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正方:示例:我认为增设“图书角”很有必要。首先,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设置“图书角”能够便于我们利用机动时间进行阅读;其次,合理而有序地摆放完全可以让“图书角”有一席之地,而且增设“图书角”更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至于遗失和损坏问题,只要我们制定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这点是不用担心的。
02 拓展阅读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
31
⑤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1)偷看闲书《封神演义》;(2)钻草垛读《青春之歌》;(3)藏猪圈棚子读《破晓记》;(4)钻牛棚读《三家巷》。
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几天后,他将《三家巷》扔给我,说:“赶快还了去,这书流氓极了!”我当然不会听他的。
⑥我怀着甜蜜的忧伤读《三家巷》,当读到区桃在沙面游行被流弹打死时,我趴在麦秸草上低声抽泣起来。我心中那个难过,那种悲痛,难以用语言形容。
6.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叙写了哪几件事。
7.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怕我中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 8.结合文意,赏析下列句子。
(1)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从修辞角度)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和书比作铁屑和吸铁石,将我脖子伸长看书比作喝水的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对读书的渴望和痴迷。
(2)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从描写角度)
运用动作描写,“蹿”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读完《青春之歌》后的满足与惬意。 9.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书?说说你阅读它时的感受。(不少于60字)
示例:我印象最深的书是《水浒传》,当初读时,被书里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所吸引,饭都顾不上吃,妈妈喊上三五声都舍不得动窝。吃着酸菜,喝着稀饭看《水浒传》,那真是惬意的享受啊。
10.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示例:莫言童年迷恋读书,在那样的环境下依然想方设法读了很多书,而且读书十分专心,非常投入。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辉煌。我们要像莫言那样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的成才成功奠定基础。
32
12 《论语》十二章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博学而笃志(dǔ)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4)温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6)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7)曲肱而枕之 肱:胳膊(8)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D)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D项是动词,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33
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示例: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02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7.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9.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箪食瓢饮。 10.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1.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示例: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34
03拓展阅读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什么) .(2)是以谓之“文”也(因此) ..
13.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以/谓之“文”也(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4.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15.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16.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文’。”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精编习题(含答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