡江宁县赖乡石泉里牛头山?。

同样记载石泉里归属秣陵者还见于宋皇祐年间出土的大明六年(462)宗愨母郑夫人石志,志记?穸于秣陵县都(疑为?赖?之误)乡石泉里?。石泉里曾经先后归属于江宁、秣陵两县应该可以肯定。究其原因,乃因江宁县系太康元年(280)由秣陵县西南境析臵,而石泉里就位于两县交汇地带,晋末宋初连年不断的土断可能多次涉及京郊县域的区划调整,石泉里首当其冲,故其所属变化无常。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包括世家大族在内的统治阶级大多不敢言忠,而倡以孝治天下。对他们来说,朝代的兴替并不值得关注,最需要牵挂的还是家族的盛衰。司家山谢攸家族墓地跨越东晋、刘宋两个朝代,就是当时聚葬丧葬观形象的缩影。

谢氏家族墓志内容远较正史有关记载详备,发掘简报及前贤已作较好的阐述。墓志记

12

谢奕有8子,依次为寄奴、探远、渊、攸、靖、豁、玄和康。《晋书?谢玄传》载玄上疏时自陈?同生7人?,但明确记载的仅泉、靖、玄3人。其中谢泉,《世说新语?贤媛》作谢渊,?字叔度,奕第二子?。今墓志亦记为渊,第三子,字仲度,可见上述记载皆有失当之处。又谢康,谢奕传中无此人。但《晋书?谢尚传》云?(尚)无子,从弟奕以子康袭爵,早卒。康弟静复以子肃嗣?。此处谢康与墓志记康?子超度,出继谢尚,袭封咸亭侯,早亡?之记载相合。又从墓志知康为奕8子,其下并无弟,仅有兄名靖,故谢尚传中?康弟静?或为?康兄靖?之误。而谢攸其人,墓志记字叔度,官散骑侍郎。《晋书?蔡谟传》和《晋书?礼志中》两处提及此人,一为永和六年(350)事,一为宁康二年(374)事,但其传承不明。现据墓志推定为奕第4子,可补史阙。

关于谢糵,墓志记糵本因次叔玄之请封豫宁县开国伯,后大宋革命,豫宁国除,历任海陵太守、散骑常侍。此人见载于《晋书?谢玄传》,玄?以勋封康乐县公。玄请以先封东兴侯赐兄子玩,诏听之,更封豫宁伯?。这里虽记为谢玩,但与墓志谢糵事相符,实为同一人无疑。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其他旁证材料,但颇疑?糵?与?玩?二字相通,且细察谢球、谢温2块砖志中言及谢糵处虽泐损不甚清楚,但从笔道看,似应为?玩?,而非?糵?,可为佐证。

1522字

法融牛首山创立牛头宗

法融(594一657),又称?慧融?或?懒融?,牛头禅鼻祖,《中国禅宗史》中称其为?东夏之达摩?。俗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镇江)人。著有《心铭》和《绝观论》,以及《金刚般若》,《维摩》、《华严》、《法华》等经的注疏和心得笔记,原著均佚。

隋开皇十四年(594)法融出生于望族家庭,19岁?学通经史?,后逃婚于句容茅山,跟从三论宗僧炅法师剃度,钻研《般若》、《三论》、《华严》、《大品》、《大集》、《维摩》、《法华》等经数年。贞观十七年,法融离开茅山,来到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一所茅茨禅室,日夕参究,潜心修行。法融在幽栖寺期间,与佛窟寺僧显交厚。佛窟寺在幽栖寺北,相距数里,寺内有梁朝司空徐度造寺时遗留的七藏经书,为镇寺之宝,不轻易让外人翻阅。独法融例外,可以进如藏书室,每天阅读摘抄,历时8年,到贞观十九年山林大火,藏书被毁为止。当时幽栖山中有个石室,深约十步,法融坐在其中。忽然有神蛇长丈余,目如星火,在石室门口举头扬威,如此一夜,见法融不为所动,于是离去。幽栖山素来多虎,樵人很少来此。法融居此百日后,猛虎绝迹,人往还无阻。又有群鹿依室听法,毫无惧容,其中二大鹿直入室内,与诸僧一起听法,三年乃去。数年之间,从法融修行的僧侣就有一百余人,法门渐兴。当时牛头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造寺时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允许,在那里日夜披阅,文思大进。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

法融佛学知识渊博,善于讲经,初入幽栖寺时,听众非常钦佩,从此声名远播。法融出来牛头山,只带弟子道綦和道凭两人,十余年后,来归僧侣已有百余人。贞观二十一年,法融在幽栖寺中开讲《法华经》、《大集经》。相传其时大雪纷飞,忽然从皑皑白雪中绽放奇花两朵,状似芙蓉,灿烂金色,七日花谢。又时有百鸟翔集,纷纷衔花来献。因此,后人便把法融讲经之地称为?献花岩?。清?金陵四十八景?中?献花清兴?一景即指此。永徽三年,江宁县令季本修(当朝右仆舐季静侄子)请法融来建初寺主讲,法融固辞,季本修步行往牛头山,往返三次,表示虔诚,始获允许。这次,听讲僧众有千余人,法融上台讲解《大品》,并当场解答提问,口似悬河,词若联珠,义理清新,在场僧众千人,皆感?闻所未闻?,称?中兴大法与斯人也!?讲至《灭诤品》时,忽遇地震,?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次年,睦州陈硕真举兵反唐,后被镇压。许多僧尼惧受牵连,逃亡江宁,诸寺皆不容纳,独法融冒险收留约三百人,亲往城镇乞米,以解僧众口粮之难。

13

当时禅宗第四祖道信和尚遥观气象,知道牛首山有异人。于是,他过江前来寻访。途遇一僧对他说:?离这十里许山中有一道人,人称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非就是此僧??道信遂入山去见法融。法融端坐自若,视如无物。道信问:?在此作什么??法融答:?观心。?道信又问:?观是何人?心是何物??法融不能对,便起身向道信行礼,问:?高僧大德住在何处??道信答:?贫道行踪不定,或东或西。?法融又问:?高僧认识道信禅师吗??道信反问:?何以问他??法融说:?我仰慕他已久,希望有机会谒见。?道信这才回答:?道信禅师正是贫道。?法融乃引道信至所居小庵,看到四周都是虎狼兽类。道信举双手作出害怕的样子,法融说:?犹有这个(指害怕)在。?道信问:?你刚才看见了什么??法融无以回答。过了一会儿,道信在法融的坐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看了竦然,不敢入座。道信说:?犹有这个在。?法融不明其理,乃稽首恭请道信宣讲心法要义,得悟真要,成为禅宗大师。道信告诉法融:?吾受僧璨大师法门衣钵,今传付于汝,当谛听吾言,只住此山。而后当有5人来此,继续汝之法统。?法融后来果然在牛头山创宗,世称?牛头禅?

牛头宗笫一代法融,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即到牛头山创南方禅宗)与称为禅宗五祖弘忍(602一672)是同代人(都是四祖道信传人)。比以后被称为禅宗代表人物六祖惠能(638一713年)还早几十年。千百年来南京寺庙很多,真正称得上作为首创而立宗派的奠基而载入中国佛教史册,只有牛首山的牛头禅。日本著名学者镰田茂雄著作《简明中国佛教史》称:?牛头宗是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的弟子法融(594一657)的系统,因为法融住牛头山(牛首山)故叫牛头宗。? 刘禹锡《牛头山笫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中也载:?由禅宗四祖道信传法于法融,与大师相遇,性合神契,至于无言,同跻臹地,密付真印,揭立江左,名闻九围,学徒百千,如水归海?。

最早提到道信传法融的,是李华所撰《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其中说:\信门人达者,曰融大师,居牛头山,得自然臹慧。信大师就而证之。法融从禅宗四祖师道信后、建立牛头宗。法融创立的?牛头宗?,佛教中称?江表牛头?。其禅法称为?牛头禅?。佛教分?顿悟?和?渐悟?两派。牛头禅总主张?顿悟?、法融在他所著的《心铭》中写道:?烦恼本无,不须用除?,?目前无物,无物宛然?,认为佛并不存在于尘世,而在心里,众生本有佛像,只要自我顿悟,心明心诚,即可成佛,不必非经长时期修行(即渐悟)不可。牛头禅是根于般若空观的一个禅派派别。(?般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讲?性空假有?。因此,《般若经》即是指宣扬诸法?性空假有?即世界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沒有实在的自性,因此称为?性空?。但性空并非虚无,这种虚假的现象,即称为?假有?。?性

空?和?假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般若臹慧,才能彻底世俗的认识,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从而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的境界。牛头禅的风格以注重笃实的行持与禅定相契为根本。而其说法的方式与教授法通俗易懂。唐代朝野与士风,支持牛头宗颇为有力。据有关资料唐代颜师古、李子奢、韩愈、颜真卿、王维、王勃、李白、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都与禅宗有联系。道钦禅师备受唐代宗(763一764)召见和尊重,慧忠禅师以伏虎而名振四方。至八世犯,还有鹤林的玄素。如杭州径山的法钦、鸟窠的道林等人很活跃。自唐以后,素为僧俗所钦敬。显庆二年(657)闰正月二十三日,法融寂灭于金陵建初寺,年64岁。?道谷哀慕,官僚轸结?,二十七日葬于鸡笼山,会送者一万余人。太和三年,润州地方长官李谋为之集资建塔,三月塔成,诗人刘禹锡作《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

牛头宗所持的顿悟观为以后的佛教南宗所倡导。后世为纪念法融,便将他修习的禅定之所在的幽栖山改为祖堂山。一千多年来,牛首山作为牛头禅宗的开教处与发祥地,已成为国内外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牛头宗从法融在贞观年间创宗开始,到大历中不见记载为止在中国佛教史上存在130余年,前期只在牛头山附近地区传播,后期向皖南、浙江等地发展,并由天台传入日本而。他的宗师,在法融以后又延续五代,第二代祖师臹严(599一673)。第三代祖师慧方(629一695),第四代祖师法持(635一702)、第五代祖师臹威(646一722)、第六代祖师慧忠(683一769)。昙璀禅师(63l一692)(法融禅师下旁出)至八世纪还有:鹤林的玄素(668一752)、杭州径山寺的法钦禅师(714一792),鸟窠的道林(74l一824)等人,很是活跃。法融开创牛头禅是在南朝以后振兴江南佛教的第一位宗师。在他寂灭后,人们把法融祖师在幽栖寺后修行过的山改称祖堂山,是为纪念牛头禅始祖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

3004字

14

法海禅师系牛首山威法师弟子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确有其人,虽然原型身份尚有争论,但已经可以确定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更是一位对我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

明吴郡陈谦的《讷庵随笔》说:?余考法海,金陵人,见颜鲁公《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丹徒县志摭余》记载:?法海洞在京口金山,原臆其为裴头陀栖隐之地。然法海之名见于稗说,女孺皆知。丹徒县志及金山诸寺?方外?一门独佚其人。……又杨秉把《杂录》云缪雪庄(谟)有《题法海禅师像传》。?但他们指的法海是中盛唐之交的金陵和尚,不是宰相裴休的儿子。唐朝李华的《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中也说,法海是径山大师(俗姓马,名元素,延陵人)的同门师弟,他们都是南京牛头山(今南京市郊牛首山)威法师的传法弟子,这一辈的僧名都带个?法?字。抗战前出版的《人名大词典》中?法海?条目写道:?法海,丹阳张氏子,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该通外学,圆入一性,擅独悟之名,剖不决之义。……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肄,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杼山画公为忘年交。? 因此,从上可知法海其人,俗名张文允,丹阳人,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僧,精通佛理,年少时出家于润州鹤林寺,擅长修建佛寺,与裴头陀非同一人。而《金山寺》,《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等书,均认定是金山寺的祖师是裴头陀,他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年轻时在庐山出家,后到金山寺。此为一说。裴休当时写了一首诗,?含悲送子入空门,朝久应当种善根。?这些记载又引自南唐僧应之的《头陀岩记》说:?金山昔名浮玉,因裴头陀江际获金,(唐)贞元二十一年,节帅李奇奏闻,赐名金山。?

《金山寺志》却立另一说认为,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取号法海。法海出家后,领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时期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数镒(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舎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舎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修寺时所居的洞。法海是得道高僧,凭着其超人的毅力,苦心经营,终于创建了规模宏伟、别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开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对佛教做

出了很大贡献,被奉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历史上他从没有拆散别人的家庭。据说法海曾驱赶一条白蟒蛇入长江,《金山志》上曾记载:?蟒洞,右峰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后来据此创作出了《白蛇传》。据《高僧传》记载,在法海云游至镇江八十多年前,有一位高僧名叫灵坦,是武则天的侄孙,他曾做过太子通事舍人,后出家为僧。灵坦曾在金山的蟒洞中打走一条白色巨蟒。后来,人们把这些毫无关联的人和事拼凑在一起,加以虚构,形成了这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另据史书记载,法海是唐代中期睿宗至玄宗时代的一位禅家高僧。法海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几十名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他曾在韶州河西大梵寺初见禅宗六祖慧能,问即心即佛义,言下顿悟。后听六祖讲佛理,记六祖法语及出世因缘,并把不识字的六祖讲说全部记录下来,加以整理成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后世简称为《六祖坛经》。经法海整理成的这本经书,成为中国禅师自己所著的唯一可以称为?佛经?的经典,并流传到海外。由于《六祖坛经》发扬大乘教义,把自性具足、不住生心、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反对偶像和轻蔑言教的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致影响了中唐、宋、元、明、清以来中国的文化思想。

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宋代诗人张商英称赞他是?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据说1980年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主持护送鉴真大师像回扬州大明寺探亲顺访金山寺,进法海洞膜拜,见法海塑像,特别审视法海手掌,果然有断指一节,十分感动。

1696字

15

六祖惠能跳崖牛首山

慧能(638 -713),一称?惠能?,又名铁板道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六祖慧能俗姓卢,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人,原籍范阳。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出家学佛,后随禅宗五祖弘忍参学佛法,后开悟得道,继承东山法门,得禅宗衣钵为第六祖。中国禅宗传法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六祖所传禅宗心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六祖慧能大师则是我国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牛首山兜率崖曾是其得法后逃生地之一。

先天二年(713),禅宗六祖慧能圆寂于广东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

唐朝咸亨三年(672),五祖弘忍来到湖北黄梅,向当地放牛老汉冯茂借一袈裟之地,在此驻锡传法,同年,慧能到湖北黄梅东禅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得命随众劳动,在碓房春米。慧能在碓房踏碓八月,当时寺内僧众达七百人。时五祖弘忍祖师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准备以此选定法嗣。当时弘忍的首坐弟子是神秀。神秀自幼出家,一直到了50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接触了五祖弘忍,当时弘忍前去讲学,神秀被弘忍打动,执意要来湖北黄梅寺追随弘忍,神秀靠自己的修为逐步成为了弘忍的首坐弟子,并成为?教授僧?。五祖曾经不止一次的说?我弟子800,其中无人能超越神秀的见性。?于是,整个东山寺里的广大僧众,自然就认为神秀是五祖弘忍的接班人了。所以,神秀就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为时时刻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境之邪,强调修行的作用。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当时的火头僧慧能因不识字,听到这个偈子后,以为还不究竟,就让别人把自己作的偈子写在了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次日众见,皆甚惊异。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于是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很一般。并亲自用鞋子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将禅宗正宗的衣钵传授给了慧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下部 - 南都天阙牛首山(定稿)掌故(3)在线全文阅读。

下部 - 南都天阙牛首山(定稿)掌故(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1731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