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 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 二、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为写家史所做的准备。 三、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并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从照片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容貌、家庭成员数量等的变化入手谈感受,可以结合下面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估计每幅照片拍摄的年代,根据历史年表列出的国家大事,想象照片中的家庭生活在哪个年代。 3.讲解与讨论。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7页的课文,说明:“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像小文那样,为自己的家庭编写家史。要编写得好,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教科书上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
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提醒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第27页豆博士的话。 5.总结
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五、
庭作业
在课堂上没有完成家史写作的同学,课后继续完成。
二、可爱的祖国 课题1.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
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
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
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
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教学过程: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
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
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
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
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
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 “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1.要做好“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组织与分工。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1.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对伟大祖国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2.对学生的合作态度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
/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
1,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 》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位于世界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 [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 Z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
L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
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
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
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
1.学生的寻秘结果很可能与教科书上的结果重复,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这种重
复是允许的,而且这些重复恰恰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2.教师应当提醒学生,不要直接照搬教科书中呈现的结果,应当自己先去探
究,然后与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比对,除了一致的地方,相信他们一定也能够有自
己的新发现。
3.要重视通过识图了解祖国、认识祖国,重视教学中的识图训练。本课题是本
单元的第一部分,是本单元地图学习的先导部分。学习地图,有助于学生把生活中
具体、形象的了解,转化、提升为对环境理性、抽象的认知。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帮
助学生提高识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识图的乐趣。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做到尽
可能地熟悉地图,使用地图,使学生在三四年级形成的初步识图能力的基础上,有
一个比较大的提高。温故而知新,在地图学习中也是如此,要重视从学生过去学习
过的识图要素——对方向、图例的识别人手,进入新的识图训练。应该注意的是, 学生过去的识图基础是很基本、很初步的,面对本单元、本课题这么多的地图学习,
不可能一下子就很适应,会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欣赏
学生在地图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地图学习中的每一点困惑,因为学
生的地图学习和识图能力的提高是渐进性的,切不可急躁和表示不满,应该营造一
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关注学生怎样把对伟大祖国的了解落实到对地图的认识上,关注学生识图能力
的提高,对学生识图的进步给予鼓励性评价。
课题2.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
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 参见第72~73页。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
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
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
的疆
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
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
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
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
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 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
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
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
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
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
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 1.对我国的15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只要求学生练习能够在地图
上查找到正确结果即可,并不要求学生全部记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