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
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
进入山东省,最后汇人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
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 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1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 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 教学过程: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
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
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
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
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
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
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
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 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
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创造了举世
1.对黄河流域的文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旨在激发学
生的学习欲望,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黄河与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2.无论是学生介绍,还是教师讲解,最好都能够结合地图和图片进行,这有利
于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观察学生对于黄河流域文明的关注态度。 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
对小组分工及学生间的合作态度给予简单评价。 对收集有关黄河流域文明资料的学生给予表扬。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
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
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
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
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 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图片、 歌曲等较为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关注学生对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情感和态度。 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
对小组讨论的情况及表现认真的内容给予表扬。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
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
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
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
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 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图片、 歌曲等较为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关注学生对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情感和态度。 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
对小组讨论的情况及表现认真的内容给予表扬。
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 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 料,来了解黄河的功过。”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 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 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 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人海,’在人
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
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
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
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
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
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
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
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
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
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 先进事迹。
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
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
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
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1.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并不要求
深刻理解和记忆。
2.有关“地上悬河”的内容比较难,可以结合河南开封铁塔和黄河剖面的比较
图帮助学生理解。
课题2.长江的诉说
教学过程: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
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
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
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
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
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
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 “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
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 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
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 长江的流程。 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样,长江也分为上、中甲册,从佃U到入拇U足仅ZL削广册。现仕拭11』肌从地图上仪一拭:山氏/上叫上Of
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
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
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
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
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
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
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
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