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跨国经营日益普遍,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者,转让定价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理论界从管理学、实务的角度探讨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动机、方法,研究转让定价行为的成果较多,而从经济学和定量模型的角度研究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机制的成果却不多见,且其建立模型的假设条件多与实际不符,其模型对跨国企业的转让定价不太适用。因此,
引 言
随着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转让定价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家的关注。人们习惯的认为转让定价就是跨国公司用来避税的手段,但是转让定价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并不是所有的转让定价都是从政府反避税角度考虑,还可以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从商务的角度来考虑。目前,理论界多从政府角度来研究转让定价问题,而从企业经营战略角度来探讨转让定价问题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本文认为单纯从其中某一方面来研究转让定价问题,虽然可以使该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但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因此,本文将在新税法实施的大背景下,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对转让定价进行研究,力图进一步丰富转让定价理论,通过对转让定价机制的分析和探讨,弄清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机理,不仅对从政府层面的反避税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而且对从企业层面采用转让定价策略提供借鉴,尤其是对于我国跨国企业集团“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转让定价在西方的跨国公司中就运用得非常普遍。根据罗伯特·G·埃克尔斯研究表明,转让定价作为一个概念在1883年就已经出现。转让定价作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润滑剂,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贸易内部化理论。这种内部化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科斯(1937)的研究,他认识到利用外部市场交易是有一定成本的,而企业内部组织(交易)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其后,英国学者伯克利和卡森在其合作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
经济学领域公认,对转让定价的经济学研究起始于1956年赫希雷弗尔(Hirshleifer)在《商业周刊》(Journal of Business)上发表的“转让定价的经济学分析”(On The Economics Of Transfer Pricing)一文。在假设没有关税和公司税收的情况下,讨论了转让定价的确定问题。1971年,赫斯特(Thoms Horst)也提出了一个集中化决策的跨国公司的内部转移定价经济学模型①。通过这种模型,他较系统地分① Horst,T.(1971),THE theory of the MNE:optimal behavior under different tariff and taxrat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9:1059-7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机制研究(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