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文欣赏
第一节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
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讲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讲个人修养问题。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
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
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
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文】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习要永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要热情地教导学生。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
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
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最早的教育家,被尊称为“万世先师”。
《论语》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第二节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 卿。宣王对他
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六年级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诗词》(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