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 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
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点评】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
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
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山中问答
唐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地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
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曲,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折柳: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桃花溪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
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赏析】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
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移家别湖上亭
唐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赏析】这是写景诗。通过写景,抒发与湖上亭惜别之情。人家告
别的是人,他告别的是亭,是柳,是藤,是黄莺,所以是整个儿的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写诗时也许并不意识到是在运用拟人化手法。他本是将亭、柳、藤、莺全都视为朋友,全都看作是有灵性有感情的,因此出语天真,诗趣盎然。
营州歌
唐 高 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
【赏析】诗写北方少数民族青少年。营州一带的青少年习惯于在原
野上生活,他们十岁时就学会了骑马,穿着毛茸的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他们个个性格粗犷豪放,喝起酒来千钟也不醉。诗生动地刻画了营州少年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生活风貌和豪放的性格。
早 梅
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赏析】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早”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
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
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月 夜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
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赏析】《月夜》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
生命的赞颂。“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能独特的审美视角,特别是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六年级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诗词》(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