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跨国经营日益普遍,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者,转让定价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理论界从管理学、实务的角度探讨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动机、方法,研究转让定价行为的成果较多,而从经济学和定量模型的角度研究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机制的成果却不多见,且其建立模型的假设条件多与实际不符,其模型对跨国企业的转让定价不太适用。因此,
析了集中化决策的跨国公司如何选择加工支撑品横向转移定价的最优转移价格,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战略。到1980年,邦德(Eric Bond)又改变了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决策的环境条件,提出了一个分散化决策型跨国公司内部转移定价的经济学模型,使得人们注意到了跨国公司内部转移定价决策环境条件不同对结果的影响。再后来,许多学者又进一步改变了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决策的环境条件,加入了外界竞争条件、讨论还价条件等不同的转移定价决策条件,以求进一步结合实际讨论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问题。近几年来,国际上有一批知名经济学家,如挪威经济学家和商业管理学院的施杰德瑞普(Guttorm Schjelderup)教授、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系的(Soren Bo Nielsen)教授和Pascalis Raimondos-Moller教授、法兰克福大学财政金融学的Alfons Weichenrieder教授、密歇根大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Andreas Haufler)教授以及经济学家(Tim Baleenius、Nahum Melumad、Stefan Reichelstein)等,在这个问题上都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并取得许多理论成果。
转让定价问题在发达国家中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转让定价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对转让定价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资的进程是相对应的。王铁军教授编著的《转让定价及税务处理的国际惯例》,主要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转让定价的方法,介绍了美国和日本转让定价的税收制度;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翻译,于1997年出版的《全球经济中的转让定价策略》,介绍了转让定价在90年代初期的研究成果,较多地从税收角度对转让定价方法和税收制度进行了探讨;邹昭晰(1999)在《跨国公司定价系统分析》中有较短的篇幅讨论了转让定价问题,并从控股与控制的角度对合资跨国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进行了博弈分析;赵晋琳(2004)研究了跨国公司在进行转让定价过程中母公司、子公司和相关政府等主体的不同利益追求以及在各方利益均衡情形下的最优转让定价选择;陈屹(2005)分别讨论了在完美信息和非完美信息,不存在外部约束和存在外部约束条件下,协商决策的跨国公司转让定价决策结果,认为协商决策结果弱优于分散决策结果。
在实证分析方面,夏友富,张杰(1993年)利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价格与国内扣除外商投资企业后的同类商品价格作比较,对外商投资企业1990年转移的利润进行了定量研究。孙学文(1993年)在《三资企业透视》一书中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高进低出现象列举了大量的例证。曲晓辉、杨金忠(1999)根据国际统计资料,对跨国集团公司转让定价策略进行实证分析,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转让定价规则条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机制研究(9)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