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朱祖振客家研究专题文集(9)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涌,特别是黄巢起义之后,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兵燹战乱,致使第二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至五代时期,先后迁入石城境内居住的计有赖、胡、温、许、杜、廖、花、杨、鄢、洪、汤、金、联、雷、蓝、罗、朱、王、毕、龚、熊、高等二十余姓移民。查《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族谱》,自东晋义熙八年郑孟兄弟迁磜脑至唐大中九年乙亥(公元855年)郑玉付迁宁都西关,在443年的时间里,郑氏裔孙76人,其中1人再广东曲江作主簿未归,2人迁建昌,生平不明,余73人得妻族计有29姓氏。这些媳妇们绝大多数应是本地人,谱上注明只有赖氏为广昌驿前人。这些女家姓氏亦应是石城县境内的居民。这29种姓氏中,有钱,袁,黄,李,曾,谢,张,周,方,陈,赵,白,连,蔡,黎,官等姓氏是新增的。又查《石邑坊郭里礼源胡氏族谱》,唐代胡氏裔孙妻姓的姓氏中尚有的巫,康,卢,冯,彭等数种。据石城娶亲惯例一方圆一二十里为绝大多数,出县娶者为数极少。故这些郑、胡妻族也理应为石城居民。

这些进入石城境内居住的移民们择地建房,逐渐形成新的居民点。据本世纪80年代初县地名普查资料统计,现有居民点中,属晋代建的仍有5处、隋代2处、唐代40处、五代8处,计55处。一千多年来社会已历经沧桑之变,人口迁徙又何其频繁,作为居民点不断新建、扩建,或者被废弃荒败而至湮没是常理中的事。可以推断,当时实际的居民点远超过这个统计数字。

迁徙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理想的安身之处,故住无常居,迁移不断亦不见怪。这些迁徙户中始终定居石城的不到半数,多数是住了几月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数代之后又迁往他处,当然也有回迁原居的。自秦末到唐末这一段时期里,可知已外迁的姓氏有刘、余、邓、花、杨、鄢、洪、汤、何、金、联、李、雷、蓝、罗、严、朱、钱、袁、曾、谢、张、周、吴、方、陈、赵、白、连、蔡、黎、官、巫、康、卢、冯、彭等30余姓。现在县境内居住的刘、余、邓、杨、何、雷、蓝、罗、严、朱、钱、袁、谢、张、周、吴、方、陈、赵、白、连、蔡、黎、官、巫、康、卢、冯、彭等姓氏居民则是宋、元、明、清、民国和解放后从别处迁来的,而花、洪、汤、金、联等姓氏外迁后再无同姓迁来石城定居了。

宋代是一个多事不安的朝代,特别是宋室南迁后,人心浮动,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并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在这次大迁徙中,宋代迁入石城境内居住的有陈、邱、黄、吴、魏、邓、曾、姚、朱、巫、童、蔡、危、周、潘、白、何、刘、张、崔、谌、苏、钟、黎、万、郭、徐等20余种姓氏。至此,石城现今的主要姓氏绝大部分已迁入并定居建村,人口密度显著增大。在迁入的姓氏中后来又外迁的有崔、谌、苏、钟、黎、万、郭、徐等姓氏。元代迁入石城的姓氏有尹、谢、江、罗、雷、范、彭、揭、吉、杨、肖、李等等10余姓。现存的居民点中属于宋代建的有95处,元代建的有65处。

明代,特别是明末江南很不太平。明末清初战事频繁,人口迁徙幅度很大,属于历史上的第四次人口大迁徙。清政权巩固以后,采取了一些奖励发展农业生产和人口的政策,这也促进了人口的大量流迁。清道光《石城县志》载:“康熙五十二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三十六年载兹生人丁2297人,妇女554人,遵恩诏永不加赋(其妇女于乾隆十一年,人丁于乾隆三十七年先后奉文停止编审)”。又载:“自乾隆三十六年编审后见在人丁不啻数十倍。”这些政策的实施,促使人口往宜于农业开发之地迁移,清朝顺治13年(1656)石城人口为3420人,至道光元年(1820年)总人口上升为184959人,净增了50多倍。这段时期,新迁入的有施、郭、孔、池、董、蒋、蓝、任、程、上官、余、卢、伊、硕、滕、沈、伍、林、包、姜、严、宁、饶、连、聂、容、柯、汪、邹、过、宁、赵、夏等三十余种姓氏居民。这些移民中有60%以上是从福建迁入的,其中亦有

小部分属倒流回迁,现存的居民点中属明代建的有505处。

清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定都天京(南京)不久,又举兵北伐西征。短短几年时间,几乎大半个中国闹的沸沸扬扬。大江南北诸省战事纷起。为避兵乱,寻求安全之所,江南地区又开始人口大迁徙,这便是第五次人口大迁徙。石城对省、府、州治所来说均属边远山区,相对来说是一个“避风港湾”,属可藏可进之地,故四方移民骤至,人口迅速膨胀,咸丰、同治年间,石城县在籍人口达到22万余人,为建县以来的最高数,比一百年以后的1985年的人口数还要多一千余人,这段时期的新增姓氏有翁、阮、游等姓。清代200余年间,石城新建居民点达1091处,约占现今居民点总数的一半以上。

清末至解放前夕的四十年间,战事连年,社会亦很不安宁。近距离的人口迁徙仍然频繁。其间新增姓氏有洪、丰、龙、宗、皮、俞、喻、梅、文、韩、官、鄢、曹、毛、章、方、匡、阎、闵、管、左、慕、向、况等20余姓,又新增居民点100余处。

从晋至清的历史上规模较大的第五次迁徙,前后经历1500余年。纵观中国历史,古代战场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相对而言,南方较安定,所以历次人口大迁徙的主流向均是由北向南,而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原——江西——福建——广东——海外(小部分)的。流迁方式以举家群迁为主,逐段南移,沿途滞留;真正直抵南方的为数不多。这些长途跋涉的迁移者在长达数千公里的道路上留下了断断续续的足迹。他们带来中原地区和沿途学到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了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原文化,和当地“土著”一道,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南国和整个客家区域优秀的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

原本文载1992年6月《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赣南客家研究专辑。

石城姓氏人口考略

石城为武夷山脉中段西麓山区,古为百越之地,尝隶吴、楚。据出土文物考证,远自殷商就有“土著”山民于此繁衍生息。清道光《石城县志》载:“刘瑶英,秦末人,随父避乱琉璃山(今称仙姑岭)”。此刘氏父女即为文字记载中最早有名姓的石邑居民;自晋末始,因避战乱和人口自然扩散等原因,中原汉人大量南迁,其中不少相继进入石城境内居住。晋末元嘉元年(公元307年),郑求安兄弟从古揭阳县(今宁都县境)迁来小松下南桥落户,开“客户”之先河(《郑氏十二修族谱》)。从西晋末年至五代南唐石城建县的六百多年间,先后迁来邑境定点辟居、开基建村的就有郑、余、傅、胡、温、许、赖、廖、杜、严、花、杨、鄢、洪、汤、何、金、联、李、王、毕、龚、熊、高、雷、蓝、罗、邓、朱等二十余姓居民。其中郑、傅、胡、温、许、赖、廖、杜、何、联、李、王、毕、龚、熊、高等十七姓迁入情况尚有文字记载,其余严、花、余、杨、鄢、洪、汤、金、雷、蓝、罗、邓、朱等姓后裔或外迁,或湮灭,其兴衰迁徙等情已无从考证。隋唐以后,新建村落不断涌现,至五代已有五十四处之多,人口逐增,初具县治规模,五代末,石城由场升县。至宋代,移民大量迁入,人口继续增加。新迁入石城定居的有陈、邱、刘、吴、黄、魏、邓、曾、崔、姚、谌、唐、朱、巫、蔡、张、危、童、周、潘、苏、钟、白、马、黎、万等二十五姓居民,增建居民点九十

五个。其时官府允许移民加入当地户籍,统称“客户”“客丁”,原住户则称为“主户”“主丁”。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全县有主户13171户,主丁27351丁,(16—65岁男性为丁,下同)客户1538户,客丁2543丁。主客户数之比为3.56:1。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全县有主户13879户,客户2335户,主客户数之比为6:1。主客丁数已达36764丁,已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人口水平。由于宋代户籍分了主户和客户,故与“土著”相对称谓“客家”便应运而生。

自元经明,新迁入邑境居住者有尹、谢、江、罗、雷、花、徐、彭、揭、肖、施、郭、孔、余、池、董、蒋、蓝、任、程、上官、卢、伊、顾、叶、藤、沈、南、伍、林、包等三十余姓,但总人口数仍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有二:一为邑境不宁,兵变频发,或死或逃;二则石城为穷乡僻壤,难于谋生,外流者众。明洪武二十四年至崇祯五年的242年间,县人口数由16754人降至6300人,总数减少了62.2%。清初,战事频繁,人口数继续下降。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县人口总数为3721人,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人口总数仍只4614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钦诏“以五十年丁册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自此始,许多逃丁躲税,隐匿深山的“核”人口和新生人口重新登记上册,石城人口急增。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总人口数达175598人,五十年时间人口剧增到38倍。咸丰年间,太平军在江西作战,故大量流民迁入石城。至咸丰十八年(公元1858年)县人口数达228095人,为石城建县一千多年来的最高纪录。人口的突然膨胀造成耕地紧缺,人们便四处垦荒造田,几无旷土。小姑吉石村的香炉窝,田仅0.8亩,有田99丘,从山脚至于顶端,有的丘小于斗,仅可栽禾数株而已。石城毕竟是偏僻山地,好避乱而不易谋生,故当社会稍趋安定,饱和了的人口又向四邻迁徙,自咸丰八年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的九十年间,人口数急剧下降,只剩81584人,净减了64.23%,为二百年来县人口的最低数字。

在石城的人口发展史上,清代是一个关键的朝代,不但人口总数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值,且迁入了邻县的诸多姓氏居民,计有夏、翁、饶、孙、聂、宁、赵、容、柯、康、柳、袁、汪、秦、邹、过、阮、吉、游、连、武、宋等二十二种姓氏的居民。人口的剧增,促使新辟了大量的居民点。据近年来的地名普查资料统计,在现有的1989个主要居民点中,有1158个居民点是在清代新建的,占居民点总数58%。

民国时期社会极不安定,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仅民国五年至三十七年的三十二年间,县人口总数由155994人降至81584人,净减了5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生活好转,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发展,人口素质提高,数量也发展很快,从1949——1986年的三十八年间,人口数净增了148032人,增长率为28%。由于社会安定,人口相对稳定,县际间的流迁亦相对减少。主要限于国家职工的调动和参军、入学、下放知青等项。

客家先民大规模迁徙虽有种种原因,但其主要原因还是为了“避乱”,如“嵩公为武昌太守,因唐代避黄巢乱,扶母归隐虔北东温澜,转移陂阳乡竹子坝(即今石城县琴江镇住)”(闽宁化县《寒谷张氏族谱》),又如“南唐保大十三年毕赞玉因避兵战从抚州乐安迁此(即今观下乡西外村毕家屋)建村”,(《石城安仁坊毕氏重修谱》)再如“唐祥符六年(公元879年,笔者注),许十五郎从虔州避乱迁来(今小松乡牌坊下,笔者注)”(《蜀口许氏十修族谱》)。石城为赣南边远山区,封建统治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石城建县曾隶属于都和宁都管辖,石城距于都三百多里,距宁都一百多里。县内乡里距县治多数亦有数十里之远,山河阻隔,

交通不便,真是“山高皇帝远”,历代统治者对边远山区真有点鞭长莫及。故每逢乱世,难民即流向石城。邑境内原本多荒山野岭,宜于垦殖,对外来人口可容量大。所以,历代均有不少外籍人口流入石城定居。

自秦末至清末两千年期间,石城先后共有103姓居民(不完全统计)。其中除鄢、联、过、翁等四姓未知其源流外,其余九十九姓均为外地移民。而其中有百分之八十姓氏的先祖为中原汉人,其中河南20姓,山西15姓,甘肃14姓,山东13姓,河北12姓,陕西6姓。这些外来客户主要从东西两向流向流入石城,其中由宁都和宁化直接流入者占绝大多数。

石城现有人口中有姓氏190余种,其中万人以上的姓氏有5种,千人以上的有21种。这些姓氏均在宋元以前进入石城定居的,所以石城早在宋元时期就已成为“客家”区域。千百年来外来客户与土著居民通过聚居、联姻等多种渠道互相影响,早已融为一体,使石城形成为独特的客家区域。

石城姓氏概况

一九九二年,石城县总人口数为25余万人,包括姓氏233姓,其中温、陈、黄、赖、刘、张、李七姓人口约15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60%以上,在这些姓氏中,千人以上的姓氏有32个,即温、陈、黄、刘、李、邓、许、廖、吴、熊、王、曾、罗、何、谢、郑、魏、邱、潘、周、杨、龚、肖、朱、白、胡、徐、孔、邹、董。在这233姓中,有一百余姓是清末以前杂石城定居的,所以石城总人口中,约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人为客家人口。在这众多的姓氏中在石城还留有谱牒资料的有七十余姓。留下了宝贵的人口迁徙资料。

附:1992年石城县居民姓氏

包、白、暴、毕、潘、彭、毛、茅、马、模、梅、孟、闵、明、缪、范、方、房、冯、傅、戴、代、董、邓、丁、倪、聂、宁、蓝、赖、娄、楼、龙、雷、乐、李、黎、林、凌、连、廉、梁、廖、刘、柳、卢、庐、罗、鲁、陆、路、骆、吕、高、甘、干、龚、葛、辜、顾、郭、呙、过、桂、官、管、广、康、孔、柯、科、匡、旷、韩、郝、侯、洪、何、贺、胡、黄、浣、华、吉、纪、金、姜、江、蒋、贾、揭、琚、漆、齐、秦、钱、强、邱、阙、习、辛、新、幸、刑、肖、夏、向、熊、谢、修、胥、徐、许、薛、詹、占、张、章、战、赵、周、钟、衷、真、正、郑、朱、诸、庄、巢、柴、车、谌、陈、程、成、池、储、纯、单、邵、尚、上官、申、佘、沈、圣、盛、施、石、时、史、释、舒、帅、饶、荣、容、任、阮、瑞、在、邹、宗、曾、祖、左、曹、彩、蔡、崔、宋、苏、孙、盐、颜、严、姚、阳、杨、晏、彦、游、叶、伊、阴、殷、尹、应、易、俞、余、于、喻、郁、袁、苑、岳、万、汪、王、温、危、翁、文、伟、苇、卫、魏、邬、乌、巫、吴、伍、武、敖、艾、欧、欧阳、恩。

载1993年癸酉版《石城客家姓氏》一书。

朱氏历史发展扫描

一、曹姓朱氏

据权威姓氏学经典《元和姓纂》记载:“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

邑以为 氏。”

在古人看来,“朱只是氏”, 而不是姓,朱氏另有姓,就是姓曹,故称“曹姓朱氏”( 姓氏一词,古今含义不同。今天的姓氏是一个词,而古代姓是姓,氏是氏,不能混同。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一个氏族的血缘总徽志。同一个姓,可分出许多不同的氏,而同一个朱氏,又可以源出不同的姓。所以,古人讲氏时,必须标明是出自哪一支,如“曹姓朱氏”、“ 祁姓朱氏”、“ 子姓朱氏” 等)。据《通志 氏族志》载;曹姓是以封地为姓,以国名为姓。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为舜之臣。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3世纪晚期。晏安最初所封曹地在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后来曹人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东迁至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強生存了一千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族人仍以封地、故国名为姓,姓曹氏、朱氏、邾氏、颜氏、倪氏等姓,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

自公元前23世纪晏安封曹,到公元前11世纪曹侠封邾,此间千余年历27世。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周武革命。武王灭周后,实行了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大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兴灭国、继绝世”, 广封异性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地,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曹侠封邾之后,在这里建立了氏族国家。原曹氏族人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氏族--邾国氏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国与滥国。他又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侠之后,邾国历史上另一个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风云人物当推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时的邾颜。因为邾国第一次因他而崛起,小邾国、滥国也因他而产生。

邾颜,又名伯颜,字夷父,谥武公,史称武公或夷父颜,或邾娄颜,是邾侠的第七世孙。邾颜继位为君后,釆取和睦邻邦,谨事大国,靠拢周王室的政策。他将女儿嫁给北邻鲁国的君主鲁武公为夫人,以姻亲耒巩固与鲁国的关系。邾颜还多次为周王室建功立业,并因此受到封赏。邾颜又进一步拓土开疆,把邾国由三十里大的弹丸小国拓展为北据今山东邹县,南包滕县,东至费峄,西有济宁鱼台东境,方园达二百余里的中等国家。后来由于邾颜干预了鲁国内政,帮助伯御杀了懿公,夺得了帝位,但邾颜也由此与周王室结仇。公元前796年,周王室出兵讨伐邾国、鲁国,并大获全胜,将邾颜与其外孙伯御一并诛杀,邾、鲁两国君主易人,鲁孝公取代了伯御,而邾颜之弟邾叔朮取代?了邾颜。

到战国时期的邾国,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连国名也有变化,而改称邹国了。公元前三百年前后,邾国终于为楚国所灭。

国破家亡之后,王室成员和遗民四处逃亡,同时也把曹姓邾人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

邾国灭亡之后,邾人将国名 “邾” 字去掉“邑” 旁后变成“朱” 字,作为本族新的血缘徽志,以表示他们是失去了国都、国土,也即是失去了国家的邾国人。

二、茅夷鸿逃沛肇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朱祖振客家研究专题文集(9)在线全文阅读。

朱祖振客家研究专题文集(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0105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